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通天人物-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根电线杆全都放在挖好的坑里,然后用他在中学里学过的“知识”,架起了个所谓的滑轮组——准备把二十根电线杆一次全竖起来!当这一切都照他的吩咐准备好之后,邱建伟得意扬扬地大喝一声:“拉!”众人就跟着齐声发力……然而,就在电线杆快要拉起来时,只听一阵“噼噼啪啪”的巨响!眨眼之间,二十根电线杆全部被拉断了!

邱建伟当时就傻在那儿了,众人也都愣住了,谁也不说话了。就在这时,负责施工的公社治安员气急败坏地跑过来,一脚就把他踹倒了,他恶狠狠地骂道:“日你妈,你这是搞破坏!”说着,就去找绳子捆人。于是,一帮人把邱建伟五花大绑地捆到了乡派出所。那时候,二十根电线杆,可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呀!在派出所的院子里,邱建伟被铐在了一棵树上,派出所所长指着他说:“明早送县局,至少判他三年!”当时邱建伟吓坏了。他知道,在那种时候,别说判三年,哪怕只判一年,他这一生就算毁了。邱建伟带着哭腔对派出所所长说:“叔,饶了我吧,饶了我吧……”派出所所长说:“叔?喊爷也不行。非判你狗日的不可!”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呼天成匆匆赶来了。

他让人给他搬条凳子,就坐在邱建伟的面前,默默地望着他。过了很久之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扭头对所长说:“老王,解了吧。”派出所所长说:“老呼,他这可是搞破坏呀!”呼天成看了所长一眼,又默默地说:“解了吧。这事怪我,是我派他来的,我承担责任。”所长怔了一会儿,说:“老呼,不是我不给面子,这可是犯法的事呀。”呼天成又一次坚持说:“解了。那二十根电线杆,呼家堡给你补齐!”所长摇了摇头,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啊……”呼天成望着他说:“老王,你解不解?要不解,我就坐在这里不走了。”所长再次看看他,终于很无奈地说:“老呼啊,除非是你,换谁都不行。”说着,他嘴里嘟嘟囔囔地走上前去,终于给邱建伟开了手上的铐子……当时,邱建伟无声地哭了,满脸都是泪水。

那年过节时,邱建伟不敢要求回家了,当知青们都回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留在了“知青点”。不料,在年三十的早上,呼天成又专门去看了邱建伟,还给他送去了一篮子红柿。呼天成说:“建伟,回去吧,回去看看你父母。那事你也别搁在心上,没啥大不了的。咱村里穷,也没啥送你家人,这篮柿子,你给家人带回去吧。”那时邱建伟说:“呼伯,你……为啥?”呼天成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话:“你敢想,是个人才。”后来,社会上时兴推荐上大学,呼天成又第一个推荐他上了大学……这一桩桩往事给邱建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省报副总编冯云山,也算是下放到呼家堡的知青。那时,冯云山身小力薄,眼睛还近视,根本干不了力气活。可他有一个特长,看书过目不忘,“老三篇”能倒背如流!呼天成说:“这孩儿好记性!”于是,呼天成一句话,就让他到呼家堡的学校里教学去了。他下乡三年,在学校里待了三年,可以说是没让他吃一天苦。后来,冯云山考大学时,呼天成特意批给他三个月假,说:“回去复习吧。”待他考上大学后,呼天成又送给他一张表,那是一张“党员登记表”。呼天成说:“呼家堡也没啥送你,这张表,你填填。”后来,冯云山就是靠着那张表,在毕业时留在了省城的报社(那一年省报就选了一个人,要求必须是党员)。再后来,冯云山曾多次找呼天成帮忙,评职称时,他缺“硬件”,呼天成就以呼家堡的名义赞助了三万元,让他出了本书,评上了副高职称;从正处升副厅时,又是呼天成替他说了话……所以,长期以来,冯云山一喝酒就哭,他觉得他欠呼伯的太多了。可呼天成一次也没找过他。他总想报答呼天成,可呼天成从不给他机会。然而,凡是牵涉呼家堡的事,他必是一路绿灯!

省银行行长范炳臣,原来跟呼天成没有一点瓜葛。他跟呼家堡唯一的联系是,他转弯抹角地跟呼家堡有一点亲戚关系,说起来也算是呼家堡的外甥。那一年征兵时,他已体检合格了,就在换军装的前一天,他又领着一帮知青跟人打群架,被县公安局的人抓了。于是,他的家人又转弯抹角地求到了呼天成头上。那天下着鹅毛大雪,呼天成听了,叹一声说:“这是娃子一辈子的事,我就去一趟吧。”就此,他冒雪连夜赶到了县城,坐在局长的办公室里,口口声声说是范炳臣他舅,硬是把他保出来了。待范炳臣从牢里出来后,他只看了小伙子一眼,就说,“娃子有胆,我这一趟来得值。”后来,范炳臣在部队里参加了中越战争,连续立功受奖,一直提到了副师职!他年年回来都要看一看呼天成。当他要求转业时,一个副师职的干部竟跑了半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候,又是呼天成帮了他。呼天成专门到省里跑了三趟,硬是让他留在了省城最难进的部门。他转业后,先是当了副行长,后又当了行长。所以,范炳臣总是对人说,我一生最关键的时刻,靠的都是呼伯呀!

