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恶汉-第4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自然知道。我还知道,西汉王请来了两个高手,一个是那枪绝童渊,一个是邪剑邓展。不过,主公要小心,那邓展另有绝招,你却需要提防小心才是。”

“你是说……他今天没有用全力?”

贾诩笑道:“这个嘛,还是让王买来回答,我对这武事并不精通。”

董俷闻听之下,把目光投注在了王买的身上。

王买说:“从邓展抵达长安的第一天,末将就着手搜集这个人的资料。此人早年是一个游侠,与陈蕃颇有来往。后来陈蕃死,邓展就四处游荡,前两年才从海外归来。据说,邓展的剑法早年不过普通,但陈蕃死后,他的剑法突然变得邪异。”

“邪异,如何邪异?”

王买挠头道:“目前还不清楚,自他四十岁后,和他交手的人,几乎没有活口。”

董俷想了想说:“若以道而论,邓展的剑法老辣多变,的确是功力深厚。不过说邪异,我今天还未能感觉出来。但是我留意到,此君出剑时,左手常会隐于身后……王买,你可以将重点放在邓展的左手上,我要弄清楚他的左手有甚奥妙。”

“喏!”

王买应了一声,退下去。

贾诩道:“主公也不要责怪公台他们。事实上,若非是我知道主公不喜那些僧人,也未必会觉察到什么。公台元叹等人,都是心底无私的谋主,于此道不免会有疏忽。”

“可是……”

贾诩不等董俷开口说完,抬手示意法正和王买两人退出去。

“主公,你可是担心那太平道之事再现?”

董俷想了想,点头说:“我的确有这方面的担心。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对那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不甚认同。总觉得若任由他们发展下去,我泱泱大国终将遭难。”

贾诩笑了!

“主公,堵不如疏,即便是主公如此强硬,也难以完全阻止这佛教的流入。西汉王不也是如此……当年太后在西域时,杀了摩兰,却跳出来了一个图澄。呵呵,不过这个图澄的修行,显然还不够。虽有小聪明,却终归是难以成就大事。”

“可是,也不能任由他如此发展下去吧。”

“主公不必担心,他发展不得的!”

贾诩看似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却无疑是给董俷吃了一剂宽心丸。有贾诩这句话,足够了!

至于贾诩用什么手段?

董俷就不再去追问。他轻声道:“军师,你不在长安,我这心里,终究是难以安宁。距离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风头既然过去了,军师何不与我一起回长安?”

贾诩滋溜喝了一口小酒,悠然自得的吧唧了一下嘴巴。

“主公,你看诩如今这日子,过的何等逍遥。呵呵,好不容易让人把我给忘记了,如今时机不到,跳出去太早的话,岂不是前功尽弃?主公,莫着急,莫着急!”

说实话,贾诩这副嘴脸,很贱……

董俷甚至有种抽他两巴掌的冲动,不过最终还是强行按耐住了。

两人在这囚室中商谈了很久,待到天快要亮的时候,董俷才告辞离开了杜邮堡。

此时,曙光已在天边出现。

法正和王买走进了囚室,静静的看着贾诩。

而贾诩却一扫先前那嬉皮笑脸的样子,脸色阴沉,站在小窗前,鸟瞰城堡外的风景。

“军师……”

“还不够,还不够啊!”

贾诩仿佛是在自言自语,但声音却是清晰的让王买和法正都能听得格外真切。

“主公曾说过欲要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图澄还不够疯狂,还不够疯狂。孝直,让三号再使出些力量来,务必要让图澄变得更加疯狂。唯有这样,主公才有希望。我等谋划了这么久的事情,才能继续进行下去。让三号再加把劲儿!”

法正应了一声,却又忍不住犹豫道:“军师,若是主公知道了,岂不是会……”

贾诩转过身,正色道:“为你我日后的性命想,唯有如此,方能保全。主公那边,我自会去解释。你等不必顾虑,依计行事就是。如今……正当谋划百年事!”

