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担闶俏鞒酰绻欢ㄒ讶俗缴萄г海憧梢韵旅睿也荒芏梦鞒Ъ谰频纳矸菔乔科人绞焙蚰殖鋈嗣矗页械2黄鹫飧鲈鹑巍�
共尉无奈,这事情是能强迫的吗?要能强迫,他又何至于来求孔鲋这个干巴老头。孔鲋不愿意逼出人命,他也不能逼出人命啊。无奈之下,他只得请孔鲋尽快实施第二件事,争取能在明年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件事。孔鲋倒是爽快的应了,他对共尉说,我保证在一年内完成这件事,到时候关中哪怕一条小河沟,我都能详详细细的画给你看,只要你让陈逍遥保证我的纸张供应。
共尉应了,西楚第一家纸坊已经满负荷生产,少府宝珊正在与咸阳的富商磋商,准备让他们投资合股,同时再开三家,到时候孔鲋要的纸肯定能供应上。
但是商学院的人才不足,共尉还是觉得不行,他再次找到了少府宝珊。宝珊听了共尉的转述,似乎早有准备的微微一笑:“大王,以臣看,这件事不难。”
“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共尉的眉毛扬了起来。
“儒家嘴上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他们的夫子也要利的,要不然,他哪养得起那么多学生?”宝珊带着三分笑意的说道:“他们只是说义利不可兼得的时候,舍利取义,如果义利不冲突,可以兼得,他们是不敢落于人后的。”
共尉见宝珊说得有趣,差点笑出声来。
“他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俸禄,说白了,就是又要面子又要钱,看不起做具体事务的人,君子不器,也就是这个意思。问题是,如果他们读书做不了官,不读书却能做官呢?”
“读书做不了官,不读书却能做官?”共尉有些不明白了。
“他们做的是学问,有学问当然可以做官,但是,不是每个官都需要饱读诗书的。”宝珊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臣就不好诗书,只会做生意,而且生意做得好象还马虎。”
共尉笑了笑,脑子里却是豁然开朗,他一直在想着怎么打破儒墨的垄断地位。墨家还好一点,他把那些以武犯禁的侠墨大部分招入军中,把那些以技巧见长的工墨招入工学院,已经缓解了其中的不少问题,可是儒家的事情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儒家的士子如果不说帮人办婚丧喜事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屁事,他们好象除了读书就只会做官,如果把他们全部纳入官僚体系,那么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朝堂之上就会被儒家弟子占据。
这不是共尉希望看到的,他要从根本上抑制儒家的规模,在他看来,儒家可以存在下去,但是一定不能一家独大。他一直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现在宝珊一句话提醒了他,儒家弟子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如果做不官,恐怕坚持立场的就不多了,换个角度说,如果不需要读那么多书也可以做官,那么很多人也不会情愿去读那些书,毕竟以读书为乐的人是少数。
“我明白了。”共尉露出一丝笑意,缓缓的点点头。
经过几天的准备之后,共尉出台了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政令。他要求各级官府对所属的各职务具体要求写出明确的文本格式,不仅留存备档,以备选官,更把这些要求公布于众,特别是贴到了西楚太学的公告栏上,美名其曰,请西楚太学的人才们帮着提提意见。这种事他其实并不陌生,前世的各种管理体系中,就有岗位说明书一项,对管理体系中的任一个职务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还分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秦朝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没有形成公文,只是由各级官员自已掌握。现在统一了格式,并且明确了要求,只是更明确化而已。
但是这个看起来只是对现有政策加以明确化的举措,在西楚太学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苦读的士子发现,原来当官根本不需要读那么多的经典,说得难听点,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殊岗们,《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个也用不上,绝大部分的岗位要求只是认字而已。
与此同时,共尉推出了另外一个让商人们惊喜不已的决定,消除商人的贱民身份,取消七科谪中四项与商人有关的规定,商人做为四民之一,从此可以平等的享受选官的权利。这个消息一出,咸阳沸腾了,孔老夫子的血压也高了,他再也顾不得史书不成,不出太学半步的誓言,坐着马车赶到了咸阳宫,一见到共尉,他就拜倒在地,放声大哭:“大王,这是亡国之政啊,请大王无论如何都要收回成命。”
共尉对他的到来早有准备,当下不急不燥,亲自上前扶他起来,笑容满面的问道:“夫子,何以至此?”
