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听曹操询问,他勒住了战马,扭头笑道:“主公,往前二十里,有一村落,名为许家村。”
曹操当下点头,“既然如此,我们今晚就在许家村留宿。”
……
与此同时,雒阳城内已经趋于平静。
随着李儒率军抵达雒阳不久,并州大军也随之到达。不过,当三万并州军到达雒阳的时候,并州军的番号,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主将李通,本是江汝地区的人。
因杀了本地大族陈鸽后,不得已流浪北方。
后投靠了丁原,并以其才能,很快得到了丁原的信任。论武力,李通不如吕布,也只是和侯成、曹性在伯仲间。论治兵,他不如张辽,军事才能只能说过得去。
但这个人性格刚直,认准了的事情,就不会改变。
这一点深得丁原所爱,并很快的得到提升。如今是并州督军从事,被委以重任。
张辽和李通交好,不想他送死。
于是自告奋勇的前去说服,李通在思考三日之后,最终下定决心投降董卓。
平白得了三万并州军,董卓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当下任命李通为中郎将,统领羽林军左骑。张辽亦是中郎将,统领羽林军右骑。其他并州降将,也都有封赏。
当然,属于董俷一支的人马,也得到了升迁。
董俷由禳侯被封为轵侯,比之早先提升了一个级别。为光禄勋,吕布等人从理论上而言,都被董俷所节制。而吕布虽然只是虎贲中郎将,也被越级提升为温侯。
轵县和温县,都是京畿司隶地区的富裕之地。
李儒被封为林乡亭侯,典韦沙摩柯也皆为列侯。最出人意料的,还是蔡邕。临老了,却得了个波侯的爵位,和董俷平级。倒是种拂叔侄,没有什么升迁,只能为幕僚存在。
如此,却已经分出了亲疏。
李儒也在盯着种拂叔侄,等待着他们露出破绽。
而种拂叔侄呢,却显得非常小心,始终没有表现出过火的行动。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和雒阳的士人接触。有时候李儒就怀疑,他是不是过虑了?
但怀疑是怀疑,还是要继续盯着对方。
董俷呢,却把目光放在了袁府。蔡邕说,如果种拂真的是党人,那么必然会与袁隗联系。弄出废立这么大的手笔出来,党人所图谋的事情,自然也不会太小了。
蔡邕说实话,还是对董卓很愤怒。
但又有什么办法?事情已经出来了,总不成让董卓再来一次废立,那才是有病。
为今之计,就是将错就错,不要让董卓再犯错误。
一群人都盯着董卓,不管是李儒还是董俷,对于党人的行动,变得格外敏感。
可是,袁隗却病了,所有访客恕不接待,平日里几乎府中也无人出入。荀爽也病了,据太医说,是真的病了。董俷虽然松了口气,可却依旧没有放松对袁府的监视。
初平元年四月,陇西突然传来噩耗。
董夫人……病故了!
董卓当时就懵了。自从和董夫人成亲之后,董夫人对他可说的上是尽心尽力。能有今日成就,如果没董夫人在后面打理一切的话,只怕是董卓也无法在前方用功。
董夫人的病故,对于董卓而言,打击太大了。
决定当天赶赴陇西,董俷、蔡琰、董绿,甚至连带着任红昌,也都一同前往吊唁。
不过,董卓走了,却不代表他会放松对雒阳的管束。
把大权都交给了李儒,并把已经外放到司隶的汉安大都护华雄,紧急调入雒阳。
整个雒阳,顿时一派肃杀。
很奇怪,董卓一家人离开了雒阳,在陇西整整操持了三个月,雒阳非常安静。
七月,当董卓回到雒阳的时候,李儒禀报,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党人没有半点动作。
董俷反而担心了!
党人没有动作,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越是这样,就越应了一句老话:暴风雨前的宁静。
仔细回想演义,似乎在这一段时间里,唯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十八路诸侯。
可董卓现在第一没有祸乱雒阳,第二没有毒杀刘辨,这也就使得十八路诸侯无从出手。
董俷也不由得陷入了迷茫。
汉帝不死,那么十八路诸侯,还会不会出现?
不对,越是如此平静,就越应该小心行事,可不要被人钻了空子。
于是董俷向董卓请求,加强永安宫的守备。虽然不明白董俷这样做的意图,但董卓还是应承下来。
事实上,董卓当然不希望刘辨死。
刘辨活着,他就可以威慑汉帝刘协:我能扶你上来,也就能再让刘辨登基。
而正是这一点,让刘协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这一日,董俷习惯性的溜达到李儒办公的地方。名义上,李儒的官职为光禄大夫,隶属于董俷下属五官之列。不过他的这个上官,基本上属于那种什么事情都不管的人。大部分时间,要么是在家练武,要么就是骑着马,带着雪鬼四处溜达。
董俷走进李儒的官署,就看到李儒正愁眉苦脸的坐在那里。
“姐夫,哭丧着脸做什么?”
李儒见董俷进来,也没有起身迎接,笑骂道:“你这家伙倒是逍遥自在,这本来都是你的事情,如今却都扔给了我……唉,我是在头疼。你看,我们签署许多公文,但是各地却不奉诏。说上面没有玉玺印章,怀疑是岳父矫诏,故而不予理睬。”
玉玺?
董俷下意识的问道:“玉玺还没有找到?”
李儒点点头,“是啊,阉寺作乱,令玉玺失踪。我们快翻遍了整个皇城,都没有发现。”
慢着慢着,我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情?
