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诏命令大臣除掉懿贵妃。
咸丰帝病危的时候,肃顺与懿贵妃矛盾更加激化。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人赞襄政务,开始想以不封太后的办法,把那拉氏
排斥在权力之外;继而又主张圣旨由八大臣拟定,太后负责盖印,不得更改
谕旨的内容。西太后坚决反对,最后决定建立了赞襄大臣与太后共同执政这
一体制。那拉氏对此尽管心怀不满,但因热河已完全控制在赞襄政务王大臣
手中,只能隐忍不发,静待时机。热河政局暂时呈现出一派稳定的景象。但
是,从奕䜣到热河之后,便风云突变,这一稳定平静的政治局面立刻被打破。
奕䜣一直密切注视热河局势的演变。奕䜣的亲信、在热河任领班军机章
京的曹毓英等人,通过军机处的驿递系统,随时将肃顺等人的举动密报文祥、
奕䜣等人;还有奕䜣七弟奕䜣,利用可自由出入宫禁的便利条件,把在热河
的行动随时告知奕䜣。这样,热河、北京之间彼此互通情报,使奕䜣对咸丰
帝死后的局势了如指掌。
咸丰帝病逝,遗命肃顺、载垣等八大臣辅政,奕䜣被排除在外,这不能
不使留守京城的官员们大吃一惊。
奕䜣与咸丰帝亲如手足,虽然两人关系一度疏远,但自从奕䜣奉命留守
京师,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来,已取得咸丰帝的信任和赞扬。以恭
亲王奕䜣与咸丰帝的这种血缘关系,加上他的才华和声望,咸丰帝一旦驾崩,
幼主继位,按常理,应该由恭亲王当摄政。而今却被排斥在顾命大臣行列之
外,怎能不令人感到惊疑?
很明显,照这样下去,肃顺集团的辅政,只能意味着奕䜣集团的失势。
对此,不仅奕䜣集团成员不甘心,就是受肃顺排斥而闲居京师的元老重臣也
纷纷行动起来,为恭亲王奕䜣出谋献策。要除去肃顺,使不在顾命之列的恭
亲王执政,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彻底推倒顾命制度,由太后垂帘,恭亲王辅
政,而这只有同两宫联合起来才能办到。大计确定之后,奕䜣于是决定以吊
孝的名义前往热河,以便同两宫接头,肃顺对奕䜣前来热河吊孝的请求不便
阻止,只得予以批准。
前往热河之前,奕䜣曾派人前往英国使馆,通告恭亲王今晚或明早启程
前往热河,以便见到太后,向她保证英国人、法国人绝无恶意。
三天之后,恭亲王一行抵达热河。奕䜣在咸丰帝灵位前高声痛哭,旁人
无不下泪。奕䜣的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确系出自手足之情,专为叩谒咸
丰帝而来。
祭后,两宫太后召见了奕䜣,这是奕䜣、太后之间至关重要的会见。恭
亲王去热河时,太后对他很冷淡,因为他没有更早一点儿去那里。经过恭亲
王的解释,太后看到了完全信赖顾命大臣的危险。太后于是问恭亲王怎样才
能摆脱他们,恭亲王回答,在热河他没有办法,只要朝廷回到北京,他就可
以做到任何事情。
… Page 36…
这次会见,奕䜣解除了太后对洋人的疑虑,最终作出了回京发动政变的
重大决定。
在这次会见后,奕䜣在热河用一周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密谋活动。为了
不露痕迹,麻痹对方,奕䜣不仅本人随时小心,对肃顺等人非常谦卑,而且
一再叮嘱同党,不论时局多么险恶,都要忍耐,等到回到北京再算总帐。一
切安排停当之后,奕䜣于八月初七离开热河,十二日回到北京。
奕䜣离开热河的第三天,御史董元醇便上疏,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开
始为政变进行舆论准备。董元醇提出皇上年幼,应该让皇太后暂时听政。紧
接着,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又直接给皇太后上奏折请安。清朝的
传统规矩是,大臣只能向皇帝上奏折。现在这几个人违反祖制,又要求皇太
后主持朝政,这使肃顺等人很生气。他们马上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命令,不
准各级官员向皇太后请安,对胜保等人也要治罪。第二天,那拉氏召见八大
臣,直截了当地让他们按董元醇的奏折办事,由两个皇太后听政。原来,不
论是董元醇的奏折,还是胜保等人的请安,都是那拉氏和奕䜣商量好了的。
肃顺等人说:“大清朝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而且老皇上已有遗诏,
太后不能擅自更改。”那拉氏说:“你们连太后的话都不听吗?”肃顺大声
说:“我们是奉命协助皇上,不能听太后的命令!”接着,双方就吵了起来。
那拉氏连哭带嚷,八大臣也高声议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拉氏气得两手发
颤,指着八大臣说不出话来。连怀抱着的小皇帝也吓得直哭,把尿撒了那拉
氏一身。八大臣从那拉氏那里出来,立刻发出指令,驳回了让太后听政的建
议,并规定大臣的奏折上,只能写“皇上”,不准写“皇太后”字样。
赞襄政务王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的这场冲突,以太后的妥协和赞襄政务
王大臣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西太后的舆论试探受挫折,奕䜣党人认为失败的
原因在于西太后临朝心切。
在董元醇上疏之前,北京城内的奕䜣党人也在酝酿垂帘听政的政变行
动。
对于政变者来说,理论准备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军事部
署。古往今来,任何政变不凭借武力,都很难成功。当时奕䜣集团中手握军
权的只有兵部侍郎胜保。胜保在议和成功后,再次被起用为钦差大臣,督办
山东军务,继而督办河南、安徽军务。咸丰帝病逝后,手握重兵的胜保,公
