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神银行需要不断有新存款,而不是存一次用一辈子。就像一节新电池,放在电筒里,长期不用,不仅会自我磨损,时间长了,所有的电都会失去。
如果一个做父母的每天跟孩子的对话,都是做作业、吃饭、整理房间、穿好衣服、关掉电视、去把头发理掉等等命令的口吻,一段时间之后拿出的款子跟存进成反比,两代人的关系就要出现问题。特别是当一个孩子需要大人指点、帮助、做决定的时候,如果两代人之间的信任度很低,孩子就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时候的精神银行会是“超支”状态。孩子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包括交朋友,学校的影响,生理和心理上因为青春期产生的变化)如果连父母都感觉不可靠,不能交流,就很容易步入歧途。
故事3:小育的父亲是个转业军人,严肃而不善表露情感,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信奉“打是亲,骂是爱”的理论。小育是独生子,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小育很聪明,在校学习门门功课前几名,每次小育考试回来,拿着漂亮的成绩单,想让父亲夸几句,但父亲看了成绩单,总是不动声色,“嗯”一声,把小育的成绩单放在一边,又忙着做自己的事去了,似乎对他的好成绩不屑一顾。父亲这种冷淡的情绪深深地伤害了小育的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成绩得不到认可,没有人承认(其它就是因为父亲不认可他,他就感觉全世界都不承认他的成绩)自己的努力。从出生到上大学,小育的父亲从不花时间跟小育聊天、交心。小育既渴望父爱,又厌恨像父亲这种毫无表情、不露感情的人。在小育的心里,父亲是在用家长权威压制他。而父亲的人格权威早已死亡。
高中毕业前,小育下决心要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让父亲另眼相看,虽然小育和父亲之前的距离已经很远,但他梦想父亲有一天能改变,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父亲形象。通知书下来了,小育如愿地考了全国有名的大学,他非常激动。当他回到家里,父亲似乎没有察觉似的忙自己的事,小育的心顿时像被人用一把冰刀戳了几下,他直奔自己的房间,痛苦的心情无法表白。直到快上大学的前几天,父亲才问他,是哪所大学,场景是这样:
父亲:(面无表情地)是哪所大学?
小育:BH大学(期待的目光)。
父亲:(看看小育,无声地走开了)。
小育:……(脑羞成怒)
小育现在已过中年,在工作岗位上技术很好,但是如果哪件事他做了却没有得到承认和重视,他的心灵深处就会顿起怒火,像是火山爆火一样。对小育来说,一切有父亲行为的人都提醒他成长中的痛苦。
第一章 父母的自我认识精神银行和6种主要存款(2)
一个父母能做的很多,随时都可以在孩子的精神银行里存些款。比如带孩子单独出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吃一顿饭,去一趟博物馆,到公园里坐坐,聊聊心里话,或下楼一起散散步,哪怕透透空气,看看星星月亮,也是一次小存款。这其中,最重要的存款就是听孩子表达自己,给孩子真正的温暖,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可靠的。
你若是像小育的父亲那样的家长,你应当放下书,坐下来思考如何从现在做起,对孩子关心起来,如何跟孩子接近。刚开始你的孩子很可能不习惯你的行为,但做父母的需要坚持不懈,这样不久“超支”现象就会减少,精神银行的帐户开始趋向平衡。同时你也会明显感受到家庭中自由空气的增长。
建立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时间,而且漫长。
——安祺
1.体味别人
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走到一起的时候就靠着相互理解、互相体味,和睦相处。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上顾客心理分析课,老师发给全班每个人一张女人的肖像,过了2分钟,他问我们,肖像是个什么人物,60%说是一个漂亮年轻的女子,40%的同学说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太婆。老师请大家指着画说明自己的观点。结果,老师指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每个人的眼光不一样,虽然看的是同样一张图,但结论却完全不同,而且都正确。
这个例子也同样适用于家庭,许多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强加于孩子的头上,用说教跟孩子交流,很少认识到也许孩子还有另外一外角度正是你不知道的,没有看见的。
努力理解和接受他人,是精神银行的主要存款,也是一项必备的款项。我喜欢美国一句俗话: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财富。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喜好并差距很大。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过,他很感谢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他自己发展,不用他们有限的目光和知识来限制他潜在的创造力,否则,他永远也不会拍电影,作导演,更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我有个朋友,是个好演员,名声在外。他有个儿子,英俊貌美,人很聪明。我的朋友很希望儿子接自己的班,双双在演艺界成功。但他的儿子对演戏毫无兴趣,却非常喜欢修理汽车,准备高中毕业后去上职业学校,学习汽车修配技术。我的朋友开始不能理解,儿子为什么尽喜欢些蓝领阶层的工作。后来他认识到,儿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虽然人长相相似,但喜好完全不同。于是他尊重儿子的选择,本来快要“超支”的银行帐户,因为父亲的理解和接受,不至崩溃,反得繁荣。
