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大贵族-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嗨场!33岁,他由醇郡王晋封为亲王。45岁时,他参与了军机处紧要事件的商议。46岁,他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统统归他节制调遣,还带领禁卫军保卫皇宫。正当壮年的奕譞成为清王朝内有权势的人物。如果他要弄权的话,完全可以作威作福一番的。可是慈禧对奕譞的信任,反而使奕譞变得异常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他愈亲近慈禧,愈知道慈禧的猜忌任性、不可一世。他不敢安然享受这些权势禄位,所以他曾一再请求辞去他担任的总理海军等职务,但总未获准,而且为了慈禧的需要,反而挪借北洋海军的军费为她修建了北京西郊的避暑胜地——颐和园。47岁时,他更被赏坐杏黄肩舆,他一再固辞。甚至有人对他的赞扬奉承,他也以为是有人要陷害他而心存戒备。最能说明这种心理的是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让立奕譞的次子载湉作为咸丰的嗣子,即光绪皇帝。这本来是个“喜讯”,可是奕蘸听说后却大惊失色,当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后来他自己说:“臣前日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已觉气体难更,犹思力济艰难,尽事听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之间昏迷罔知所措。迨舁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致触犯旧有肝疾等症,实属委顿成废。”以此遮盖他的失态。慈禧也认为他“情词恳挚,出于至诚”,而没有深究。
  奕譞的正福晋是叶赫那拉氏,她是慈禧的同胞妹子,理应和慈禧很亲近,但恰恰不是。她为人拘谨,头脑里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夏天轻易不到花园里去,怕踩死蚂蚁,是罪过。光绪被选进宫去以后,底下还有两个孩子,她心疼孩子,怕孩子得病,不敢让孩子吃饱,节制饮食。孩子饿得皮包骨头,得了营养不良的病。仆人们看见孩子饿得可怜,偷偷地给些吃的,又受到训斥,最后这两个孩子活活饿死了。同治死后,西太后看戏,召奕譞福晋进宫一同看戏,她闭着眼不看。慈禧问她为什么不看戏,她说:“国丧不能看戏。”把西太后气哭了,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不近人情!所以说她们亲姊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好的。
  慈禧既和她亲妹妹不和,她还想出个绝招来治她妹妹,慈禧太后后来赐了个宫女给奕譞,叫颜扎氏,并封为侧福晋。慈禧赐的宫女,奕譞怎敢不要呢?更不能亏待她。颜扎氏长得漂亮,又常被慈禧叫进宫去,她常和正福晋作对,使醇亲王府内宅不宁。载沣的亲娘是刘佳氏,她原是王府中的“侍女”。
  慈禧为了维护并巩固她的权威,必然要信任奕譞这样的近支亲属。奕譞也一再用各种方式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让慈禧放心。例如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等。据说奕譞还有一个象牙镇纸,上面刻有奕譞亲笔题词:“闲可养心,退思补过”,就说明了他这种心情。奕譞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谥曰“贤”,称醇贤亲王,这是第一代醇亲王。老醇王刚过世不久,慈禧太后就指派奕譞第五子载沣世袭醇亲王。
  至于慈禧派人砍掉奕譞坟上的白果树那件事,那是因为听了一种迷信的说法,说奕譞家出了两位皇上(光绪以及后来的溥仪),风水好,“皇”是“白”、“王’’两字的重叠,出乎女人的嫉忌心,她派人砍掉了奕譞坟上的白果树。

//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1)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是清末宣统年间监国摄政王载沣在辞去摄政王之职后,在王府鉴意轩所写的一副对联。生性淡泊、忠厚懦弱的载沣在归隐后只有“身安茅庐隐,性定菜根香”的想法。也许在和平时代,他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太平王爷,但世事弄人,在风雨飘零的清末最后三年里,他幸运地世袭为醇亲王,也正是由于王爷的特殊身份,时势又把他推上了历史舞台,让他扮演了一位既无力回天又无可奈何的大清王朝替罪羔羊的角色——摄政王!这个角色使他处在“幸”与“不幸”之间,给他留下了太多的难以忘却的回忆……
  1908年十一月,窝囊了一辈子的光绪皇帝和执掌朝政长达半世纪的西太后同时病危。但终究还是光绪皇帝早走了一步,次后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问题。此时的西太后虽然病入膏肓,但是神智依然清醒,西太后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但张之洞和世续担心会出现光绪皇后隆裕重演垂帘听政的局面,所以主张不如径立载沣为帝即位。慈禧太后听后,沉思良久,然后表述了她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临终下的最后一道懿旨,她认为:同治、光绪二朝都是兄弟相继,假使再立载沣,则三代皆为兄弟相承,史无前例,不甚相宜,坚持立溥仪为帝。当然西太后有她自己的打算,她以为自己不会早死,幼儿易控制,又深知载沣生性懦弱,顺从听话。她作为溥仪的太皇太后不便再垂帘听政,但有了载沣这样一个听话驯服的工具当监国摄政,大权仍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可高枕无忧。但是第二天,她就发现自己已大限将至,眼看载沣要挑起这份重担,肯定不堪重任,于是慈禧在临终前又下了一道遗诏,称:“……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旨办理。”就这样,在此后的清朝最后三年里,载沣虽大权在手,但在事实上不免受制于隆裕太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面对如火燎原、势如破竹的革命浪潮,奉命应变的清军,在陆军大臣荫昌的统率下出征讨伐。可是战事屡屡失利,告急文书纷纷飞来。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之”。十二月三十日载沣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次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阁。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只留下一个孤儿,一个寡妇,再无能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与欺诈了。
  载沣被解除摄政王之职,退居醇王府,对他本人来说,不无是一件幸事。对于安于现状,生性淡泊的他而言,执政的三年才是一生中最难过、最不幸的三年。清帝逊位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温不火足矣。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很没有兴趣,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闹剧。日后溥仪前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到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对他们所言缺乏信任感,并且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
  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他的这些举动,有人称赞他开明,但也有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对他不满,甚至有人骂他“忘本”。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起义者孙中山突然拜访醇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这在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他认为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是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他又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并且孙中山对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孙中山访问载沣之事,不仅使载沣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在分手之时,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中山。但时隔一个月,便传来了孙中山逝世的消息。

//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2)



  1949年北京解放后,载沣受到照顾。因生活问题,将后海房屋售予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解放后,载沣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照顾,铭感之下,也对公益事业做出一些表现,如将家存图书、文物捐赠北京大学,响应淮北水灾捐款,带头购买“胜利折实公债”(当时国家发行的一种国债)……载沣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1951年2月3日病故,3月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


醇亲王府的生活(1)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理。后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为区别,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年)分府出宫,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醇亲王。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载湉嗣位,因此醇亲王府迁北府。奕譞死后,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
  王府中除了祭祀、宴饮、年节、寿诞、吊庆等日程外,居家饮食也并非都是山珍海味。一些制作精巧的市井饮馔占据着他们的餐桌,与百姓不同的是,食物品种和搭配上的讲究。王府中日常食馔分为一日五餐:早点、早饭(即午饭)、晚饭、中午点、晚点(中夜宵),比咱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