董俷皱着眉头,也没有听清楚李儒后面说些什么。坐了一会儿,他离开官署,骑上马,往永安宫去。这已经是他每天不可少的一个习惯,去看望一下辨。而辨呢,如果一天不见到董俷出现,就会变得有些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行至翠花楼,这里曾经是刘辨看书学习的地方。
董俷突然啊的叫了一声,勒住狮鬃兽,扭头对董铁说:“立刻召集鸾卫,我有要事。”
第二二一章 死亡刺杀
司马香儿率领二百鸾卫迅速抵达。
今天本来就是她在永安宫当值,所以在接到了董铁的通知后,迅速的抵达翠花楼。
由于董铁传令的时候,神色很严肃。
司马香儿也多了个心眼,所带来的二百鸾卫,全部是当初老一批的鸾卫营姑娘,以保证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对于司马香儿的灵敏反应,董俷也感到非常的满意。
他想起了什么?
演义当中,孙坚是怎么死的?
说穿了,不就是他在雒阳皇城的一口水井中找到了玉玺,遭到了无数人的嫉妒。
虽然不知道历史是否真的如演义中所说的那样,可是玉玺的确丢失了。
董俷想试一下,如果能找到玉玺,对于董卓今后的行事,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可不要小看这个玉玺,传国玉玺,又叫做金镶玉角,相传是秦始皇留下来的宝物。那秦始皇有祖龙的说法,所流传下的玉玺,更代表着皇室的气运和正统地位。
想当初,王莽篡汉的时候,为了个玉玺不惜去哀求女儿。
因为没有玉玺,他的一切政令都难以得到实施。玉玺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这么重要?董俷也说不清楚。但董俷很清楚一件事,有了玉玺,那么董卓就能在大义上站稳。
小说当中,孙坚进入皇城的时候,雒阳已经成了废墟。
天晓得那他是在那一口水井中找到,要知道,这雒阳皇城中,大小水井足有数百口。
站在翠花楼下,董俷的细目微闭。
翠花楼是汉帝读书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用来拟定诏书,办公的场所。
一般而言,玉玺都会有专人管理。而管理玉玺的女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翠花楼。
如果,只是如果……
当初张让造成混乱的时候,翠花楼的女官发现情况不妙,会怎么选择?
投井的话,应该也是在翠花楼附近的水井。董俷想到这里,对司马香儿道:“以翠花楼为中心,三百长范围之内的水井,一一查找。别问我为什么,只需做就是了。”
司马香儿忙躬身应命,带着人开始搜索。
按道理说,这么大规模的搜索,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可这里是北宫,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董卓安排下来。作为董卓唯一的儿子,董俷的威望不弱于董卓。
更何况,他身为光禄勋,本就是掌管皇城中事物,自然也不会让人怀疑。
不知道情况的,只会以为这位董家大公子,可能是想要在北宫搞出什么风风雨雨。因为,董俷不满意董卓废立,和弘农王辨交好的事情,可以说是雒阳人人尽知。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司马香儿突然来报。
位于洗衣房边上的一个水井中,发现了一具女尸,看穿着,应该是宫中的女官。
董俷二话不说,立刻让司马香儿带路过去。
那口水井的位置很偏僻,因为靠近洗衣房,许是因为方便取水的原因,水井旁边有一个滑道。一座假山,横在水井的前边,成半圆形包围着水井。若不仔细查找,还真不容易发现。
女尸已经被泡的发臭,面目全非。
正因为这里偏僻,在阉寺之乱过后,洗衣房就被废弃不用,迁移到其他的地方。
想必是这女官在慌乱中躲藏,不想失足踩在滑道上,就落入了水井。
井很深,而当夜整个皇城都混乱不堪,掉进去之后,根本没有人会发现,更不要说自救。
怀中,赏紧紧的抱着一个白玉盒子,外面有一层黄绸缎包裹。
董俷命司马香儿带人在四处守卫,从尸体怀里取出盒子。那女官抱的很近,董俷甚至掰断了她的指头,才算拿出盒子。强忍着尸体所散发出的恶臭气息,解开黄绸,打开了盒子。
只是扫了一眼,董俷立刻合上了盒子。
应该就是这玩意儿吧!
他没见过玉玺,可是从那用黄金镶嵌的玉角来看,倒是符合玉玺的特征。
让董铁拿过来一个兜囊,拎在手中。
董俷深吸一口气,轻声道:“这女人很了不起,查一下她的名字,设法妥善掩埋吧。”
“喏!”
司马香儿至今也没弄清楚,董俷这神神道道的举动有什么含义。
吩咐人下去安排,董俷把兜囊系在了狮鬃兽的背上,牵着马,遛着雪鬼,往外走。
这雪鬼,是王戎给他安排的护卫。
两头留在蔡府中,保护董俷家眷的安全,另外两头,则成了董俷的宠物。王戎如今官拜光禄兵曹掾,就和董俷刚入京时的官职非常相似,也是配享三百石的俸禄。
虽比不上其他人,但王戎却很满意。
董俷把家眷交给他保护,一方面说明是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如兄弟一样,成为亲信。董俷的四大护卫,重新配备整齐。除了留在张掖,代为保护卢植之外,其他三人都留在董俷的身边。别看王戎的官儿不大,可是让许多人羡慕。
特别是他们直接统帅巨魔士,那更是董俷手下精锐中的精锐。
该怎么处理这玉玺?
是给辨,还是交给老爹?从心里面说,董俷倾向于把玉玺还给刘辨。但他也知道,那一定会害死刘辨。还是交给老爹吧,有了玉玺,想必老爹说话,会更有份量。
沉吟片刻后,董俷做出了决定。
带着董铁,先去拜见了一下刘辨,待到申时,也就是下午三点多钟,才起身告辞。
走出北宫,董俷正好遇到了李儒也正要回家。
二人说说笑笑,刚准备上马的时候,突然一骑从远处疾驰而来,马上的人大声喊道:“轵侯,大事不好……太师,太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