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33:在美国,我有个叫劳伦斯的朋友。有3个女儿,太太对生活厌倦,对劳伦斯更是无兴趣。2000年的一天,她决定离婚,因为她有吸毒的前科,法庭不允许她带走女儿。实际上,她也从来没有想要带孩子。她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哪里有心情照顾8岁、5岁、3岁的孩子。于是,劳伦斯便担负起做父母的全部责任。他活得很艰难。每天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上学,小的孩子由妹妹代看;下午,劳伦斯5点钟下班,把两个大孩子从学校里接回家,继续去接小女儿。他拖着疲劳的身体,除了准备晚餐以外,还要帮助三个女儿洗澡,做家庭作业,讲故事,忙到10点左右,他才能有空洗洗自己的脸,甚至连澡都洗不动,就想睡觉休息了。
这是一个美国单亲父亲的故事,也是一个好例子,但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操心的单亲父亲并不少见。在中国,单项奖亲父亲很习惯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代管(有时也顾不上他们是否愿意),更不想多问孩子的心理情况。还有些单亲父母,只顾自己的事业或忙于自己的新爱情。为了不让自己有痛苦,把孩子丢在脑后,只要不看见他们(孩子),好像那块痛苦就会“忘记”了。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人,特别是孩子尤其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不管是在中国社会还是在美国社会都存在。父母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己、对人、对社会的责任心。
珍惜今天的时间,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孩子交流,聆听他们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精神银行,给孩子心灵的呼吸空间。
——安祺
第三章 解决危机溺爱(1)
故事34:江大群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音乐家,非常聪明,能力很强。他和妻子只有一个宝贝儿子叫江力,长得跟江大群完全一样。夫妻俩对儿子喜欢得不得了。江大群从小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跟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多以命令的口吻。因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造诣,大伙儿都崇拜他,也不跟他计较。儿子江力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着父亲江大群的样板儿,到哪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大不已。母亲对此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对儿子的行为百依百顺。有一次,江家要搬家,江大群的几个朋友、学生主动来帮忙。儿子江力破口骂人,吐人吐沫,让这几个朋友、学生很反感。若不是看在他父亲的面上,早就对江力不客气了。而江大群却视之不管,让人费解。
上了小学,江力在学校想称王称霸,但别的孩子不让他。他就开始用骂、打等行为来攻击别人,惹了一身麻烦。老师对江力也是很反感,把江大群和妻子叫到学校。但他们夫妻俩儿都不以为然,觉得是别的孩子的缺点,搞得孩子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没有同学愿意跟他接近、交朋友,只有回家跟父母玩,加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大学毕业后,江力在江大群的帮助下,到德国进修学习。在本国有父母、亲戚可以依靠。骂了人,侵犯了人,有老爸挡着;到了另一个世界全部暴露出来了。他花了近5年时间在溺爱所造成的痛苦里挣扎,找到不到自我价值,失去了重心。
我们都知道,到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到一家公司任职,要遵守公司的工作准则、规章制度;到一个国家,要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等等,这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观和另一种的价值观进行统一的时候。如果你仅要求别人遵守你的规矩而从不遵守别人准则和价值观,你就会自然的被别人从社会生活里淘汰。更痛苦的是,你会最终被忽视,无人再想跟你打交道,就像故事里说的江力的类似情况。
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规矩方圆,一个只能活在自己的价值准则,让别人守自己的规矩,而不接受别人的价值规矩的人,很难生存,更谈不上跟人合作。而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溺爱所造成的一系列的弊病,已经对社会起着消极的反射的作用。这也是中关村回国发展的老板为什么发愁找不合适的、有质量的工作伙伴和员工的原因之一。这个质量不是指技术能力,而是指心智强、心灵健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工作伙伴,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寻找有精神银行存款的高级人才。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家里人口不少,且跟亲戚们住得很近。他有一个侄子,那时候才6岁。有一天,我应邀到他家去玩。这个孩子正好在家里,孩子长得很英俊,就是习惯很不好,对人一点礼貌也没有,没大没小。显然在家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我的同学对这个孩子的行为还不断加以解释,对他每个不礼貌的习惯都帮着找些借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等孩子长大了以后,每次对人、对事无礼的时候,总会找到一些理由。
无组织、无纪律的家庭,就象没有红绿批示灯的街道。
——安祺
当我们从母亲的胎中出生时,我们每一天都要靠着关爱、食物、营养的来源,不断地长大、长壮;不断地在身体上有了些独立能力,直到长成一个精神能独立、经济能独立、身体完全独立的人。我们走上了社会,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在社会中生存,遇到别的人群,在工作、生活中形成合作关系(工作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到等等),达到人生的成熟点。许多事实表明,一个身体成熟的人,不一定在精神上、心理上成熟。
依靠时是靠你(他人的力量):由你来照顾我,你为我承担一切所需,如果你做不好,我会对结果表示指责。通常是指儿童暑期,或有弱智的孩子。
独立时是靠我(我自己):我能做到,我负责任,自食其力,我能做选择。指成人,自理生活之后。
