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过过秤,公买公卖嘛!
那两个小伙子接过菜担挑着就走,大家边走边聊,边说边笑,亲如家人。
当天下午,猪老冲这个沉睡的深山沟沸腾起来了。老表们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听着我妈妈她们讲述到三湾的所见所闻,争相传看着工农革命军送给她们的几件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惊喜的神色。大家明白:穷人的救星来了,自己的队伍来了,好日子就在前头。天色渐暗,老表们打着火把,扶老携幼,连夜回到了古城。
第二天,老表们纷纷腾房子,准备粮食蔬菜,为迎接自己的队伍而忙碌着。几天以后,毛委员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古城。
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地区后,毛委员经常身背斗笠,脚穿草鞋,深入乡村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指导农民运动。井冈山周围几个县的广大乡村,留下了毛委员的足迹。
1927年冬,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毛委员来到宁岗县的塘南村。“毛委员进村来了”,人们奔走相告,沉寂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龙开观老表搬来一张长板凳,谢芝娥老大娘端来一碗山茶,还有一位老表生了一盆木炭火。毛委员双手接过谢大娘的茶,热情地拉她在板凳上坐。谢大娘连声说:“使不得,使不得……”毛委员笑呵呵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嘛!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谢大娘也不再拘束,欢欢喜喜地挨在毛委员身边坐下来,其他老表也团团地坐了一圈。毛委员和大家亲切地交谈着,从柴米油盐到婚姻嫁娶,从收成的好坏到家庭的境况,说到高兴的地方,毛委员还学两句客家话,气氛是这样活跃、融洽,大家心里都暖烘烘的。
谈着谈着,毛委员话题一转,说:有个问题,不知老表们想过没有,刚才大家都说日子艰难,为什么我们贫苦农民常年累月忙不停,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没吃没喝,而地主老财终日不劳动,却朝鱼晚肉,穿红着绿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唉!都怪自己命苦啊。”谢大娘长叹一声。
那为什么穷人的命就该穷,富人的命就该富?毛委员进一步问大家:我们穷人家心地善良,一年到头只知道在地里辛劳耕种,从没干过一件伤天害理的事,而地主老财心狠手毒,专门勒索、欺压穷苦百姓,按理说,穷人积功积德,应该受福,而地主老财丧尽天良,应该受惩罚才对。可老天爷为什么总是不长眼睛,总是让我们受苦呢?大家沉默不语,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倾听着。毛委员用坚毅、有力的声音说:什么命苦不命苦,这都是恶霸地主编出来的骗人鬼话。我们穷人不姓穷,穷人受苦难是因为有恶霸地主和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只要我们穷苦人团结一条心,把地主豪绅推翻,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贴心的话语,深刻的道理,宛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老表们的心田,大家的心里仿佛燃起了一团火。
第一部分第23节 赖春风的回忆(2)
1927年底,毛委员率领部分工农革命军在酃县中村一带调查研究,发动群众,使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组织起来的贫苦农民纷纷拿起梭标、长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的组织和乡村政权,那情景,可真是天翻地覆!毛委员像普通战士一样,置身在群众斗争的行列里。他亲自为翻身农民丈量土地,为得到土地的群众书写和插下分田牌子,还亲自给大家送粮。祖祖辈辈受苦受难的人,心里多么感激!可是,也有少数群众担心恶霸地主反攻倒算,因此不敢分地主的土地和浮财。对于这些群众,毛委员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
一天傍晚,毛委员同几个工农革命军战士带着粮食和衣被等物来到一个姓叶的老汉家里,对老汉说,听说你一家又揭不开锅了,给你们送来一点粮食,还有几件衣服,这都是从地主那里没收来的,先解决一下眼前的困难。毛委员说着,让随来的战士把粮食和衣物送到叶老汉手里。叶老汉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些东西,不知如何是好。毛委员从老汉那刻满皱纹的脸容和充满忧愁的眼神里,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温和地说:叶大爷,你莫害怕,粮食是穷人种的,衣服也是用穷人的血汗做成的,现在我们把它从地主恶霸那里夺回来,分给穷人,这是物归原主嘛。
叶老汉沉思着。毛委员让一个战士找来一把筷子。他先取出一双,毫不费力就把它折成两截,然后又拿出一把,使劲折也没折断。毛委员笑着问叶老汉:叶大爷,你力气比我大,能不能把它折断?
叶老汉赶忙说:“这就不易折断!”
毛委员又问:你说天底下是受苦的人多,还是地主恶霸多?
“当然是受苦的人多。”
毛委员接着说:既然是受苦的人多,那我们还怕什么?小小的筷子,扭成一团就不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广大的受苦人团结起来,几个地主豪绅和“挨户团”还能奈何我们么?!
这时,附近的群众听说毛委员来了,都陆续涌进叶老汉家里。大家都被毛委员的话打动了。毛委员和蔼地看着大家,继续说:小石头能打破大水缸,只要我们大家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就像是一块块坚硬的石头,不仅能打破像你们村的恶霸地主这样的小“水缸”,还能打破蒋介石这个大“水缸”,你们说对不对呀?