开倒向西太后一边,不等肃顺等人允准,即径自带兵北上热河。
胜保北上抵达北京的当天,奕䜣也刚好从热河返回北京。两人在京就政
变问题作了周密研究,议定由胜保把军队部署在京郊密云一带,为政变做好
军事准备。八月十四日晚胜保抵达热河后,对肃顺等人横眉冷对,但是,向
来性情急躁的胜保,这时对政变却持稳健态度,胜保是受了奕䜣影响,要待
肃顺等人回北京再发动政变。
与此同时,手握重兵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奕䜣等人的笼络下,在朝
廷中枢的权力斗争中,鲜明地倒向了两宫太后一边。
有了胜保、僧格林沁的两支武力做后盾,政变已成功在望。但肃顺等人
在挫败西太后的舆论试探之后,被小小的胜利所陶醉,自以为顾命制度既符
合祖宗家法,又是咸丰帝亲自指定,其合法性已不容置疑。政治危机已经过
去,于是肃顺等人便坚信他们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因而盲目自信,从此
不再把太后放在眼里。
九月初一日,肃顺等人为了显示对失败者的宽宏大量,主动给两宫太后
… Page 37…
加赋新的徽号,母后皇太后称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称为“慈
禧皇太后”。两宫太后平等相待,以避免引起西太后的不快。
九月四日,肃顺等人又要求解除他们自己的一些军权,他们的这些军权
原本是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障碍,现在他们却自动解除掉,这一举动为了表
明他们专心致力于摄政事务,以取得太后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但此举在政
治上却表现得十分幼稚。至于他们的空缺,其中至关重要的步军统领一职,
改由奕䜣的死党瑞常担任。这样,在政变即将发生之前,肃顺等人不但没有
注意控制兵权,掌握军队,反而把他们手中掌管的仅有的一部分兵权拱手让
给了太后,从而使他们处于极为脆弱的地位,他们的对手却更加立于不败之
地。至此,肃顺等人成为政变牺牲品的命运业已注定。
可悲的是,八大臣对此仍浑然不觉,全力忙于老皇帝丧礼和新皇帝回京
事宜。
那拉氏和奕䜣一起,把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胜保都拉拢过
来,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布置就绪以后,那拉氏催促八大臣早日动
身,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她对八大臣说:“我们两位太后和皇上由载垣、
端华你们七个人陪着,从小路先走;肃顺带领军队护送灵柩,由大路走。我
们先到北京,好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八大臣不知是计,就照办了。其实,
那拉氏这么办,是为了把载垣、端华等七个人和八大臣的核心人物肃顺拆开,
以便各个击破。
那拉氏比肃顺早四天到了北京。这时候,奕䜣早就作好了政变准备。
肃顺等人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也曾密谋过兵变,计划在途中将西太后杀
掉。但西太后早有准备,命荣禄率兵迎驾,预防八大臣暗下毒手,结果八大
臣的计划落空。
两宫太后及幼帝一行,从小路以快班轿夫日夜兼程,比肃顺抢先四天抵
达北京,为进一步从容筹划和布置政变,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使政变更
加稳操胜券。
太后及幼帝一行九月二十八日抵达京郊,恭亲王奕䜣出城迎接。当天,
两宫太后在郊外召见奕䜣,密谋政变事宜。
此时,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败局已定,政变后的政治体制问题已经提上日
程。因此,当天便由胜保上了一个请太后亲政、亲王辅政的奏折。
胜保奏折首先就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合法性进行了抨击。胜保的议论,等
于把赞襄政务王大臣置于非法的位置上,这对他们无疑是致命有一击。
胜保为政变成功后设计的政治体制,实质就是皇太后听政与亲王辅政相
结合。在奕䜣等人看来,两宫太后都年纪很轻,慈安25岁,慈禧27岁,不
了解宫廷内外的政局,更无实际政治经验可言,很难设想这两位年轻的太后
会有能力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掌握好清王朝的最高决策权,因此必须由近
支亲王辅政。以奕䜣的地位和才干,辅政之后,肯定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
条。由此可以推测,胜保意图通过此折,在未来的权力结构中,为奕䜣争得
更多的实权。
二十九日,太后一行进城,周祖培、贾祯等人再次上书呈请太后垂帘。
次日,大学士贾祯、户部尚书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联
名上奏,请皇太后亲自主持朝政。
九月三十日(1861年 11月 2日),政变开始。先由两宫太后正式召见
奕䜣、文祥、桂良、贾祯、周祖培等人,皇太后向这些亲王、大臣哭诉载垣、
… Page 38…
端华、肃顺等人对皇太后的欺压罪状。周祖培当面奏道:“应该对八大臣从
重处罚。”于是西太后便把预先秘密起草的上谕,由内阁在当天向全国臣民
颁布。这道上谕还承认载垣等八人为“顾命之臣”,加给他们的罪名是不能
与英法联军尽心议和,并阻挠咸丰帝回銮及反对太后垂帘听政等等,对他们
的处分也仅仅是解任或退出军机处。
载垣此时尚不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