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我们一起学,要另外学很多东西。”
“是啊,你大姐姐很快就要议亲了,现在有很多别的东西要学。”蒋茹茵微低着声音回答她,平宁显得有些遗憾,“那等大姐姐出嫁后,岂不是很少见了。”
“那也还得好几年呢,等你大姐姐出嫁,起码要十五六。”蒋茹茵被她这模样逗笑了,“将来你也要议亲,也得出嫁。”
平宁扑倒她怀里开始耍赖,“我不嫁,我要一辈子呆在母妃身边,我才不要嫁人。”
平宁的声音引起了苏谦阳和容哥儿的注意,苏谦阳看到平宁满脸通红的在蒋茹茵怀里撒娇,笑问,“这是怎么了。”
“耍赖呢。”蒋茹茵摸了摸她的头发,平宁仰头抗议,“我哪有耍赖,我以后就不嫁人,嫁了人就不能常常见到父皇母后,也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蒋茹茵微怔,“为什么这么说。”
平宁坐起来,看几个都看着自己,哼着解释,“女师傅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女子嫁了人就应该要为夫家考虑,生儿育女是其职责,可若是不喜欢这个夫呢,也不喜欢为他生儿育女,更不喜欢和他一起生活,就要勉强自己和他过日子,那就一点都不开心。”
听平宁这振振有词,苏谦阳揶揄她,“那要是喜欢嫁的丈夫,也喜欢和他一起过日子呢。”
平宁一顿,嘴角一瘪,转头看蒋茹茵,“母妃,那您嫁给父皇的时候,是喜欢父皇,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么。”
好么,一下把问题转到她身上来了,蒋茹茵看女儿试图让自己讲出几句反驳皇上的话来,顺了顺她刚刚躺乱的头发,微低着头看她,“自然是愿意的。”
平宁继而看向苏谦阳,“母妃喜欢父皇所以愿意,女儿也要找喜欢的人才愿意嫁,不然我就不嫁了。”
这婚姻多是盲婚,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出嫁前除了知道对方大概的情况,许多都是连面都不曾见上一回,若说喜欢,也都是婚后才培养出来的。
要按照平宁说的,那这婚事就难办了,她看的上的,未必能嫁,这一点苏谦阳也不能轻易许诺。
半响,一直沉默的容哥儿开口,“姐姐这么快就想着要嫁人了么。”
这一说,平宁恼羞,蒋茹茵就打了个圆场,“好了,不闹了。”
平宁瞪了容哥儿几眼,天色也不早了,蒋茹茵就让他们回自己屋里睡觉。
洗漱后,蒋茹茵到床榻前坐下,心里想着平宁刚才所说的话,若换做是寻常人家的女儿,想嫁给谁,那还有些选择,但这作为皇家的公主,想嫁给谁真不是她能说了算的,蒋茹茵忽然有些理解德妃对三公主婚事的操心,平宁聪明又有主见,若是顺了她也罢,若是不顺她,不知道还得怎么闹呢。
苏谦阳走过来看到她出神的样子,坐到床沿,“在想什么。”
“臣妾在想,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议亲也不过是几年后的事情。”哪里会没有点私心呢。
苏谦阳拉着她躺下,笑道,“那就几年之后再想这些,如今想了,明天也不会是三四年后。”
两个人想的根本就不在一个点上面,苏谦阳环住她的腰身,在她耳边道,“朕可不知道,茵茵的舞跳的这么好。”
“您也没问啊。”耳朵处痒,蒋茹茵躲了躲回道,难道要她没事主动跑他面前跳舞不成。
她躲,他便逼近,躲到无处可躲了,蒋茹茵侧脸想转头,正对上了他的眼睛,越渐粗重的呼吸声抚面而来,这帐内微妙的变化,两个人都有感觉。
此时不是说话的好时机了,苏谦阳腾出一手往床边的帷帐上一拉,合上的帷帐遮住了床榻,也遮住了接下来要发生的画面。。。
