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301-为历史流泪-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达姆时期的美国驻伊联络处。我给距离爆炸现场只有500米远的刚刚开业的中国商贸城老板陈宪忠打电话,他说他店里的几块大玻璃也被震碎了,整个下午都在让人清理屋里的玻璃渣。


第三部分第41节 爆炸、手机和新闻中心(2)

    买手机    
    前几天在老陈那里碰到几个中国公司的人,说是巴格达的手机业务已经正式开通了,于是阿德南一上班,我就把已经准备好的分社购买手机的介绍信和押金交给他,让他到设在阿比伦饭店的惟一的对外国人提供手机服务的公司去办理。我们早已打听过了,目前开通手机服务的公司对发放号码限制很紧,在巴格达的外国人要购买手机,必须出具带公章的介绍信和提供金额在750美元左右的押金。    
    可是很快阿德南就无功而返,说公函上还需要明确写上委托购买人的名字,他的身份证件以及单位负责人的护照复印件等。我们按照要求又更改了公函,由于没有复印机,我用数码相机把护照首页和盖有进入伊拉克戳记的那一页拍摄下来打印。都准备好了,又让阿德南立即去办。一个小时后,他又空着手走进办公室,说公司的人还是不肯给我们号,说是还要看我们和房东签定的租房合同。我问我们的租房合同和买手机有什么必然联系?有了护照、单位公函和为数不少的押金,他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阿德南摇头说他也不清楚。    
    我便想跟他一起去,体会一下在巴格达买部手机有多难。可是我已经约好要和夏南、黄敬文一起去联军当局的新闻中心办理在这里的记者证,并更新我们的联系方式,只好再次寻找当时的租房合同,交给阿德南去办。可是这里人办事通常并不规范,我只找到一份有阿文翻译的旧的租房合同,新的续签合同上只有用中文写的几句话,表明房子从2001年续租到2006年,5年租金一次交齐。虽然有房东表示收到租金的签字,可这几句中文那个手机公司肯定看不懂,那手机还怎么买?    
    我只好把旧的合同用传真机复印一份,把新的中文写的续签合同也附上,让阿德南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如果还不行,就让他们重点看中文里的“2001~2006”那几个数字。幸亏中文续租说明中有这几个“阿拉伯数字”(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把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其实现在阿拉伯人表示1到10的写法与此非常不同),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也许可以管用。    
    阿德南又出去了,终于给我们拿回来两个手机号。我们出去买了手机,终于能用了。但我们都感叹这种奇怪的做法:我们送生意给他们,还要接受如此严格的审查,购买手机倒像接受他们的恩惠。不过,这种事情在战后的巴格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理解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42节 爆炸、手机和新闻中心(3)

