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此时,又传来了长安军情。
原来蜀军早已暗暗操兵,并在与羌人达成协议之后,果然不出司马懿的预料,终于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劣势下出兵了。
主帅正是由他们最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所统领,正从祁山兵分两路,直取武都与冀城。
“传令下去,命张郃立刻从长安前往增援。”周扬看了看桌面上的地形图,又补充道,“最好可以在诸葛亮之前,抢占下铁龙山,如果不行的话……”
“等一下。”司马懿不等他说完,便打断道,“请哥哥无论如何要保持冷静,诸葛亮此举的战略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配合西羌联军的行动。”
“这是当然,所以我们才要全力防住蜀军,只要诸葛亮无功而返,我们才能有与羌人谈判的本钱。”周扬道。
“不对。”司马懿指着地图上的冀城和武都,冷静地道,“这两个地方皆驻有重兵,诸葛亮若是要拿下的话,必然得不偿失,况且还有西凉战马、长安资源的支持,蜀军甚至不一定能有所收获,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但我们若能在击败诸葛亮的时候,乘胜追击,将他一举或擒或杀的话不是更好吗?”周折道。
“可不要太小觑此人了。”司马懿没再说话,而是将手指一直划到陈仓关、斜谷关和子午谷这边,才道,“如果进攻冀城与武都的两路蜀军,皆是虚兵的话,而重点却为了偷袭这几个薄弱的关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样蜀军就可以势如破竹,直指长安。”情报团的人道,“不过根据消息显示,前往冀城的蜀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前往武都的蜀军则由他的关门弟子马谡率领,情报绝对可靠。”
“看来诸葛亮是真打算一口气吞下两城,然后向凉州进行威压、劝降,进而打断我方与西域的联络。”周扬道。
“这样的成功率并不大。”司马懿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分析道,“可是若袭取陈仓关、斜谷关或子午谷任何一个薄弱之地,西羌联军再不会有任何犹豫,立刻会对魏国边界展开猛攻,到时候正如诸葛亮原先的策略,与羌人前后夹攻长安的话,恐怕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凉州那么简单了,而会震惊整个洛阳朝野,甚至会迫使皇上迁都。”
周扬顿时语塞,之前蜀军与羌人的协议,煽动西羌联军,目的就是为了这一刻。
如今蜀军终于动兵了,或许真的会攻打冀城和武都。
然而正如司马懿所说的一样,就算两城的守军挡不住蜀军的猛攻,仍有西凉战马与长安资源的支持,短期内绝不可能丢失。
可是陈仓关、斜谷关和子午谷却是长安的战斗前线,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侦察、巡逻要地,只要一发现敌军,立刻可以从容作出布署。
因此既便没有投入重兵把守,亦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攻打两城,极有可能是以虚兵佯攻,真正的目的却是让偷袭陈仓关、斜谷关和子午谷其中一地。
“我明白了。”周扬恍然道,“只要守住陈仓关、斜谷关和子午谷,就算双城遭到蜀军的猛攻,羌人也只会继续观望,而不敢冒然出兵,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边防住西羌联军,一边对他们进行安抚策略,只要蜀军无功而返,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没错”司马懿道,“诸葛亮的计谋就让我们顾此失彼,而我们则针对敌人的这一项策略来布署,不要只畏惧于眼前得失,更重要的是作长远考虑才是。”
“就按你的建议,加强陈仓关、斜谷关和子午谷的侦察与布防。”周扬下命道。
当月,长安收到指令之后,立刻按此战略方针施行。
过了不到半个月,冀城与武都遭到了诸葛亮与马谡的进攻,但是战斗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猛烈。
看来诸葛亮的目的并不在双城,而是为了配合西羌联军的作战行动。
根据情报团最新急报,果然在陈仓关附近发现了一支蜀军,数量并不多,但是行军速度极奇极快,可见应该是诸葛亮最精锐的部队。
周扬暗叹幸亏有司马懿的先见之明,否则此时必是一番惨局。
直到谷雨时分,蜀军终于粮食耗尽而撤军了。
西羌联军也始终都没有任何动静,而凉州方面的杨阜亦在多次对羌人安抚,不断派出魏使进行交涉之后,终于解决了令曹丕最为头能的难题之一。
河西叛乱平息之后,西域在不久后也派来了使者进贡,并在朝廷的安排之下逐渐恢复统制。
黄初五年,曹丕派遣大军大破以治元多为主要骚动分子,并多次击败鲜卑的骚拢。
不仅巩固了北疆边防,也撤底平定了河西之地。
至于西域自从恢复了魏国统治之后,曹丕便马上遣使复通丝稠之路,再次开拓了中原通往外国的经商之路。
黄初七年,曹丕几乎解决了魏国新立的所有难题,也终于病重不起。
周扬被急召入宫,与太子曹睿、大将军曹真受到了托孤重任。
五月夏,曹丕驾崩,终年仅四十岁,葬于首阳陵。
同年,东吴孙权乘魏国国丧,亲率大军攻江夏、襄阳等地。
诸葛亮亦同时对魏国各城守将进行拉笼、煽动与策反,并开始重新组织军队,准备再次进行北伐。
曹睿刚刚登基,就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
于是他惟有更加重用了周扬、曹真、周休、陈群等大臣,同共商议对抗内外敌人的攻击。
第三部:谋朝篡位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洛阳大殿之上,才刚刚办完国丧,马上面临着东吴率军来犯。
曹睿召集了文武百官,一同商议抗敌大计。
经过一番各抒已见之后,最后有了三个应敌方针。
一是以钟繇、华歆等三公大臣为首,认为只要不断从洛阳发兵援救,命江夏太守文聘继续据城坚守,准备与敌人打持久战。
其次是曹真、夏侯霸等军方武将建议主动出击,并举当年张辽仅以八百勇士,大败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之经典案例,应当挫敌之锐气。
