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胁,坚守的代价实在太大,一个不好,甚至可能会成为陷人于不复之地的无底沼泽。
权衡利弊之后,曹操也只能忍痛放弃了这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也正是当日议和谈判时曹操肯让步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曹操毕竟是曹操,就算他自己无法据有,也不会让大哥轻易地得到汉中。我那泰山大人还没有撤出汉中,曹操的鬼把戏便已经玩弄了起来——就在张鲁动身前来庐江的前几日,业已叛投曹操的汉中权臣杨松,“秘密”联系上了张鲁之弟张卫。杨松痛陈前非之后,表示愿意举汉中、巴西、巴中诸地献还张鲁,以求宽恕。一向贪财好利的杨松,甚至还愿意将家中财物尽数献上,以充张鲁军资。
杨氏是汉中第一门阀,拥有相当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张鲁当年所以能够容忍杨松兄弟种种贪赃枉法的劣迹,正是顾及到杨氏的实力。曹操能够异常顺利夺下汉中,靠的也是杨氏的内应。可以想见,如果杨松当真肯配合,乘着曹军撤退的机会,张鲁一举收复汉中,将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不过,张鲁并没有被此冲昏头脑。
……
这一次前来庐江,张鲁表面是为了觐见天子,献奉贡物,而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受大哥之邀商讨汉中之事。
对此次的庐江之行,张鲁还是相当重视的,他不但带来了大批进贡礼物,还让五个儿子的四个随行,只留下了无心世事的第三子张盛(注:历史上,张鲁在投降曹操之后,五个儿子都被封侯,只有第三子张盛婉辞。后来张盛便传承了张鲁的衣钵,成为五斗米教,即后世的龙虎山天师教的系师)留守巴东。
大哥对于张鲁此行也是同样重视,坐镇荆州大局的光禄勋蒯越亲自陪同张鲁东来。
……
张鲁抵达庐江的当晚,大哥就在大将军府设宴为其接风,我、二哥、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列席做陪。
上一次跟张鲁会面,还是在两年之前。两年的时间,张鲁已经苍老了许多,看得出他这几年蜗居巴东的日子并不轻松。不过,让人很感奇怪的是,眼见汉中收复在望,张鲁却没有预料中的欣喜表情,显得很淡然,加上他儒雅的谈吐,竟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
张鲁的四个儿子都与他有三、四分相象,长子张逸已经年近三十,幼子张谈才只有十七岁。从言行谈吐中,能够看出他们所受的良好家教,但凭心而论,四人的资质也只能算是中人之资,若在太平年代,凭借父荫担任一方郡守或许还能胜任,在这无情的乱世里,他们缺乏割据一方的能力和雄心(或者说野心)。
接风宴上,大哥并没有提及任何军政大事,只是与张鲁做家常闲叙。
宴散时,宾主尽欢。
休息了一日之后,张鲁沐浴更衣,携四子上朝觐见天子,朝献贡物。
随后,黄门侍郎陆绩宣读圣旨,以张鲁忠诚社稷、善治地方之功,拜其为镇西将军,封为阆中侯(县侯),食邑万户。张鲁四子并其弟张卫,封列侯。
……
章和二年十月十二日,马良由襄阳飞鸽传书送来一条消息——张任遣使联络荆州刺史部,请求大哥念在与刘璋的同宗之情、兄弟之谊,提供援助助其为刘璋复仇。
这条消息很有些出人意料。张任是川中文武官员中出名的保守派,对外来势力极为排斥。此前数月里,张任所部遭遇夏侯渊和刘璝的双重打压,战事极为不顺,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请求外援的意思来。
现在,曹军撤退了,张任反而要寻求起帮助来,着实是有些奇怪。
做了一番思索后,大哥给马良回书,命其一面与张任保持住联系,一面尽全力了解西川眼下的情况。
……
觐见完天子后,张鲁婉拒了数十位朝臣的饮宴邀请,反而领着几个儿子在庐江城及周边的几个县走访了两天。
抵达庐江的第六天,张鲁至大将军府求见大哥,终于进入最重要话题的商谈之中——汉中的归属……
大将军府的议事厅内,除了大哥和张鲁之外,张鲁方还有其长子张逸、随行的主薄阎圃,我方则是我和二哥,及徐庶、诸葛亮、庞统、张昭、鲁肃、蒯越八人。
“所谓乱久必治,受二十余年战乱之苦,天下诸州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众皆思定。
观今日天下,能还晴宇乾坤者,非大将军莫属。素闻大将军仁义名扬天下,民心所向,英杰归心,但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能相信?
自荆州而来时,一路所见所闻,令鲁颇受感触。荆、扬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着实令人惊叹。
先祖张天师、先父张嗣师,以天地为心,以生灵为念,周行天下,为民除害,建立大教。嗣我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鲁不才,继汉中太守十余载,以教义治政,幸得百姓认可,万众欢欣,乐业安家,也不过就能达到如此地步。
汉中仅只两郡,人丁40余万;荆、扬两州有19郡,人丁500余万。鲁穷十余年之力,不过让汉中两郡安生乐业,而且最终还是毁于一旦。大将军仅用六年之力,就让荆扬19郡百姓安生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而更让鲁感触的是,途经章陵郡时,恰逢朝廷征募兵员。各县青壮竟然争先恐后应募,惟恐不能为国效力,真是鲁数十年所仅见之事!大将军之得民心,由此可见一般。”
顿了顿,张鲁稍叹了口气说道:“自汉中失陷,避居巴东之后,鲁身心俱疲,精力衰减,渐觉世俗荣辱,不过过眼烟云,正欲抛开俗念,宁心壹志,主持教务。不想,因王师北伐大胜,汉中之事又起波澜。
不瞒大将军与诸公,确有人鼓动鲁重掌汉中。但鲁亦知自己已是有心无力,家中五子,三子盛无心俗事,其余四子才不堪据领汉中。舍弟虽然颇有武力,但非守牧一方之才。
故而,鲁愿将汉中之地,托与大将军,请朝廷另派贤明之人继任汉中太守。鲁愿以微薄之力,从旁辅佐。”
张鲁的这一席话,直截了当,干脆得让人有些震惊——他真得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要把即将到手的汉中交到大哥手中?