    五道关口    
    联军当局的新闻中心设在拉希德饭店旁边的一个展览厅里,主要是用来举行每天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为一些电视机构提供编辑和传送设备及工作间。在新闻中心里,我还得知他们最近还准备添设一个专门的网吧,为到这里来的各国记者解决就近上网问题。在新闻中心的墙上,工作人员贴了不少美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表现美军艰苦、英勇和亲善作风的照片以及随时更新的美方官员活动日程、联军新闻发布稿等材料。看来美军为美化自己的形象也费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多记者都明白,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个不乏堂皇富丽的新闻中心里,而是在那些坦克每天都隆隆碾过的大街小巷里,在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伊拉克人中间。    
    进入新闻中心后我们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和拍摄,但是进入这里并不容易,要过至少五道关卡。第一道检查站是停车场,由当地伊拉克保安对汽车进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检查。    
    停完车后,我们穿过一个用铁蒺藜围成的通道,就到了第二道关卡。我看到一个美国士兵在一个用沙袋堆起来的短墙上架着机枪,毫无表情地将枪口对着人群。另外一个士兵背着M…17步枪,警惕地注视着人群。另外还有两名全副武装、穿着防弹背心的美国士兵在检查人们的证件,另外一个士兵对要进入的人进行盘问,还有两男一女三个便装的当地人负责对每一个人进行搜身式检查。    
    在第一道关卡我问是否可以照相,他们不置可否,我就拍了几张。这回我也如法炮制,先向那个似乎能看见我的美国大兵挥手致意,拿出相机做出要拍照的样子,等待他的反应。可是他只是紧握着手里的枪,一点反应也没有。我于是赶紧按了几下快门,正准备把相机收起来,一个美国兵向我走来,要求我把相机交给他。对付这类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装作不会说英语。但是因为一会儿还要过盘问关,我不可能装作语言不通,所以我只能推脱支吾。    
    这个士兵要求我给他看数码相机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如果里面有美国士兵,就要我当场删除。我当然不能给他看,于是我并没有把相机调到显示状态,而是放到拍摄状态,随便摆弄了两下,忽然灵机一动,告诉这个美国士兵说看起来相机没有电了,刚才我虽然按了快门,但是并没有拍摄成功。美国士兵将信将疑,把我的相机观察了半天,但显然他对这一介乎专业与业余数码相机之间的型号并不熟悉,只好告诫我下次注意。幸好美国士兵只怀疑我拍了一张,要是他知道我实际上已经拍了好几张,我的储存卡恐怕就要被没收了。    
    由于要盘问和搜身,所以这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不远处,拉希德饭店昔日的气派风韵犹存,但自从那里在接待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时遭遇火箭袭击后就关闭了,现在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已经成为一栋空楼。    
    拉希德饭店之所以出名,除了设施豪华外,原来其门厅入口地上的老布什的画像也功不可没。萨达姆把布什的大幅画像刷在地上,就是要入住的客人进出都踩着敌人的脸。可是,被踩在地上的老布什依然还在逍遥,萨达姆自己却最终被关进了美国人的牢房。    
    终于轮到我们,由于同行的夏南已经有联军当局核发的记者证,所以美国人盘问我们的时间很短,只问了什么时候来伊拉克,到新闻中心去干什么等。随即一个粗壮的当地人开始对我进行搜身。这种待遇我在以色列司空见惯,所以早已主动背过身去,平举双手,任凭他在我身上衣服的各个角落摸捏。我想起在耶路撒冷有一位同事,在别人搜身检查时被痒得憋不住,经常大笑不止,搞得非常费事,对他进行检查要比对别人多花很多时间。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黄敬文和夏南听,连一旁的美军士兵甚至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过了第二道关,进去依然是用铁蒺藜围起来的通道,在通道的尽头是第三道关口,站着两个士兵,他们只是再次检查证件,并不盘问和搜身。然后第四道关口是又一次搜身检查,这次比上次更为仔细和严格,下手也似乎更为有力。黄敬文曾经写过文章,说有的美军士兵的搜身检查比中医保健按摩的手法还用劲,所以我们戏称这道搜身检查为“享受按摩”。远远看到士兵在对别人进行搜身,我对黄敬文和夏南说:又是按摩时间了。    
    这次“按摩”完,我们就到了第五道关口,也就是金属探测仪。不过当天我们进去的时候,也许是觉得已经过了四道关口、进行了两次搜身检查的原因,这个金属探测仪并没有启用,只是一旁的一个当地人让我打开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听到正常的喀嚓声后,他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几米外的一个美军士兵,士兵点点头,于是我的安全检查就算彻底做完了,我可以自由地在里面活动了。夏南没有拿相机,但是他手里有我们汽车的遥控器。美军士兵命令他把遥控器的两个按钮各按一下,每次按下按钮,那个士兵的眼神就紧张一下。看来,我们的汽车遥控器很像是爆炸装置的一部分。    
    离开新闻中心的时候,我们碰到有人在门口散发传单,原来是当地的妇女和人权组织向记者们散发他们有些活动的资料和日程。我们还打听到,第二天在这里会有一些失业和退休的人举行示威,要求美国占领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铁蒺藜的旁边,几个小摊贩兜售着从香烟到钥匙链等小东西,几只有萨达姆头像的纪念怀表摆在显眼的位置。我拿起来看了看,他们立即告诉我说是金表,是“日本”产的。在这些伊拉克小贩的心目中,大凡“日本产”的东西都不赖,都可以要高价。    
    我问多少钱,回答说是15美元。我放下怀表,他们又说10个美元也可以。我问这些萨达姆头像的怀表,那些美国士兵也买吗?一个小贩告诉我说:有人来问过价,但他们的上司不允许他们从我们这里买东西,怕里面有炸弹或者窃听器。他们还说,事实上美军禁止士兵们在外面买东西,连水和食品都不行,因为担心有人下毒。


第四部分第43节 萨达姆是个暴君(1)

    一家伊拉克国营服装厂在废墟中呻吟。。。。。。    
    “人们很恨萨达姆,但却敢怒不敢言。伊拉克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伊拉克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美国军事力量推翻的不是萨达姆,而是另外一个我们热爱的领袖,伊拉克人民是不会如此顺从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有10个美国也不能占领我们。”    
    一大早要去180公里外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纳杰夫,采访那里等待重建的一个前伊拉克政府的服装厂。    
    心中有事,早上6点就起来了,在薄雾与清晨湿寒的气息中打开发电机,打开卫星电讯稿接收器,打开所有的电脑,新的一天就算开始了。也许是温度过低,发电机一连几次都启动不起来,“突突突突”的声音戛然而止,只留下刺鼻的青烟在院子里飘散。我忽然想起20世纪上山下乡时代中国的知青,是不是就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在2004年的巴格达,由于一场战争,这个地方在某些方面忽然与30年前中国的某个小镇极其相似,这种感觉令我静思品味了很久。    
    7点不到司机就来了。我曾和夏南商量过,是我们开自己的奔驰好,还是雇车好。夏南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们的车虽然旧,但怎么说也是奔驰,而且有外国人的绿色牌照。我们还是用当地人的车好,不引人注目,也就相对安全些。    
    钢筋丛林—乌鸦的家    
    由于是清晨出巴格达,我们有机会看到郊区的菜农用大小车辆把碧绿的蔬菜运到郊区的空地上交易,这热闹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喧闹。战争后,尽管占领和暴力还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巴格达位于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其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支流经过,所以巴格达郊外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椰枣林、村庄、河流,风景很美。其间还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造型优美别致的清真寺,以及衣着破旧但热情友好的行人,每次问路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    
    路过一个路口时,夏南告诉我,另外一条路是通往著名的古迹巴比伦的。我们能看到的一栋最高的建筑,曾经是萨达姆的宫殿,萨达姆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