最后则是治理州郡有方,后来被封为关内侯的贾逵则认为位于豫州正南方的濡须口驻有东吴大军,离长江仅四百余里,每有东吴入侵,多是西从江夏出击,要么东从庐江进犯,而我魏军征吴也是从东线淮水或是西线沔水南下。
而处于东西之中的豫州军队一般少参与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驻扎在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自保而已。
所以孙权在豫州南部的地盘无战事之虞,因此东、西边境有战事,吴军可以合兵一处全力抗击,丝毫不用担忧豫州中线战场。
“那么贾大人的意思,是否就这样置之不理呢?”夏侯霸质问道。
“当然不是。”贾逵向他作出正面回答道,“孙权习于水战,故而敢于水船强攻,正是打算乘我之不备,但是现在已与江夏太守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可以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的话,魏大军即可从豫州进发,直接攻打东吴的东关。”
“这就是贾大人解决江夏军情的提案吗?”夏侯霸道。
“到那个时候,若孙权自守东关,则可另遣军队东西出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贾逵从容地继续说道,“若东西线可以攻下,则东关就成为东西夹击的孤立据点,也就唾手可得了。”
这正是他之前对周扬提过的意见,而周扬也把这个提案与司马懿研究过之后,认为此行胆大心细。
只是在可行性方面,可能会召到不许质疑。
因此在朝廷上,周扬早已打定了主意,由始至终都不发一言。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权臣,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到关键的时候,给予贾逵以最大的支持。
果然,在三公与军方诸将百官的反对声中,贾逵冷静将战局与东边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其中利与弊。
而其他人更多的是着眼于击败敌军,或是解决江夏的燃眉之急。
最后才由刚登基不久的曹睿发话,问道:“大家不妨听一听周丞相的意见。”
周扬知道真正用到自己的时刻到了,心想绝不能让贾逵的良策泡汤,于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奉上道:“微臣认为,钟繇、华歆等皆为三世老臣,他们认为发兵援救,除了为解决江夏军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稳定民心。估且不论此举是否能够挡得住东吴大军,只说若是朝廷对江夏军情置之不理的话,其他地方的守将会怎么想呢?”
钟繇与华歆等人各自互望了一眼,纷纷向他点头赞许。
周扬转而走向曹真、夏侯霸等军方将领面前,又道:“诸位将军的目的比较单纯,希望直接击溃吴军,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况且魏、吴交战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大魏养兵百万,铁甲、战骑皆是天下无双,早应该挥兵南下,踏平吴、蜀了。”
曹真、夏侯霸听得热血沸腾,但他们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智将,面对眼前这追随曹魏三世的最高权臣的赞赏,都露出了谦逊的态度。
周扬最后转向中位,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新皇帝曹睿,拱手拜道:“众大臣所言皆各有道理,都是对我大魏国情作出透彻分析才会提出的建议,绝非仅凭一腔热血。毕竟我方国力远胜于吴、蜀,只要稳步前进,既能蚕食敌国,逐渐走向一统天下的局面。”
问道:“周丞相的意思就是否决了贾大人的提案,而打算在这两个战略方针之中选择其一吗?”
周扬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如果我们面对的敌人只有吴国,或是只有蜀国的话,那么稳步前进的提议自然是可行,无论派兵增援,或是出兵迎战,就算打不赢,也必定让敌人付了惨痛的代价,长此下去,凭着我大魏远胜于对方的国力,必能将敌国之国力消耗胎尽,可是事实却非如此。”
话音刚落,朝上便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了起来。
因为周扬没有否决钟繇、华歆等老臣出兵增援的提议,又肯定曹真、夏侯霸等军方将领的战略方针。
可是没有赞同他们的原因,却说得句句在理。
事实上魏国若与吴、蜀任何一国交战的话,的确能够慢慢将其击败。
但自从刘备驾崩之后,吴、蜀两国的外交已重新建立起谛盟关系,重新按照原本联合抗魏的方针。
眼前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江夏军急,还有随时准备再出祁山的蜀军。
“因此贾大人的提案,乃是为了避重就轻。”周扬转向面对着众臣道,“孙权亲自率军乃是为了配合蜀军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其意在于偷袭。如今江夏太守文聘拒守与他打持久战的话,孙权绝不会蠢得与我方比耗资源,事实上他们也耗不起。”
“也就是说按贾大人提到的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曹睿道,“同时加紧操练豫州军队,准备进攻孙权东关,若是孙权拒守东关的话,我们立刻攻打西线,令他自顾不暇。”
“正是如此。”周扬最后望向贾逵道,“因此微臣认为贾大人的提案,正是为了长远作考虑,面临着吴、蜀的侵略,我们绝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亦要加强西面雍、凉地区的防御性。”
“那么诸位爱卿对周丞相与贾大人的提案没有异议的话,就这么决定吧”曹睿显然是认可了贾逵的战略方针,并不希望其他大臣再提出意见了,“退朝。”
于是立刻以此方针施行,并命贾逵亲自负责执行此套提案。
果然,孙权在江夏与文聘相持不到一个月,便马上撤军。
然而东吴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