颍平县县委书记呼国庆……

市工商局副局长刘海程……

市税务局局长彭大鹏……

……

当然,还有许多故事是不便言传的。那几乎是呼天成穷其一生积累下的“财富”,也是平原人的生存精髓。

在这里,给予是一种高超的技艺,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在有的时候,那叫“雪中送炭”;在有的时候,那又叫“锦上添花”。这是一个人生的“制高点”,呼天成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这个“制高点”。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他种出了一个“人场”。

尤其让人赞叹的是,呼天成的种植是没有时间性的,那是一种长期的效应。只要他活一天,这个巨大的人生磁场就会不停地发挥效应。那么,如果有谁胆敢反对呼天成的话,哪怕呼天成不吐一个字,也会有人站出来说话的!

后来,当老秋成了京城元老之后,曾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服气一个人,就是人家老呼。他说,他比我强,四十年不倒啊!

呼家面

那年,临近年关时,呼天成确实发愁了。他不是愁过年的问题,他愁的是没什么可送。眼看时近年关了,给老秋他们“慰问”点什么呢?那些年,呼天成一直忙于“新村”的建设,等房子一座一座盖起来时,村里已经很空了。过去每逢年里节里,他都是要送一点什么的。今年该送什么好呢?

就在那个飘着雪花的早晨,呼天成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之后,心不在焉地走进了磨面房。那时,呼家堡已有了两台小钢磨。。。时近年关,磨面房很忙,机器轰轰隆隆地响着。这种小钢磨磨的面很粗,号称“一风吹”。呼天成围着钢磨转了一圈,不经意地看了两眼,微微地摇了摇头。当他扭身要走的时候,却又忍不住说了一句:“这面能不能磨得再白一点?”

当时,在磨面房帮助干活的是刚从部队回来的复员军人王炳灿。王炳灿是个能人,他虽然回来时间不长,但他的精明已是众人皆知了。王炳灿赶忙说:“咋不能?”他接着说,“呼伯,你要多白吧?”

呼天成站住了,说:“这不是‘一风吹’吗?”

王炳灿说:“是‘一风吹’,不过,我有办法。”

呼天成笑了,说:“你有啥办法?”

王炳灿说:“我试了。要想白,多垫两层细箩,多磨几遍,要多白有多白。”

呼天成笑了,说:“就这么简单?”

王炳灿说:“这就看是谁干了。我干,就这么简单。”

于是,呼天成说:“那你就给我磨吧,别可惜粮食,要最白的,你给我磨一百斤。”

王炳灿说:“我在书上看了,细面有三种:75%、65%、50%的。你要哪一种?”

呼天成用赞赏的目光看了看他,说:“那就要50%的吧。要白,要筋道,你给我五斤装一袋。”

王炳灿马上说:“我知道了,要小袋。”

呼天成往外走了两步,又折回身来说:“炳灿,好好干吧,以后,这一摊就交给你了。”

后来,就是用这种普通的小钢磨改造后磨出来的细白面,有一袋送到了当时的省委副书记老秋的家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都是小小不言的。那时全国还都在吃85%面,即使是省委书记,也还从没吃过这种像雪一样白的50%粉(虽然是“土法上马”)。就在那年春节,老秋家包饺子用了呼家堡的小袋白面,那面的确白,也筋道。老秋吃了大加赞赏。过罢年,刚好省里进了两套大型的磨面设备,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机械设备是由省里统一调拨的。在分配指标的时候,老秋想到了呼家堡。于是,老秋大笔一挥,就把其中的一套批给了呼家堡。在那个时期,设备批给你或批给他,是没有分别的,只要是集体就行。那套设备价值百万,可呼家堡却一分钱也没有花……

当那套设备运到呼家堡的时候,一开始,呼天成也并没多看重。就觉得磨面房大了一些而已,可以磨多遍面了。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村里的会计的一句话竟把他说愣了。

会计说:“我把数字打出来了。就今年,咱那个磨面房,钱挣了四十七万,还余了十五万斤麸子。”

呼天成怔住了,他怔怔地说:“多少?你是不是算错了?”

会计老德说:“没有错,四十七万。”

呼天成又问了一遍:“多少?”

老德说:“四十七万。”

那时候,四十七万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连呼天成也没想到,一个磨面房会挣下这么大的数儿,那不就是“多遍面”吗?!然而,能磨“多遍面”的,在整个颍平县,他们却是独此一家。后来呼天成不再吭声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就那么沉默了很久很久。后来他说:“这个数字,要保密。”

那年冬天,呼天成作了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决定,那是个大手笔!

就在快到年关的时候,呼天成让面粉厂赶制了一万包小袋(五斤装)精粉,再加上别的礼物,分别派出了七个小组,前去“慰问”那些与呼家堡有关联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在这里成了一个个人的代名词,那是一个由呼天成开列的长长的名单。从县城到市里,从省城到北京,这是一次耗费巨资的“慰问”。呼天成把这次行动叫做“千里送鹅毛”。在整个呼家堡,除了老德之外,没有一个人知道,呼家堡收入的第一笔巨款——四十七万,有一大半“千里送鹅毛”了!

那一年,呼家堡人并没有分红。春节时,呼家堡人吃的仍然是85%面包成的饺子,连呼天成也不例外。

不过,就在“千里送鹅毛”之后,村里的会计老德光荣地退休了。从此“铁算盘”老德成了菜地里的一名菜农,干的是轻活。

应该说,呼天成是无心插柳。他看重的是“人场”,他要种植的是一个有放射性的声音。在那七年时间里,他几乎是年年如此的“慰问”。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无意之间,他做了一个天大的“广告”!在一些有“身份”的家庭里,“呼家面”这个名称不胫而走!

“呼家面”这个品牌,是从人们的口头走向市场的。它先是悄悄地在一些“体面”的人家流行,而后才走向社会的。这种小袋装的面粉,在一个时期里,成了高贵和体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