孔鲋一把鼻涕一把泪,半天才缓过气来,也不管自己的手干净不干净,一把拽住共尉的袖子:“大王,重农抑商,并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只是出于耕战的需要。商鞅虽然残暴不仁,可是这个举措,却是深合行政之本的。”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九节 定量计算
孔鲋给共尉算了一笔帐,通常的亩产为一亩一石半到两石左右,关中的水利好,亩产更高一些,大概在两石至两石半之间,虽然有些田号称能亩产十石,但那样的田数量太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户人家,有田百亩,年出两百到两百五十石,一家五口,以夫妻带三个孩子算,丈夫是壮丁,年二十一石,妻子是壮女,与长子中男同样的口粮标准,是十四石,还有两个孩子是幼子,年十石左右,这样一家人每年仅是吃饭,就要近七十石,是他们出产的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一家人耕地百亩,能另供两家人吃,而且是仅仅是粮食供应,这还是好田,同时农夫还要全力以赴,也就是《吕氏春秋》里讲的一夫耕能供十夫食的上田夫。实际上,由于始皇帝登基以来,连年不休,关中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边疆不稳,又导致畜牧主的逃离,耕牛大幅度减少,秦的农业已经没有嬴政刚刚登基时的水平。换句话说,国家可供养的非生产人口更少,在支持必须的军队和官府之外,根本没有余力再去支撑大量的商业人口。更重要的是,商业致富快,商业的兴盛,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将大量本应该从事农、工等本业的人口吸引到商业上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农业崩溃,粮价疯涨,人心大乱。
孔鲋然后又给共尉讲述了一个事实,都说秦人重农抑商,实际上原先秦人是不抑商的,他们来自西陲,一直以畜牧渔猎为主,商业也是他们很看重的致富途径,为什么他们到关中之后,反而抑商了呢?因为农业的产出更多,同样的人力,花在农业上,比畜牧渔猎能养活更多的人,所以商鞅以耕战为本,打下了秦人争夺天下的强大基础,要不是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哪轮到你来入主关中。
共尉看着唾沫横飞的孔鲋,不仅不生气,反而有些高兴。老夫子这大半年以来改变了不少,他不仅读《吕氏春秋》这样的杂家著作了,而且还研究了秦人的历史,看来让他编那部史书是对的,要不然他哪会有心思去读秦人的史书《秦纪》。老夫子说这些,当然有坚持儒家治国理念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老夫子是怕他急于求成,毁掉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就凭这一点,共尉就觉得十分欣慰,哪怕老夫子的唾沫快喷到他脸上,他也不介意。
等孔鲋说完了,共尉也不作评价,让人拿来了茶水让老夫子先润润嗓子,然后让人找来了少府宝珊。不大一会儿,宝珊夹着一只算盘赶了过来,向共尉行了礼,又向孔鲋致意。孔鲋昂着头,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他对这个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女子身份登九卿之位的女商人很反感,一直认为这是共尉胡闹,是为了和那个小寡妇之间牵线搭桥,而不是为了国计民生。
“老师。”宝珊放下算盘,口称孔鲋在西楚太学的尊号,这个老师的意思不是说孔鲋年纪大,而是说他学问高,资格老,是师傅中的师傅。孔鲋不在乎那个祭酒的称号,也不在乎共尉封给他的文通侯爵,但是对这个老师,他却十分满意。宝珊这么称呼他,也是一个十分得当的称呼。
孔鲋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老师,此政令出台之前,大王曾召集相关臣工商议此事,经过周密计算,认为可行,这才公布的。”宝珊不慌不忙,也不为孔鲋的牛气着恼,她左手摆开算盘,噼哩啪啦的一阵响,右手执笔,在淡黄色的纸上奋笔急书,口述笔写,不大一会儿,就写满了一张纸。
“这是我们计算的结果,请老师过目。”宝珊将纸和算盘一起推到孔鲋面前。孔鲋狐疑的接过纸,仔细看了看,上面写的是整个秦国的人口数,田亩数,生产性人口与非生产性人口,全国年消耗粮食,全部历历在目,计算结果是,未来五年内,只要把商业人口在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以内,根本不会影响全国的粮食生产。
百分之三,以关中近千万的人口基数算,那就是三十万人,仅以咸阳近百万的人口算,那也是三万人。
“咸阳不事生产的人更多,与其让他们闲着生事,不如让他们经商生财。”宝珊不失恭敬的一笑:“如有计算失误之处,请老师指教。”
孔鲋无话可说,他习惯了定性,对一件事情,先看合不合道,但是宝珊是定量,她把每一个数字都写出来,通过精密计算,分析其可行性,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比他的定性要准确得多。他考虑到的,宝珊都考虑到了,他没考虑到的,宝珊也考虑到了。有些模楞两可的问题,通过数字分析,能不能干也一目了然。
孔鲋再看向宝珊的目光有了些改变,这个年轻的女子果然非同小可,居然将这么复杂的一个帐写成这么清晰的几行字,用事实说服了他。孔鲋放下纸,情绪平静了下来,他抚着胡须想了想,又问道:“这些都是以风调雨顺为基础的,万一遇上点天灾人祸,国家岂能没能储粮?你们的余地,是不是留在太少了?”
宝珊见孔鲋虽然还是不放心,但是语气却由质问变成了询问,知道他其实已经同意了,只是不有些不放心而已。宝珊微微一笑:“正如老师所言,现在关中的壮丁不足,耕牛不足,产量还有提高余地。大王已经派人去北地寻找乌氏,希望和他们合作,在西北建立起几个牧场,养牛养马,备耕备战,到时产量还有会很大的提升余地,我们根据以前的数字统计,大概再提供两成是有把握的。”
孔鲋轻轻地吐了一口气,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放心了。乌氏以放牧为业,找他合作,的确是个好法子。不知找到了没有?”
一直坐在旁边不说话的共尉插了一句:“找到了,不过不太顺利。”
孔鲋有些不快:“这个乌氏是怎么回事?大王降尊纡贵,和他一个贱民商量,他还推三阻四?”
共尉笑了,“先生错怪乌氏了,他们倒是很情愿回来,可是匈奴人不准,头曼单于向我狮子大开口,要了个天价。”
孔鲋低下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问道:“大王准备怎么办?”
共尉摆摆手,不以为然的说道:“等这两天忙完了,我要去打个劫。我要让头曼知道,不仅是蒙恬会杀人,我也会杀人。”
孔鲋出人意料的没有发火,他皱着眉头说:“大王要打匈奴,左有章邯,右有司马欣,可得先解决了,要不然,他们从中掣肘,对大王不利啊。”
共尉诧异的看着孔鲋,眼中全是笑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