另外一个朋友小毕,女儿在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小毕对舞蹈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暑假期间,女儿的舞蹈班有很多对外的表演,不仅需要小毕去捧场,还需要小毕到后台帮女儿准备。小毕的妻子是护士,晚上要值班,小毕尽管硬着头皮“上任”,但嘴上一点怨言也没有。小毕每场演出都提前到,帮着女儿做上台前的准备,女儿无比的高兴。有一次我遇见小毕,就问:“你开始对舞蹈感兴趣了?”小毕回答说:“我对我女儿感兴趣。”
我深深地记着小毕的话,他对女儿在精神上的支持,使父女双方都感到喜悦和爱的力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孩子在精神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子。
体味别人像你希望别人体味你自己一样。——安祺
2.从小事做起
多给邻居一点帮助,在居民楼里爱惜公物,保持卫生,坐公共汽车为老人、孕妇让座,捡到东西主动交给有关部门,等等的小事上,都可以让孩子看到美和善,事情虽小,存款却大。
故事4:我在美国有个朋友尼尔森,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许多书的作者。他有三个孩子,为了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自己的社会的关系,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且全家参与。
尼尔森住在旧金山的一个生活区,风景秀丽,风光怡人,只是人们常常喜欢随地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尼尔森的三个孩子,分别是6岁、8岁和12岁,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每星期出去在社区清理扔在地上的纸头、瓶罐等垃圾,做一点儿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三个孩子对自己给社区的贡献(没有奖励的贡献)感到很充实,以后每次只要开车到任何地方看到不该有的垃圾,他们就会对尼尔森喊着说:这儿有一个垃圾,爸爸,停下来,我把它扔进垃圾桶。
后来,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尼尔森和太太,还有孩子正在院子里打球,看到一个陌生人在不远处捡起了几处垃圾,陌生人走近他们对尼尔森说:我上次看到你和孩子在这附近清理丢在地上的垃圾,觉得是个好主意,我也做了。
尼乐森从小教给孩子人格道德的水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个人的努力对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做一点对社会有好处的事,社会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的一个朋友,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随手扔垃圾,这也是他的女朋友最讨厌的地方。他在中国属于“开车族”,有一定的身份和经济实力,但喜欢从车窗口扔垃圾出去,每次提醒他时,他却毫不在意。有一天,我决定在聊天的时候跟他交交心,顺便谈到他的这个习惯。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就喜欢随地乱扔东西,而且态度是:反正不是我家,何必在乎!
父亲的这种不良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朋友,就像是给了他一张“空头支票”,每次使用时,都被人冷眼相看,每次使用这张支票,都要从精神银行取出款来遮盖,不仅自己难为情,更叫跟他在一起的朋友和客人感到没有面子,有失几十岁人的身份。
第一章 父母的自我认识精神银行和6种主要存款(3)
3.遵守诺言
遵守自己答应过的事情,信守诺言,对于精神银行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每一个毁约不守信用的行为,都会造成精神银行的大量“资金流失”。有些人喜欢答应孩子做这、做那,但又不是真心想做,没有实现。喜欢承诺朋友:由我来办,你不必担心!但没有办成办好。喜欢对人说:我一定会怎样怎样,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随意的许诺使别对你起戒心。跟你讲话时有了戒心,长期下去,你的承诺等于一缕空气,没有人相信,别人对你失去了信任,你的“精神银行”将迈向危险区,以后你讲的话哪怕是真的,别人也要打个问号,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地降得很低。
作为母亲,我很注意对孩子的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如果做不到或我觉得不肯定的,我一般不说;一旦答应,我就尽全力实现,哪怕我工作再忙,时间再紧,都要抽时间做我答应孩子的事。
有的时候,情况确实有困难,或外因起变化,我无法控制,就跟孩子或朋友解释清楚,请他们免4除我承诺。有许多时候我的孩子要求我做的事对她来说很重要,对我却很难,我就会委婉地说:“女儿,我觉得困难,不能答应,看看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我们可以做。”
跟孩子相互信任的关系就像一座桥梁,不要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要的事,拿掉一根桥的支柱,让桥失去重心。
4.明确相互的要求
故事5:戴勇和小明自从大学毕业后5年未见。如今,戴勇是一家国际进出口公司客户部副主任。小明这年下海经商,也干得不错。因为想把业务扩大到国际范围,小明决定去的戴勇帮忙。俩人在校时关系就不错,相互都佩服对方的精明能干。
五年之后,见面仍然亲热无比,谈了许多学生时代的话题之后,小明提到关于进出口业务的话题,小明把自己公司的情况和发展的想法跟戴勇交流,戴勇答应尽务协助,两人皆大欢喜。
一周之后,小明打电话给戴勇,看看能否借用他们公司的进出口权做自己的生意。戴勇觉得不可能,说公司有明确规定,许可证不可随便借用,小明心里有些阴影,说再打电话联系。
过两周之后,小明又打电话问戴勇,他的公司是否能帮着他们出口几个集装箱的货。戴勇拒绝了他,说公司除了有特殊安排,不可能做这种单个的交易。小明有点不开心,觉得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