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1-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解读北京的城市文化-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馆,不计大小共四百余所。这些会馆大多建在前三门外,以宣武门外居多,形成了大片的会馆区。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制度被废除,各地在京的官吏及家人、商人、学生,继续使用会馆,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打击排挤政敌;协调工商业务、应对同行竞争;联络同乡感情、抒怀政治见解。当然也有暂借一隅之地小住一时的乡亲和故人,来此或集会、或宴请、或祭祀乡贤、或照顾乡民、或联络乡谊。总之会馆的使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同乡会”和“行业工会”性质的场所了。 会馆对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就和会馆有着密切关系。当时的著名人士康有为住在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内,谭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内。康有为在会馆撰写《上清帝书》,成立“强学会”(会址在安徽会馆内),创办《中外纪闻》。甲午战争后,再撰《上清帝第二书》,促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进行变法。谭嗣同亦在会馆内撰写诗文和信,与朋友志士抒谈维新。光绪下决心变法后,召见谭嗣同,赏其四品卿衔,命其为军机章京。但由于变法维新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只一百零三天便遭失败。后党的爪牙在南海会馆捕走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在浏阳会馆捕走了一代志士谭嗣同。并于七天之后与另外四人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一同杀害于近在咫尺的菜市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会馆逐渐衰败了,以致到了今天,除少数会馆还保存得不错外,其他大多已经成为居民大杂院,又因北京的城市改造建设和长时间的无人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维修,使会馆院内的建筑显得更加的破落。就是这样,现在也没多少家可寻了。能够保留下来的这几家会馆,大多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并和近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关系的建筑。它们是中山会馆、湖广会馆、湖南会馆、正乙祠、歙县会馆、顺德会馆、宣城会馆、南海会馆、浏阳会馆、绍兴会馆、安徽会馆、泾县会馆、蒲阳会馆。


飘 Drift、隙缝 Niche北漂族理想与现实的候鸟

    北漂族,北京漂流一族的简称,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京打工的流动人员,当然它一般不指向苦力民工。“北漂族”——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名牌职业装以及令人艳羡的薪水,都是城市白领北漂族的显著标签。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我理解的应该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它的漂应该有几个意思:从外地漂过来的,并没有在北京定居的,另外心态和生活方式上也有漂泊者的特点。但是比如说科技群落的北漂族,聚集在中关村一带,他们的特征是相对固定的,漂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从狭义上来理解,我要阐述的是属于文化民工的群落。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伙相当著名的圆明园艺术村的北漂族,颇能代表当初北漂者的特征。说是艺术村是往好听说,其实就是租工棚式民房,比较简陋省钱。这个群落构成比较复杂,有搞绘画的、写作的、音乐的等等,艺术青年居多。有艺术理想,无固定收入,有着村落式的互相蹭饭和自发帮助的生活方式。后来我看过一些在艺术村里待过的人的文章,生活相当潦倒但有清贫乐道的倾向,大多数人待一段时间就待不下去,打道回府了,因为传说的永远比真实经历的要浪漫得多。而“圆明园艺术村”这个颇为哗众取宠的词颇能代表当时的文化和时代特色:计划经济,艺术至上,每个青年存在梦想,但不知道如何与市场接轨,只觉得在这个颇有历史渊源的地方待下来,总会有上帝来解救的。在圆明园艺术村待过的人也就跟镀了金一样,证明你是个艺术家——追求徒有虚名是那个时代青年的一个目标。“圆明园”,代表历史氛围、艺术、没落、潦倒、无人问津,一个时代的烙印。 后来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这些人作鸟兽散,北京通县有个画家村也可以算是对那个地方的延续吧。而市场经济后,北京文化北漂族由精神追求转化为更务实的态度,也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市场的特征。有代表性的,大概属于演艺圈、摇滚青年、文学民工等,在追求经济和生存基础上,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改变。 没有经过统计,但已经浮出水面的艺人,与散落在民间的地下艺人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混出头的都是幸运儿。我的朋友某君是搞音乐的,唱功不差,在北京混了七八个年头了,一直没有出头的机会。原先花了十万块钱买歌,包括宣传什么的,一点水花也不起。现在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劲儿,靠在酒吧唱歌维持生活。而这两年酒吧的行情也不如以前,比如以前客人给歌手小费,现在基本不给。隔一天唱一天,每天收入才两百元,一个月也就三千来块。这是很多地下歌手的道路。在那些廉价的四合院里,不知道待着多少歌手、乐队、演员等,一般靠在下等场所表演维持生活,而终于混出头的人少之又少。 摇滚青年的演出机会更少一些,他们是艺人中还保持着最旺盛的艺术理想的群落,最好的地下摇滚乐队一般也只有在艺术酒吧演出,生存是一大挑战,也是北京的摇滚乐队多如牛毛,但每天都有在解散的原因之一。 文学民工也是文化圈最活跃的群落,虽然他们在经济作用上并不是最明显的。北京的文化气氛区别于地方的重要特征,就是地方城市的文化氛围一般是单一的,一个城市可能就一个主要的文化圈子。而北京不是,北京是鱼龙混杂之所,每个不同品味不同风格的文学民工,在北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圈子。比如写作上,有“学院圈子”和“民间分子”的独立,有“传统型”和“先锋型”的独立,有“主流型”和“愤青型”的独立。每个圈子的文化理念、共处方式已经在业务联系上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初来乍到的文学民工会被自己的圈子吸收和同化,然后在自己的立场上和阵地上与别的圈子展开笔墨战争,这构成了文化活跃的表象。这些文学民工大多生活在媒体、出版公司、文化企业等,互相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和对立关系,混得比较好的会拥有自己的文化产业,比如公司等。 因此,演艺圈和文化圈是最能表现北漂族生存状态的圈子,并且随着文化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前两年网站的兴起是文化北漂族的一个得意时期,网络泡沫破了以后,媒体竞争厉害,这些人的生存机会趋向严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大概是文化产业的风向标吧。