人们活跃起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可不是,只要穷人心齐,还怕那几个臭地主!”“有毛委员领路,我们什么也不怕。”
叶老汉那满面的愁容也舒展开了,他说:“毛委员,我也要做一块小石头,同你们一起去打蒋介石这个大‘水缸’。”顿时,大家都笑了起来。这爽朗的笑声,包含着信心,充满着力量。
从那时起,中村一带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开展得更加火热。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把毛委员亲手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搞垮,在疯狂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又使出了经济封锁的阴险伎俩。那时,井冈山军民的衣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28年2月间,正是春荒时节,许多群众都无米下锅了,工农革命军的“红米饭,南瓜汤”也维持不下去了,只好靠吃苦菜充饥。谁能想到,我们敬爱的毛委员也和大家一样吃着苦菜。这消息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开了,老表们听了都揪心似的难受。
就在这困难的日子里,驻在宁岗古城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发动群众斗争了几户恶霸地主,将他们的粮食、猪牛三鸟以及其他财物统统没收,分给穷人。古城一带的群众纷纷汇集到谢家祠堂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尽情地欢庆胜利。这时,一位老表站在台阶上大声地说:“毛委员为了我们日夜操劳,不知受了多少苦,我们给毛委员送点粮食去,大家说好不好哇?”“好!好!”大家齐声呼应着。尽管工农革命军的同志们再三说明,把粮食和浮财分给大家,是毛委员要求我们这样做的。但大家还是坚持:粮食和衣物不给毛委员送去,我们也不要。同志们没有办法,只好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毛委员。毛委员当即指示: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
当工农革命军的一位干部把毛委员的这些指示传达给大家的时候,在场的许多老表都流下了热泪。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呜咽着说:“毛委员,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呀!你自己在吃苦菜,却让我们分到了粮食,吃上了米饭,这叫我们怎么咽得下去呀。”一位名叫谢福生的年轻老表说:“毛委员和工农革命军一个心眼为着穷人,我们就要以实际行动报答毛委员的恩情,我报名参加工农革命军!”当场出现了群众踊跃参加工农革命军的动人情景。
从此,毛委员宁可自己咽苦菜,也要把粮食留给群众的佳话,在井冈山人民中广为传颂,八百里井冈,飘荡着“毛委员带头(哟哈呀么)吃苦菜(哟喂),光辉(里格)思想传万代(哟)”的悠扬歌声。
(赖春风)
第一部分第24节 刘伯承的回忆(1)
一
1929年11月,红四军由广东返回闽西,12月开到上杭的古田。当时我在二纵队四支队十二大队任党代表。
四支队,是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路经寻邬、项山时编成的。支队辖十、十一、十二三个大队。第十、十一大队是军部特务营改编的,主要成员是国民党第八军起义的;十二大队是军部独立营改编的,主要成员是国民党第三军起义的。这两支部队起义之后,党代表毛泽东同志为了把它改造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曾做了许多工作,先后派了党代表和一部分骨干,补充了一批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战士,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士兵委员会,加强了政治教育。这样就从组织制度上彻底改变了旧军队的一套,加强了党的领导,充实了新的血液,提高了政治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
但是,由于这两支部队受国民党的影响极深,参加红军的时间又短,因此旧军队的思想作风,仍相当严重。有些人不把党代表制度看成是人民军队的一项建军原则,对党代表的尊重与否,完全是看人行事。党代表如果能打仗,工作能力强,他们就尊重,否则就看不起,甚至骂党代表是“卖狗皮膏药”的。有些人把红军的任务看成只是单纯的打仗,因此不重视根据地建设,不愿做艰苦的群众工作。他们认为群众工作是地方上的事,有的军事干部则认为是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他们特别不愿到福建去,因为福建山多、地贫、生活艰苦;而愿意到处打城市,认为打下城市后,可以进去吃吃喝喝。对部队的管理教育,不少军官仍然采用旧军队的一套。打骂士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打不成兵”的谬论很流行,有的甚至主张枪毙逃兵。有些人则对士兵的错误行为采取了纵容、放任的态度,说什么“当兵的只要能打仗就行,平时马虎点没关系”。士兵们赌钱,他们不但不制止,还要赢了钱的士兵请客。部队中严重地存在着破坏群众纪律、搜俘虏腰包、偷嫖女人等旧军队的恶习。我到十二大队以后,曾遵照党的指示,同这些不良倾向做过坚决的斗争。但是,由于这些邪气、恶习在一部分人中已根深蒂固,他们虽然不敢公开做坏事了,却仍是偷偷摸摸地干。看到这些问题,我心里非常着急。
我们开到古田后的一天,忽然接到通知,要我到军部开会。
到了军部一看,各支队、纵队的党代表全到了。此外还有一部分大队部的党代表。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毛党代表召开的一次联席会,要了解部队里存在着哪些不良倾向,准备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
果然,毛党代表主持开会了。他首先讲了这次会议的意义,指出:这次会议是为了彻底肃清四军党内存在着的各种不正确倾向,把四军建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他列举了存在于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和不良倾向之后,鼓励大家打消顾虑,充分发表意见。毛党代表讲话之后,便分组讨论。我参加了研究如何克服非组织观点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