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埃的弟子厄斯塔什?勒絮尔(Eustache Le Sueur,1617~1655)是一位拉斐尔的崇拜者。一生所作宗教题材与神话内容的作品很多,宗教题材一般浸透着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他的绘画给人的感觉是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很大。实际上,据可靠的资料记载,他从未去过意大利。从他的绘画风格来看,前期作品介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之间,到了后期属于古典主义风格。后期作品构图简练,人物有着理性和宁静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三个缪斯》、《好友聚会的群像》、《圣马丁的弥撒》等。
弗朗西斯?佩里埃(Francois Perrier,约1600~1650)是波伦亚学院派的忠实信徒,曾是乌埃的学生。他曾两度去意大利,从意大利带回了两本根据古代雕刻绘制的版画集,成为法国画家长期临摹的范本。他的画风严谨,装饰性强,代表作有《阿西斯和加拉蒂》等。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是普桑和洛兰。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洛兰是杰出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家。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出生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一个军人家庭。尽管普桑从小喜欢艺术,但父亲仍让他攻读拉丁文,准备将来做一名法官。1612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外地画家康坦?瓦兰,发现了普桑的艺术天赋,鼓励他学习绘画,使其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不久,康坦?瓦兰离开了普桑的家乡,普桑也秘密地离家前往巴黎。到了巴黎之后,首先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品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此人给普桑提供了饱览许多世界艺术品的机会。拉斐尔的绘画令普桑钦佩得五体投地,这是他日后成为坚定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重要原因。
1624年,普桑去意大利,在旅行中先到威尼斯住了些日子,后又转道罗马。此时,普桑致力于古代艺术的研究,画了许多古代雕像的素描,并对它们作了比例测量,在古罗马的废墟中,他几乎废寝忘食。他从此发现了古代艺术家的理性,从而也培养了对理性美的追求。《诗人的灵感》(图150)是他1629年完成的作品。画的中央坐着神话传说中的阿波罗,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牧人,头戴桂冠——这是他追求女神达芙妮失败后的纪念物。阿波罗追求达芙妮不成,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摘下树枝编成桂冠来表示怀念。画中的阿波罗正让他的缪斯之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那个缪斯似乎有所感悟,正抬头仰望天空。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旁边,斯待着阿波罗泉涌的灵感。这幅作品正是普桑崇尚古典艺术的表现。
从1631年至1640年是普桑创作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常与一些朋友在罗马的郊外画一些神话、宗教、文学题材的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萨提尔与山林水泽女神》、《花神王国》、《酒神节日》、《海神的凯旋》、《劫夺萨宾妇女》、《阿卡迪亚牧人》等。
《海神的凯旋》全画以裸体形象为主,画面开阔舒朗,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巴洛克的倾向,但这种画在普桑的全部作品中所占比重不大。
普桑曾画过两幅《阿卡迪亚牧人》,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一块世外桃源式的乐土。创作于30年代初的那一幅(彩图二十一)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画面上洋溢着欢乐气氛。牧人和仙女在田野里追逐,表现出无忧无虑的样子。他们发现了墓碑,他们的表情不是忧郁而大部分是好奇,只有坐在旁边的河神略带忧郁。而另一幅创作于1638~1639年的一幅(图151)则大不一样。这是普桑的一幅著名作品,也是一幅典型的拉斐尔式的作品,与30年代初的那一幅相比,画面显得深沉与庄重,少有欢乐的成份。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树疏林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墓碑上的拉丁铭文是:“我曾住在阿卡迪亚”。这句铭文的意思是:“在美好的乐土,死也是不可避免”。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意返回巴黎。
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风景画的创作上,他画了许多掺杂神话与圣经典故的风景画。这些风景画是以风景为主,间杂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画,这是普桑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又一特殊创造。《第欧根尼》这幅画上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被画得很小,成了一种点缀,旁边还画了一个哲学家的追随者。这幅风景画视野开阔,蜿蜓曲折的溪流经过茂密的树从,远处隐约可见建筑物的轮廓。这种风格后来成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典范。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有波里菲姆的风景》等。
