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天然看了简介,关于岑姓,《风俗通》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王异母弟耀,武王封为岑子,后因为氏。望出山阳”。
岑文本是唐代的贤相,他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人一起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唐朝从百战劫生之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史书载,岑文本博通经史,善写文章。14岁时,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狱,他至司隶府申辩,辞情剀切,官员惊讶,令其作《莲花赋》,下笔即成,观者莫不赞叹。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扬名。入唐后,先任荆州别驾,继任秘书郎兼直中书省。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擢为中书舍人,诏诰及军国大事文书皆出其手。忙时拟稿,常令属吏六七人各执纸笔,分别口授,须臾即就,各成文章,太宗深为器重,迁为中书侍郎,专典机要。又与令狐德撰《北周书》。其中史论多出自岑之手。书成,封为江陵县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但仍以“汉南一布衣”自称。不营产业,俭朴节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随太宗出征辽东,负责筹措军中辎重,积劳成疾。四月,在幽州病逝。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宪”,陪葬昭陵。
岑长倩,早孤,由叔父岑文本抚养成人,曾任兵部侍郎。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四月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武则天垂拱年间,自夏官(兵部)尚书迁内史。
垂拱四年(688),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征讨越王李贞,获胜。天授元年(690),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一人之下。天授二年(691)十月,有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认为皇嗣(李旦)已在东宫,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并奏请查办上表者,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加之他反对武则天诏天下建大云寺,有忤武氏,遂罢相。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途中,被诏回下狱。酷吏来俊臣胁诬其与宰相路辅元、欧阳通等数十族谋反,一同被诛。岑长倩5个儿子同时遇害。唐睿宗李旦复位后,于景云元年(710)追复岑长倩官爵,备礼改葬。
岑羲,岑文本之孙。中宗神龙元年(705),由天官(吏部)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此间武三思当权,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武氏王号,众人畏惧不敢执笔,岑羲毅然草拟表书,辞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为秘书少监,转迁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识拔人才备受称赞。睿宗即位后,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删定格令。睿宗延和元年(712),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败露被斩,全家均遭诛杀。
看罢这三位宰相的简介,吴天然不由得大为感慨。宰相权位之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封在建社会,却是伴君如伴虎。岑文本遇上了贤君唐太宗,他本人不仅实现了人生价值,家人也富贵平安。岑长倩和岑曦就不行了,遇上了昏君与乱世,只能空怀一腔热血。最终自己不仅身首异处,家人也被连累诛杀。
所谓的一门三总督,说的就有点远了,扯到了广西。山阳的这支岑氏,有一支辗转来到了广西,并在清朝出现了一门三总督的佳话。
清光绪时的岑毓英,云贵总督,曾对英、对法作战,治理百姓也卓有成效。
岑春煊,两广总督,是岑毓英的第三子。岑春煊被称为华南虎,袁世凯被称为东北虎,“南岑北袁”,长期处于对抗状态。岑春煊后加入国民党,是孙中山的得力干将。
岑毓宝,云贵总督。岑毓英的三弟。曾长期任岑毓英的军师。在中法战争中,岑毓宝率领的滇军创造了“地营”战术。“地营”,即深挖于地的一座地下道路防御系统,分为多层,支道纵横交错,长愈百里不等。“地营”战术后被岑毓英的学生抗法名将蔡标整理并著述成《地营图说》一书,是研究地道战的重要兵书。这是军事史上的重要变革,看看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有“地营战法”的运用。岑毓宝整个身心和希望都寄托在维新变法上了。“百日维新”失败后,岑毓宝郁郁不得志,认为报国无门,遂吞金自杀。
看罢岑氏一族的介绍,吴天然觉得,一门三宰相也好,一门三总督也罢,都不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的痛快。上述这些岑氏中的达官显贵,如果不是看简介,又有几个人记得他们?岑参就不同了,几行诗、几个字就能让千年、万年以后的人过目不忘。