张鲁,这个像宗教领袖多过像一方诸侯的人,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乱世里,居然能够做到视富贵权势如尘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方一直都在算计张鲁,此次邀约其实正是为了设法使他让出对汉中的主导权。
但是没有想到,真正的手段还没有使出来,张鲁居然已经自行满足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由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建安初陶谦三让徐州的事情来,脑中闪过了一丝灵光。
投资,政治投资!张鲁现在所做的,跟当初陶谦所做的,其实都是政治投资——既然子孙无法经受这乱世的考验,那么索性就以“让徐州”、“让汉中”这样政治投资,为子孙谋得一柄遮天的大伞。如此一来,纵然无法割据一方,至少能够子孙后代平安地承继下去,甚至还能够蒙荫万代。
不过,张鲁和陶谦的区别在于——陶谦虽然预见到大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却没有想到因为种种原因,大哥当时竟然没能在徐州站稳脚跟,以至于这场投资几乎等于是失败了。
而张鲁则不同,以眼下的形势,大哥完成社稷一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他的投资,几乎已不存在任何风险。
自己掌握汉中,看似权柄在握,风光无限。然而,身处刘、曹两大超级势力的夹缝之中,张鲁的命运就如同风中之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能够不受眼前利益的蒙蔽,准确地选择了一条利在后世的道路,需要何等眼光和心胸。
在后人看来似乎相当平庸(至少在英雄倍出的三国时代)的张鲁,其实,也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
第一百六十二章(上)
张鲁主动请让汉中一事,虽然颇有些出人意料,但毫无疑问,这的确是帮了大哥一个大忙。
以汉中的重要性,旨在完成社稷一统的大哥肯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以我军现在的实力,要以武力夺取汉中,并非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在于,一旦当真跟张鲁闹到兵戎相见那一步,稳定汉中或许比夺取汉中的代价还要大。
汉中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当地多半百姓都是五斗米教徒,身为教宗系师的张鲁,在汉中的威望的影响力简直堪比神明。这一点,我当年统军在汉中作战时,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饶是后来被曹操赶到巴东,张鲁对汉、巴两郡百姓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减弱几分,只在最近两年,就有数万百姓从汉中、巴东、巴中一带涌入巴东。而在原先的历史中,张鲁降曹之后,也同样有数万民众随他远迁到洛阳、长安等地,结果等大哥夺取汉中之后,不得不面临有地无人的窘境。
一个人的力量,居然可以大到这种程度!
得汉中易,稳汉中难。不过,只要有了张鲁的配合,一切困难将可迎刃而解。
……[汶网//。。]
张鲁的态度相当诚恳,他甚至恭恭敬敬地将汉宁太守印信呈献给了大哥。将如此重要的印信随身携带至庐江,足以证明张鲁让出汉中并非临时起意,亦或是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使然。而一同参与密议的张鲁长子张逸和主薄阎圃,对张鲁的举动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诧异或不满。
大哥慎重思索之后,没有做虚伪的推脱,接受了张鲁的拳拳盛意。
不过,接过由我转呈的汉宁太守印信后,大哥只是稍微端详了片刻,随即起身走到张鲁身旁,双手托印奉还给了对方。
对大哥的举动,张鲁、张逸父子表情愕然,大感困惑。静坐一旁的阎圃倒是微微露出些了然的表情。
“大将军,这是何意?”张鲁诧异地询问道。
“公祺莫要误会,备别无他意!”大哥笑了笑,恳切地说道,“汉、巴两郡几经变更,人心必然不定。人心不定,则民生难复。
由谁执掌汉中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能否利于社稷一统,利于汉中子民。公祺在汉中当政近20载,百姓信而敬服。值此非常时刻,也惟有公祺才可迅速稳固汉中人心,恢复民生乐安。
备谨代天子,代大汉社稷,恳请公祺继续执掌汉中。”
张鲁神情凝滞,微微抬头与大哥对视了片刻后,苦笑一声说道:“大将军这般重托,鲁若是再言推托,便显得太过矫情,太过辜负厚意了!”
“如此,便恭敬不如从命了!”站起身,张鲁深深地大哥行了一礼,“鲁今五十有七,料想以三年时间,足以还朝廷一个安定的汉中。”
三年,这是一个承诺!意外着张鲁准备在六十岁时正式让出汉宁太守一职。
……
打通了张鲁这个环节,汉中就已算被我方控制了八成。其余的问题,诸如上窜下跳的杨松之流,已经不在话下。
汉中问题的顺利解决,甚至比打了一次胜仗还让人畅快。据有汉中,不但意味着增加两个郡和3、40万人丁,更就此扫除了阻隔荆州与西凉的障碍,同时还使得我方形成了一个针对雍、司两州的半圆形包围圈,而西川也已在望……
……
十月二十一日,张鲁携阎圃及次子张富动身返回巴东,准备会同荆州刺史部,共筹收复汉中之事。
同行而来的其余三子都被张鲁留在了庐江——长子张逸留朝出任谏议大夫,四子张除留朝出任鸿胪文学,五子张题因年岁尚幼,暂于太学就学。
离去之前,张鲁还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