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义。既然曾炩敢把铁卖给他,那么,曾炩必定有制衡他的办法。
而四月的时候,发生在幽州的事情,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曾炩仅以五万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横扫幽州十五万黄巾军,战力强悍的可怕。更可怕的是,曾炩在占领幽州五郡后,在这边留下了足足三万大军戍守,摆明了是方便他檀石槐的入侵。
曾炩的军队踞险而守,三万大军足以抵挡鲜卑十万铁骑的进攻。而十万铁骑,是他檀石槐本部的全部军力。要是他进攻不利,他弹汉山王庭绝对马上就会失去对草原的控制。檀石槐不敢冒这个险。
所以,他决定暂缓进攻。
他传檄鲜卑,联合了东、中、西三部鲜卑大人和自己一起出兵,全线攻击大汉的北疆。他不相信,在这样的兵力进攻下,他还打不下大汉的北方三州。只不过,这样他就不能独占大汉的北疆了。不过,这样总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好。
六月末,三部鲜卑大人回信了,他们都愿意南下攻击大汉北部三州。不过,由于各部鲜卑实力不一,每部出兵有多有少。
西部鲜卑实力最强,其四位大人愿意每人出兵两万,共计八万;中部鲜卑在三部里实力最弱,三位大人每人只能出兵一万,共计三万;东部鲜卑的四位大人每人也是出兵一万,共计四万。三部鲜卑,十一位大人共出兵十五万。
对这样的结果,檀石槐很满意。这样的出兵数量,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极限,只有中部三位大人,还能有一些潜力可挖。但是这一次南下,必定是大胜。中部鲜卑太靠近弹汉山王庭,本来弹汉山王庭就受到西部鲜卑的强大压力,要是中部鲜卑再借此机会,取得大的利益,弹汉山在两部鲜卑的夹击下,真的就危险了。现在中部鲜卑只出三万人正合檀石槐的意思。
檀石槐和十一位鲜卑大人约好了,在七月初的时候,大家分路同时南下,攻击大汉的北疆。出兵之后,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能抢到多少东西和地盘,自己就得到多少。
檀石槐的建议也整合了各位大人的意,他们自然是不愿意聚集到一起,那样,他们将失去对自己军队的控制权,很可能就被檀石槐当成了炮灰,那样自己哭都没机会了。在草原上,没有实力,你就会成为别人的奴隶。不止于此,你的家人,你的部族都会成为别人的奴隶,这样的事情,这些一个个奸猾如狐狸的大人们是见识了太多了。
184年7月6日,鲜卑尽起各部主力共二十五万,分五路南下攻击大汉。
西部鲜卑的大人日律推演和宴荔游为帅领兵四万攻击凉州,他们的主攻方向上凉州的武威郡、安定郡和北地郡,意图攻下这三郡后直接威胁三辅之地。西部鲜卑大人置鞬落罗和拓跋邻为帅领兵四万攻击并州,意图占领长城以外、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并伺机南下,攫取更多的肥沃之地。檀石槐自己则是率领弹汉山主力十万铁骑亲自出兵攻击幽州的代郡和上谷郡以及并州的雁门郡,意图占领幽州西部三郡和并州的雁门郡,并伺机攻取冀州。中部鲜卑大人柯最、阙居、慕容为帅领兵三万攻击渔阳郡和右北平郡。东部鲜卑大人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为帅率军四万攻击辽西郡。一时间,大汉的北疆,烽烟四起。
在六月的时候,曾炩就收到了张郃的警讯。而在这之前,他就因为贾诩和田丰的劝说,将三万黄巾军降卒派到了代郡和上谷郡,防备鲜卑的入侵。
在收到张郃的警讯之后,曾炩暗自庆幸,自己得到了贾诩和田丰这样的杰出谋士,不然,他一定会被搞得手忙脚乱,甚至会影响到他的讨伐黄巾军的进程。虽然他在幽州五郡留下了将近三万人,但是这几郡面临的是十三万鲜卑铁骑的进攻。三万军队,恐怕还不够塞鲜卑大军的牙缝。更不要说这三万人还是分布在五郡之地,根本上形成不了合力,更是难以抵挡鲜卑人的入侵。
曾炩在剿灭了卜己部黄巾军之后,就匆匆班师北上了。
他在刚刚到达清河国的时候,就得到了鲜卑人五路二十五万大军全线入侵大汉北疆的消息。曾炩再次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听从了贾诩和田丰的建议,不然现在自己不止是手忙脚乱,而是肯定会导致北方五郡不保,而大汉朝的北疆也会不保。
现在虽然得知鲜卑大举入侵,但是曾炩却是能稍稍松一口气了。毕竟,在北方五郡,已经有六万大军戍守。而且这六万大军中的五万都集中在代郡、上谷郡和渔阳郡。其中,代郡有两万守军,上谷郡有一万六千守军,渔阳郡有一万四千守军。这样的兵力分布,让曾炩有信心挡住鲜卑人的进攻。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二十八章 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一)
对于右北平郡以东的几个郡,曾炩是没什么办法的。虽然他是安北将军,总领幽冀两州军事,但是他的品阶并不比人家高,人家不让他进,他也没办法。
右北平郡的郡太守刘政一直不肯放曾炩的兵力进入右北平,更不用说虎踞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以及辽东属国的中郎将公孙瓒了。