想到这里,吴天然就觉得,其实像他这样从政的人,也是很可怜的。除非是那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且创造历史的人,比如曹*、王安石、曾国藩这样的人,才会被后人记得。像他吴天然,包括王国庆、李长城这些人,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看来,为官一任,只要能造福一方也就不愧于天地了。追名逐利,你就是用尽全身的力气也不行。因为历史注定了你不属于历史人物。
第八卷 风云再起 第734章 丧家之犬
吴天然的性格让山阳市的官员们很不适应,他不爱热闹,不收礼,官员们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有些官员甚至说,市委书记这也不爱,那也不好,他们真的是拉不上、傍不住了。没有主子罩着,心里便没有着落,让他们很有一些丧家之犬的无奈。
在对凤凰山的旅游开发中,除了由胡风市长、任明霞副市长牵头外,具体的协调人是市长助理、发革委主任秦汉。大家在一起工作了半年时间,胡风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一帮子市直部门的领导们原来是战国七雄。
主要参与的七个部门领导,恰恰分别姓齐、楚、燕、韩、赵、魏、秦。他们分别是:市长助理、发革委主任秦汉;交通局长楚风;教育局长齐向前;旅游局长燕来;文化局长赵普;宗教局长韩雪;林业局长魏大林。
有时候开会,胡风干脆对办公室说,通知战国七雄来。秘书们就知道,是要召开旅游协调会了。
这一天,教育局长齐向前找到发改委主任秦汉说:“秦市长,听说天然吴书记这两天在凤凰山考察旅游工作,咱们战国七雄是不是也一块儿上一次山。一方面到山上也是咱们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在山上还可以见到吴书记,有些事情可以当面汇报。”
秦汉听了齐向前的话,感到很有道理。既然吴天然不收礼,那就让他亲眼看到他们战国七雄的工作作风。
说是迟、那是快,战国七雄们就组织了三辆越野车往凤凰山赶去。
这时,吴天然一行人还在凤凰书院里参观。
吴天然说:“这里真的是一个读书、思考的好地方。哪一天有时间了,拿两本书记,在这里关门读上几天,一定会大有收获。”
吴天彪说:“里面有个小院,植有梅花和牡丹,很清静,是一个读书和治学的好地方。你如果想来,我就给你留住。”
吴天然笑笑说:“我也是这么一说,如果真有时间,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凤凰书院转了一圈,吴天然他们就走了书院的大门。在大门的不远处,又有一方绝壁。凤凰山的山岩是花岗岩,很适合刻字。在这处绝壁上,镌刻的是孔子《论语》全文15914字。
这里的文字风格与刚才看过的《金刚经》楷书的风格大不相同。这里用的是行书,有些王羲之的韵味。
吴天然看了看落款,山阳书生。
他就问吴天然,这个自号山阳书生的书法家是谁?是咱本地人?
吴天彪说,这个人你也认识。他是咱们K省的青年书法家,也是省书法协会的主席。他和咱们是一个村的,就是李铁石的儿子、李芸芸的弟弟李想。
吴天然说,噢,原来是这个李想,我记得他从小就爱写毛笔字。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成了大家。不容易,不容易!
山岩上是孔子的语录,身后就是孔子的造像。吴天然觉得这个地方建的不错,看了一会儿,他就和布先生以及宋长江他们谈论起了孔子以及《论语》来。
吴天然说,其实《论语》中不完全是是孔子的言论,其中也有一些是他弟子们的言论。这部书应当说是一部汇编。
吴天然说,孔子虽然也做过几年官,但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72人。这批人在孔子死后继续游历各诸侯国,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同时,他们从不同侧面发挥孔子思想、传播古典文献,为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说法,今天看来还是班固的话比较贴切。
由语录体的编纂特点所决定,《论语》的体例并不严格。一般说一条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各章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由首章首句中取两字作为整篇标题。全书共1万多字,平均每章字数在24字左右,最短的章节不到10字,最长的也不过300多字。《论语》的字数并不多,但蕴涵的思想内容却极为丰富。
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发,显得比较零星、散乱。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魁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汉代以下,学者对论语进行注解、研究的著作不断增多。据今人杨伯峻估计,古往今来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可能多达三千种。眼下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了。
《论语》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智慧精髓,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吴天然说,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全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