合作时是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力量,家庭、工作、夫妻、朋友等等):我们一起做,合作共事,集体的力量,我们结合我们共同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东西。一个人在家庭中,生活里,工作岗位上。
在溺爱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以为所有的地方都像家里这样任意,所有的人都能服从自己的命令、指挥,所有的外人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不厌其烦。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有严重的依赖、依靠感。因为在溺爱的温室里成长,他们失去了学习其他生活内容的机会,以至在生活中到处碰壁。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多只能达到独立这一个阶段,而永远难以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因为他们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已经习惯了。
故事35:林怡娟和丈夫小洪,从小在学校就是朋友,又是在一起上的舞蹈学校。俩人两小无猜,还没有结婚就有了儿子泉泉,俩人于是决定组成家庭。泉泉是俩人爱情的结晶,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到大,林怡娟处处帮着儿子做事,代替儿子的一切责任。儿子长得很漂亮,但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不知做什么是好。林怡娟夫妻是舞蹈出身,对儿子加盟这一行特别反感。尽管孩子成长过程中,多次有人提醒他们,让孩子考舞蹈学院,因为儿子舞蹈素质不错,形象也很出色。但因林怡娟和丈夫俩人自幼练舞,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所以对儿子以后能考大学,成为知识分子抱着很大希望。可惜,儿子从小在溺爱的环境里生存,什么生活本领都没学会,什么生活经历也没有,只会一天三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知道无论什么事都可以靠着父母,不用负责任。泉泉上学后成绩一直不理想。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只得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毕业后,父母帮着他找到熟人的一家私立公司,做职员。好在泉泉的脾气还不错,跟别人没有什么大矛盾。但是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泉泉开始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他找不到一个能像他母亲那样处处为他的错误找借口的女朋友,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由着他性情生活的人成为他的伴侣。
由溺爱造成的精神障碍不仅对个人有害,最困难的是他们周围的朋友、家庭跟着受害,又无法理解为什么。
故事36:刘卫自述:我从小就是母亲最喜欢的儿子,事事都由我来决定。母亲以为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我有个比我小3岁的弟弟。自出生起,母亲就叫父亲把他送回父亲的老家,由亲戚代管,从来不去看他,好像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她这样待他。我的父亲常常因此跟母亲吵架,并偷着买些东西到乡下看弟弟,我总觉得他怪可怜的。
第三章 解决危机溺爱(2)
母亲到哪去都把我带在身边,我常常很任性地跟她做许多事,虽然很开心,但我后来才知道,我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在寻找家庭纪律,我希望母亲像个真正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一样,做事有分寸。除了爱我之外,还应当指导我走正确的道路,学会讲礼貌、负责任。我生来就很开朗、外向,小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我,可是越大,越没人理我。别人越是不理我,我越是想做一些过分、不得体的事,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喜欢我。我越是这样,发现别人离我就离得越远。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是个狂妄自大的、肆无忌惮的人。我喜欢信口开河,不守信用,对别人和自己的事从不负责任。因为从小母亲就没有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对自己的事负起责任来,一切都是由母亲包办。有一次,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跟班里同学打架,把别的人鼻梁山打伤了,送进了医院。我妈到了学校,还一直为我的行为辩护,指责那个同学惹急了我。其实我心里也很不舒服,很想向同学道歉,但一直没有机会。别人见到我母亲这样护我,都很反感。母亲回到家安慰我,而我去跟她吵了一架,把在学校受的气发泄出来。
上六年级的时候,因为长得不错,一个文艺部门想招我参军做小文艺兵。我母亲约了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一起带着我和好朋友的儿子去应试,我顺利地通过考试,被录取了,心里很是得意。这样,我可不必留在学校那样努力学习数理化了。
到了部队,纪律很多,我很不习惯,很快因为违反纪律受到领导处罚。之后我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不断地做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事情,部队领导只得通知父母来带我回家。母亲不敢在部队的领导面前为我辩护,只能把我带了回家。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只会在家称王称霸,一到外面,就不合群。我向母亲发出了“紧急信号”,但她似乎一点也不明白我的心思,还在肆无忌惮地想包庇我,让我逃脱责任。
回来后,正常的中学我不想好好上,只想着在社会上混混日子。我妈找人让我到一家中学借读,也是三天两头不上课,对此,学校也不在乎。中学毕业时,我因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考试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来偶然的机会,我跟楼下邻居家的儿子强子一起做生意,想赚点钱,希望借此让母亲知道我的价值。没想到,这件事却成了我人生中再次沉重的教训。
强子一直对我说,他在做药品生意,引进国内外最新最好的药卖给“老板们”。我参观了他的“厂房”,有些药物箱、一些产品,因为是从小就认识的邻居,我二话没说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