曾炩对公孙瓒倒是挺放心的,他麾下有八万大军,其中三万是骑兵,实力雄厚。而进攻辽东和辽西的鲜卑军,只有东部鲜卑的四万人。只要在公孙瓒东面的高句丽以及北面的乌桓人不伙同鲜卑一起入侵,公孙瓒就绝对不会遇到危险。
但是右北平郡的刘政却是让曾炩忧心忡忡。刘政手下只有六千郡兵,但是他有可能面对中部鲜卑三万铁骑的入侵,他能够抵挡住如此强大的敌人的进攻吗?要是地挡不住,鲜卑人攻占了右北平之后,渔阳郡可是很难守住的啊。
不过,幸好鲜卑人入侵右北平郡需要攻打坚固的卢龙塞,刘政倒是有可能凭借卢龙塞的坚固,挡住鲜卑人的进攻。
不过,曾炩还是决定甩开步卒和黄巾军降卒,率领骑兵火速北上。同时,他下令将先期抵达无极城的十万黄巾军降卒充做民夫,押运粮草和军械先行北上;他还下令分别在中山国其他县的十万黄巾军降卒做同样的事情。于是,在中山国各处的二十万黄巾军降卒,押运着大批的粮草和军械,沿着幽州和冀州见的驰道滚滚北上。
黄巾军降卒对这样的安排毫无怨言。现在,他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享受读书人的待遇,自然是满意无比了。
在将黄巾军降卒安排好以后,曾炩又安排了大量的中学毕业了的人才却给黄巾军进行洗脑教育。这些人是曾炩开办的学校教出来的,自然是收到了曾炩的影响,是曾炩的铁杆支持者。
优厚的待遇让所有的黄巾军降卒感激涕零,再加上他们都是幽冀两州的人,对异族入侵有发自内心的憎恨。现在,他们能为抵抗异族入侵贡献力量,高兴还来不及呢!
到达无极城后,贾诩建议曾炩,让所有的南下骑兵先行休整一段时间。毕竟,这些骑兵已经连续作战了一个月了,这期间虽然有过短期的休整,但是现在这些骑兵还是非常疲惫的。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北上,对反击鲜卑人并没有多大效用。
而现在北方五郡已经有六万大军戍守,凭借地利,相信能够抵挡鲜卑人的入侵。
如果让这南下的七万大军得到足够的休息,在鲜卑人攻击北方关塞和城市失利,陷入僵局的时候,这七万生力军突然加入必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曾炩觉得贾诩的建议非常好。曾炩相信在六万大军的守卫下,北方五郡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且现在还有二十万押运粮草和军械北上的黄巾军降卒,他们也可以充当守城的军队。在二十六万大军的守卫下,鲜卑人十三万骑兵,是不可能敲开代郡、上谷郡和渔阳郡三郡的大门的。
不过,曾炩虽然同意了大军加以休整,但是他还是命令几员统兵大将火速北上。现在,北方只有张郃、吴懿、周仓、审配和沮授五人有一些军事才能,其他的在军事方面,差不多都是小白级的人物。可以说,现在的北方五郡,统兵将领严重不足。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影响到北方的战局。
就在吕布等人准备北上的时候,朝廷的封赏到了。
曾炩被拜为征北将军,总领幽冀两州军政。而吕布等六将虽然没有得到更高的军职,仍然只是中郎将,但是都被赐予了关内侯。而曾炩任命的巨鹿郡等郡守和国相也得到了朝廷的承认。至此,曾炩控制下的郡国已经达到了十个,冀州五个,幽州五个。而其治下的人口,更是达到了六百万。
本来,士族大臣们是极力反对曾炩主掌两州军政的,但是后来在鲜卑人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做出了让步。
前来传旨的是中常侍段珪,他告诉了曾炩在朝廷发生的事情。曾炩当然知道这是人家在向他邀功,自然是闻弦而知歌,重谢了段珪。曾炩还让段珪给灵帝和十常侍的其他人带去了谢礼。段珪在看到了曾炩送给他的丰厚的谢礼后,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高高兴兴的离开了无极城。
对于士族门阀对自己的百般排挤打压,曾炩很是不能理解。曾炩自认为和他们没什么交集,也未曾得罪过他们。
郑玄对曾炩说出了这其中的奥秘。
郑玄道:“在本朝,读书人之间一直有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执。一直以来,本朝的国学都是今文经学。但是最近几十年来,古文经学人才辈出,威胁到了今文经学的国学地位。让研习今文经学的当朝士族大臣很是忌讳。而曾炩家世世代代都是研习的古文经学,郑玄和他的老师马融也是研习的古文经学,这就导致了曾炩和当朝的士族大臣不对路。现在,曾炩家更是走上了士族门阀们严重鄙视的经商之路,而曾炩更是通过中官买到的中山国国相,被士族大臣视作了中官一系,这是和士族门阀们严重对立的。在这么多原因之下,士族大臣要是再不打压曾炩,那就不是他们的性格了。”
曾炩总算是明白,为何这些人会如此憎恨他了。不过,曾炩对所谓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执又不明白了。大家都是儒家,为什么还要分这些呢?
郑玄解释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穀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