入春天气很好,今年的宫中三月四月虽然没有小选,但这盎然的春意还是让宫中显得生机勃勃,去往景仁宫请安,田婉仪气色依旧很不错,都说她这怀相是儿子,田婉仪听着心里更高兴。
只是皇后的神情了,看着田婉仪的时候,还隐隐的透着些记挂,她记挂的,是太子府中的太子妃和那侧妃。
算起来都已经成亲一年多了,太子妃没有音讯,太子侧妃也没有音讯,如今还不到大选,不能选人送去太子府,皇后这心里头别提有多急了。
早成亲不就为了让太子早日有子嗣么,再隔这么一年,时间就都过去了。
当初选的时候太子妃和太子侧妃的身体都是很好的,怎么就一直没有消息呢。
私底下皇后几次派人去太子府看,也知情太子府的侍寝情况,太子妃和太子侧妃前来请安的时候她也时常会问及几句,但太深的她也不好过问,所以皇后派人想办法去民间寻了些好的求子方子。
经由太医看过确实能服用的,再送去太子府让太子妃和太子侧妃服用。
只是皇后心里总是记挂这这件事,记挂的久了,自己都有些憔悴。
蒋茹茵几个注意到了皇后的走神,说着说着看着田婉仪就没声了,于是德妃开口道,“娘娘,五月临安城的百花盛会要开始了,咱们宫中是不是也要热闹热闹。”
皇后回神,听她说这百花盛会,脸上很快浮现了一抹笑意,“说起这个,今年这百花盛宴,大家也可以到场一看。”
百花盛宴是三年一度的,和其名字一样,主要是赏花,各地养花爱花的人都会把自己觉得最好的花带过来,百花盛宴一共举办七天,到最后两天的时候,还会有百花仙子的选举,选出来的百花仙子,求娶的人可多了。
听皇后这么一说,金淑仪好奇问,“咱们也可以去看看么。”
“是啊。”皇后点点头,“最后一天选百花仙子的时候,想去的都能去看看,开春宫中无大事,咱们也可以去凑个趣儿。”
这就相当于出宫了,众人听着,脸上都有些期盼。。。
作者有话要说:三更过后就只能现码现更了,大家久等啦~~~
凉子赶紧去写二更,晚点还要出去o(╯□╰)o,周末,亲们是不是都睡懒觉了~
☆、第114章 。枝头做凤凰
宫中既然要准备参加这百花盛宴;礼部那早早就准备起了这件事;本来是民间自己举办的百花盛宴;加入了朝廷后变的更加盛大。
虽说是从皇后口中听到这件事;但里面多少有皇上的意思,百花盛宴过去都是有众多商户参加出资举办的;朝廷的参与就是给商户们的一种支持,为此,国库中还支出了一笔不少的银子用作最后一天花王和百花仙子选出后的奖励。
五月十二;百花盛宴正式开始;平宁恳求着要去太子府,顺便出宫去看看这百花盛宴;蒋茹茵这边求不过;她还去了皇上那。
最终的结果是皇上答应了,让二皇子带着她们先去太子府一趟,再去百花盛宴看看。
晚上回来的时候平宁就高兴的和蒋茹茵说起百花盛宴的热闹场景,参加花王赛的人,捧着花的都是十三岁到十五岁的俏丽姑娘,一整天那清理出来的街市上都有人游行,临安城的大街市尾那是很大的一片空地,空地上已经搭起了一个大台子。
“好多漂亮的花,二哥也都不认识呢。”平宁还买了好几盆回来,这样的日子里,小摊子的生意也会随之很好,卖糖人的,扎花的,做饼的,蒋茹茵也能想象到那热闹的场景。
五月十八这日,宫中的人出宫去看百花盛宴。
大街市尾那空地分隔出了一片是用来安置宫中的人,位置偏高,视野很不错,在下面就是一些请来评审的官员和商户,蒋茹茵她们到的时候,这花王赛刚刚开始,正中间的台子搭起来的花架子,是一个巨大的篮子,篮子上鲜花锦簇,高高的竖在那,四周的空气里洋溢着各种飘香。
花王赛主要就是各个养花爱花人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拿上来呈现给大家看,有些是手捧上来的,有些要好几个人抬着花盆上来。
蒋茹茵她们手上也拿到了一个册子,上面记录着出场顺序的花,顺序后面是黏着的一个方形纸片,若是觉得哪个好,哪个是自己心中的花王,那就把小纸片撕了,到时候还有人统计着,不过主要还是看评委席上的人怎么决断。