法正和王买闻听之下,脸上不由得显出激动之色。

二人躬身退出囚室,铁门哐当一声落锁。而贾诩,再次向小窗外看去,口中呢喃着。

第三九四章 十年(四)

这似乎是一个暖冬……

当然在汉时,并不存在所谓全球变暖的说法。人们敬天地,敬鬼神,敬祖宗,全不似后世人那般的肆无忌惮,毫无尊卑。对环境,也并非是为所欲为的胡来。

不过,今年的冬天,的确是不太冷。

三辅关中,只下了两场雪,看上去好像很大,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雪患。

而京兆雒阳,比关中的雪势还要小,只是在入冬之后,下了一场小雪。

气温也算不上很寒冷,不需要披带那双层的大氅,就足以抵御寒意。至于普通人,虽未必有那富户家中的条件,但也还能熬得过去。用雒阳人的话说:比去年好。

不过,那说话的底气,已经不再像光和中平年间时的充足。

历经了无数次磨难,昔日的东都雒阳城,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那份繁华与荣耀。事实上,雒阳虽是曹操的治下,可碍于袁绍等人的势力,曹操对雒阳也不甚上心。

也许在曹操的心里,这雒阳终归是带着太深重的汉室印记,大加修缮并无好处。

这就像是当初光武皇帝灭了王莽,建都于雒阳的性质一样。

东汉的历代皇帝,再不断的强调雒阳地位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淡化长安的地位。其实,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愿意自己的王朝中,有别的王朝烙印。

即使是西汉和东汉……

虽然说光武皇帝自称是高祖后裔,可这天下姓刘的人多了去,谁又能说的清楚?

刘秀,想必也是要淡化了高祖皇帝的丰功伟业吧。

雒阳很破败,但二百年帝都,终归是帝都。在夏侯渊屯军雒阳之后,曹操开始了对雒阳的修复工程。虽然只是一点一滴,于雒阳人看来,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阳光明媚!

看上去有点清冷,不过还是挺舒服。

至少处处能看得见阳光,让人的心里挺敞亮。被重新修缮的马面城墙,是厚重的青灰色。上面斑驳点点,昔日战火的痕迹,似乎已经被抹去了,看上去焕然一新。

城头上,遍插旌旗。

大旗猎猎招展,流露出了无与伦比的庄重气息。

那飞龙旗、飞凤旗,烈火师子旗……风卷大旗,神兽隐隐,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早已经荒废了的北大营,西大营和东南大营,如今也重新启用。

一面面旌旗高高竖立在营盘之中,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诸侯,共有七种颜色,恰如七星环绕。人喊马嘶,兵器森冷,在这肃杀的季节中,更添几分冷意。

公孙度、袁绍、曹操、刘备、孙策、刘表……

而西川刘璋,由于路途遥远,所以未能出现在雒阳城内。不过他还是派出了自家的代表,由他的兄弟刘瑁,率领五千西川军出川,来响应这次曹操的会盟。

曹操的影响力有这么大?

倒也不是……

此次曹操以汉帝之名,代天征伐。若各路诸侯不至,当面临其他诸侯的讨伐。所以即便是刘璋远在西川,也不敢怠慢。毕竟在汉中,他还有一个天大的敌人。

此时,各路诸侯聚集于嘉德殿中。

袁绍派出了幼子袁尚为代表,自河内起兵,领军十五万。七路诸侯当中,以袁绍的兵马最众。要说,袁绍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劲儿。原因很简单,曹操写了一封信,把盘蛇打听出来的消息原封不动的送给了袁绍。其实内容,只有一个。

袁熙被杀时,董俷就在冀州!

还需要再说什么吗?

袁绍不是傻子。就算他是傻子,他手下沮授田丰,也不是傻子,怎么会看不出来?