飘 Drift、隙缝 Niche人,诗意地还乡

    许多许多年之后,我都一定一定会记得这几天在北京发生的一切。 这不仅仅是贪新好奇,这是一个冲击,中至强度的,也许可以说是一种醉,牛栏山二锅头,三十八度,两个口杯,才是中午就已经大口大口的喝,我想我是有点过分,过分是对的。 他们都是在这几年来先后迁居这里,落地安家的艺术家。他们都很过分,对艺术的坚持,对生活的要求,对理想的执著,不过分不严格不刁钻,何来生趣?!我有缘路过,在村里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绕来绕去,串门拜访,先是有礼貌有板有眼的道明来意,后来都算了(都醉了!),高兴,一屁股坐下一见如故,从最笑谑到最严肃,上天下地无所不谈,兴起时一身冒汗,忘了室外是摄氏零下五度。 震撼,首先是各家各户有性格的自建或改建的房子。对于我这个南方来客,从小困在所谓国际都会的高楼大厦小单位中,空间的宽敞疏爽是发梦也很难想象的,然而这里都有,有的是地,就看你在地上筑一个怎样的梦! 自主,这里最大的能量来自自主,不是要住进一个什么空间,而是你首先要决定要设计给自己一个怎样的生活,有钱没钱悉随尊便,都能惬意的为自己安排一个有弹性的自在空间。 从北京城内乘计程车一直往北,还未睡着就到了。燕山脚下京密引水道旁,据说这里从前是皇家的果园,对呀,我认得的那树上的是如蜜冻的柿,在邢老师的保持旧村屋风貌的小房子里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看来我以后不必再吃那自认高档的进口的Haagen…Dazs冰淇淋了。更意想不到是李天元老师家的院子就是一片柿林,在他工作室中从那挑高特大的玻璃窗外望,苍黑的盘虬的枝干还挂着那欲坠未坠的柿子,午后,傍晚,深宵,天色氛围四时变化,一如起伏心情。 画家申伟光和王华祥是较早迁居到此的两位,申伟光更因此被大伙封作“村长”。有幸在村长的引领下,在村里风格各异的室外室内直接和创作者对话,更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创作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创作。甚至不必把艺术家作为一个头衔成为一个负担,更无必要有商业机制中的猜度践踏,同一条村同一条船,我认识的都是一群心胸豁达,坦然开放的创作人,唯是如此,活在这里才能与天与地有感应,才不枉。 进屋好好坐下,喝茶或喝酒,厉害的空间有趣的人不寻常的情与事——画家韩旭成经历了生活和事业的波折起伏,在这里归真返璞重新出发。走进他面对菜地鱼塘的一列简朴实在的平房,那一份自然强韧的生命力、创作力最感动人。 画家刘彦的两层楼,进去首先是有若小教堂般静谧虔诚的气氛,上楼却是粗中带细的一种绝不时尚却真实有力的简约。 王华祥的“建筑群”有教堂有宿舍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和住处,积极主动的在这里实践他的有别于学院的教育理想,多功能的利用这里的环境空间。 同样也是老师也是创作人的李天元在上苑的家,是一个心思细密的建筑设计,大刀阔斧干净利落,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与村前村后的邻舍环境,竟又出奇的协调和谐。 “村长”申伟光大情大性不拘小节,生活也就是修行,求的是悟后的自在,随意安放出一种格局。当然还有那些匆匆经过未有空坐下详谈的,都各自各精彩。 迁居落户,尽管各有来由,但共同的是他们她们都决意要跟城市保持一个适当距离,唯是有了这个距离,才能完成构建有别于都市的一种更合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自由的选择,义无反顾的实践,致力与世俗的距离,争取与本我的零距离。 正如同为村中一分子的评论家贾方舟老师引述过海德格尔对还乡的哲学阐释:“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从五湖四海走到这里的创作人,也就是一同在这还乡的路上,在体制之外,寻找自己艺术上的生活上的更踏实确切的存在。人先要给自己定位,再是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的互补配合,走进每家每户,也就是认识每个人,人在本源故乡,最自足喜乐,最享受。 诗意的还乡,诗意的安居,天下不因此而太平无事,但我知道,一切在这里生的事,都有趣,都丰富多彩。


飘 Drift、隙缝 Niche宋庄:艺术家的村落

    宋庄是什么?宋庄是个地名。在中国的北方叫宋庄的地方有很多,我这里所说的宋庄只是其中的一个,它相对其他的宋庄略有一点不同,因为这个宋庄聚集了很多的艺术家,因此它也相对比别的宋庄出名。艺术家像块招牌,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圆明园。90年代前的圆明园本来就很有名,不过它和艺术家无关。它只和历史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