册子做的很精致,封面上是烫金上去的牡丹花,翻开边缘上还裁剪处了一些花瓣的痕迹,蒋茹茵看了一眼台子上的数盆花,这最后一天,剩下参加花王赛的只有三十来个,很快就看过来了。
册子被收走后,没过多久就是百花仙子选举。
这才是三年一届百花盛宴的重头戏,这些对参加百花仙子选举的女子要求还很高,容貌端正是基本的,年纪不能超过十五岁,不得小于十三岁,不论贫富,家世须清白,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
这是许多女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嫁入世家大院的比较少,世家重视门当户对,但嫁入有钱人家的却很多,看着看台四周坐着的,其中大多数都是有钱的商户,他们对娶妻纳妾的要求没这么高,好看就成,这百花盛宴,无形中也成了他们物色的一个平台。
德妃低头和蒋茹茵轻声说了一句,“我怎么看这倒像是选花魁。”这些参加百花仙子大赛的女子,虽说穿的不暴露,可在大庭广众中之下表演才艺,怎么看都觉得不重气。
蒋茹茵接过新递上来的册子,回她,“这可都是家世清白的姑娘,哪能和选花魁的一样呢。”
德妃自然知道这些人家世清白,但要是自己家的兄弟要娶一个回去的话,她肯定是第一个反对的,“我看形式差不多,这些想来参加的,除了为了那不低的奖赏外,肯定还有为别的。”出了名,可能嫁得好。
蒋茹茵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出生的好的,一路过来都是有安排,无需担心温饱,更不用担心嫁的不好,可出生不好的呢,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去努力,百花盛宴是一个平台,就算是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正当情况下,不损人利已的,也没有不对。
“她们自然是想要有别的。”蒋茹茵笑道,“女子一生,想嫁的好也没什么不对,更何况这其中不少的姑娘,都是专人培养出来参加这百花仙子大赛的。”
“是呢,民间确有这样的地方,专门收养年纪小,容貌姣好的小姑娘进去,培养起来,教导舞艺,长大了,有些送往各世家做舞伶,有些就可以参加这个。”一旁的严昭仪解释道,“妾身小的时候父亲出行,见到过这样的。”
那样的遭遇她们是不可能遇到的,德妃唏嘘了一声,“那这些姑娘心中可望天高着。”
蒋茹茵笑而不语,坐在她们下方的一个贵人惊喜了一声,“,看,开始了!”
众人的视线转到台上,台子两旁二十来个女子鱼贯而上,先是第一亮相。
报着名字给众人第一印象后,这二十来个女子退下去,伴随着音乐声响起,一个一个的上台来表演。
当初大选的时候看过一回选秀,对这表演,蒋茹茵显得兴趣乏然,倒是四周看台上围着的那些人,是不是发出欢呼声。
尤其是当其中几个面容出众的,一出场就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跳舞的弹琴的,还有写字画的,个个都是才艺不凡。
等这一圈人表演过来,已经是下午了,最后一个下台后,评委席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蒋茹茵看其中两个辩驳的面红耳赤的,不禁笑颜,这对于男子来说,不是自己中意的女子成为百花仙子,真是一大遗憾事。
评委席上的人争执不下,其中几个官员便拿着册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