要知道,袁熙当时可是带了千余兵马,又有大将跟随。

韩琼曾带人审视战场,一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不足一炷香的时间。虽然当时董俷命人清理了战场,但有些痕迹却是无法抹消。韩琼回报袁绍的结果是:袭击二公子的人,绝不是普通的盗匪,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袁绍当时就怀疑到了董俷的头上!

只是他也清楚,已经回到了河东的董俷,如猛虎归山。凭他袁绍的手段,怕是难以对付。这口气,也只能忍下来。如今曹操会盟,正是袁绍为次子报仇的机会。

倒不是说袁绍有多么的看重袁熙!

应该说,这个面子必须要赚回来。儿子是在自家的地盘,被人用箭射的好像马蜂窝。而且还迫使得袁绍吞并中山甄家的计划落空,这个仇甚至超过了袁熙的死。

此次出兵,袁绍可是下了本钱。

也是想让袁尚打出一些名堂,故而不仅仅是派出十五万兵马,更给袁尚配了沮授许攸两名谋士,此外又有大将蒋义渠,朱灵周昂,文丑王门等十几员战将。

故而,这袁尚的派头最大,颇有少年轻狂之意。

曹操此次也出兵十万,以夏侯渊太史慈主将,于禁为副将,另有侯成宋宪等战将,实力也不可小觑。相比之下,其他几路诸侯的人马就显得有些薄弱了……

刘备亲自挂帅,身边除了一少年文士之外,还带着一个小将。

这小将名叫高宠,字绍先,是扬州曲阿人。原本是刘繇大将张英的部曲,历阳被破之后,这高宠怀抱刘繇的幼子,从乱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投奔了九江严白虎。

高宠和严白虎有袍泽之谊,故而也清楚高宠的本事。

此人白马银枪,在刘繇军中堪称的上是一等一的好汉。只可惜张英嫉贤妒能,压制住高宠的发展。到后来,还是在一次大战中,高宠在乱军中救下了刘繇,算是入了刘繇的眼儿。从那之后,高宠就是刘繇的亲卫,虽得器重,却未能重用。

严白虎把高宠推荐给了刘备。

正发愁身边武将不足的刘备,得了高宠之后,兴奋无比。

不顾关羽等人的反对,硬是把高宠留在了身边。而事实上,高宠也不负他的厚望。

此次出兵,刘备只带兵三万,以关宁关平为先锋,刘全为后军,自己坐镇中军。

关宁关平,是关羽的义子,武艺不差。

而跟随在刘备身边的少年文士,是司马朗的弟弟,演义中有冢虎之称的司马懿。

这司马懿是在年初是投靠了刘备,甚得刘备的青睐。

所以就带在了身边,自称文有司马懿,武有高宠,足矣!

在这次会盟中,刘备居于第五位。论实力不算是很雄厚,但也不容他人小觑。

而刘表和孙策由于居于江南,手中多是以步兵为主。各领两万人,前来参加会盟。说起来,这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算和谐,因为那江东的统治权,发生了不少冲突。孙策没有来,只派了孙权为代表,不过却请了周瑜出马,辅佐孙权。

刘表则是亲自领兵,身旁除了一个廖立之外,也跟着一名少年文士。

那少年身长接近八尺,容貌甚为。身穿月白色的鹤氅,肃立于刘表的身后。看年纪,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模样。手中轻摇一把折扇,风度翩翩,形容格外的潇洒。

七路诸侯,集结大军四十万,陈兵于京兆。

曹操作为主人,亲自出面迎接众人。扫了一眼这大殿中的众人之后,不由得一阵感叹。

这大殿之中,端的是青春洋溢。

除了自己这些人之外,竟有半数青年。尤其是那孙策麾下,更是一个比一个年轻。

“诸公皆为当世豪杰,如今汇聚一堂,所为之事,就是那关中的董西平。”

曹操的场面话还是要说:“董俷占据关中,已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