1648年,普桑画的《台阶上的圣母》(图152)是典的型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此画几乎不像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画,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圣约翰等人物的处理是按照金字塔式的构图表现出稳定感和几何因素。整幅画面宁静、自然、肃穆,色调纯净典雅。这幅作品的构图及色彩,反映出普桑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著精神。
《四季》风景组画是普桑在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四、五年完成的杰作,分为《春》、《夏》、《秋》、《冬》四幅。这四幅画都以一个宗教故事为主题,以富含哲理的形象表达了普桑对自然、对生命和对人类的感叹。《冬》是四幅画中最为重要的一幅,可以说是普桑的辞世之歌。画面的色彩基调为暗绿色的冷调子,这些冷色调既象征着死亡的趋势,又暗示着对生命的憧憬。画面的情感是激越的,然而又是充满理性的。
1665年11月19日,法国伟大的古典主义画家普桑在意大利的罗马离开人世。
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1600~1682)是美术史上罕见的才子,他的本名叫克劳德?热莱,由于他的故乡是洛兰,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洛兰”。洛兰出生在农民家庭,很早就成了孤儿,13岁时来到意大利谋生,在一家糕饼店当学徒。后来到罗马一位名叫阿戈斯蒂诺?塔西的画家府上当仆人,从此接触了绘画艺术。
洛兰的画技全凭自修,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可以说从小就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法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却很高,不能不说他是一位罕见的绘画天才。
洛兰作风景画达50年之久,他与普桑是同时代的人,风景画与普桑的颇为类似,喜欢在风景中点缀很小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形象。这些其实不是洛兰的本意,添加这些人物在当时被认为绘画的格调高雅。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在塔尔索登岸》、《示巴女王登船》、《赛奇的父亲向阿波罗索祭》等都是他的风景画代表作。
洛兰的风景画常常表现海景或一些断壁残垣、晨昏暮霭,画面上的光与色的变化丰富,轮廓常常是模糊的,带有一种朦胧感。画面上总有三个层次:前景是人物,中景是树木,远景是天空和隐约可见的断壁残垣,在外光的作用下统一起来,浑然一体。《有舞者的风景》(图153)一画向人们展示的是犹如田园诗一般的画面。
17世纪的法国美术除了古典主义风格以外,依然存在着现实主义美术。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勒南兄弟。
勒南兄弟三人都是画家。长兄安托万?勒南(Antoine Le Nain,约1588~1648),老二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1593~1648),老三马蒂厄?勒南(Mathieu Le Nain,约1607~1677)。三兄弟都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画家,其中成就最卓著的是老二路易?勒南。
老大安托万?勒南善于作尺寸不大的群体肖像。老三马蒂厄?勒南的绘画则倾向于描绘乡村贵族子弟游手好闲的生活,在他的画上不太容易见到憨厚的农民形象。路易?勒南则与他们不同,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到描绘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上。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路易?勒南致力于卡拉瓦乔风格的风俗画研究,作品《卖牛奶妇的一家》是17世纪法国农村的真实写照。路易?勒南笔下的人物与伦勃朗画的老妇、委拉斯贵支画的卖水人属于同一种类型。《农家室内》(图154)、《幸福家庭》、《铁匠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路易?勒南在描绘农民形象及其生活时,不作任何掩饰:恶劣的农村环境,贫困的物质生活,终年劳碌在土地上的老人,为了温饱而操劳的农妇等等都画得非常精细,感人至深,给观者以震憾。
17世纪以后,勒南兄弟与荷兰画家维米尔一样,长久地被人遗忘,只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重新发现他们,有人称他们为法国的佛兰德斯画家。
在法国受到卡拉瓦乔主义影响的画家除了勒南兄弟以外,还有一些更典型的卡拉瓦乔主义者,他们是与勒南兄弟生活中同一时期的瓦伦丹、拉图尔和克?维尼翁等。
瓦伦丹(Le Valentin,1591~1632)属于17世纪法国绘画中直接或间接受意大利卡拉瓦乔写实风格影响的画家。瓦伦丹出生在法国,约在1614赴罗马,此后一直定居在那里。在罗马期间,他不仅向意大利画家学习,也向赴意的法国著名画家西蒙?乌埃学习。他喜欢从民间或中下层人物世俗生活中汲取素材,从中寻找一些易于表现象征意义的事物。他的作品《小酒店》、《四代同堂》、《玩纸牌》等都是反映市井人物生活的风俗画。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是法国17世纪上半叶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此人在美术史上也曾一度被遗忘,只到20世纪才被人们重新发现与认识。
他的画风与众不同,擅长表现夜间在蜡烛光线下的事物,人称“夜间画”。“夜间画”这个术语源自意大利语,即“夜间的光线”的意思。自从拉图尔首创这种画法以后,深受教会的欢迎。这种绘画能造成一种神秘感,产生宗教效果,宗教界一时把他的夜间画当成当代油画技术的最高成就。
《油灯前的抹大拉》(图155)、《木匠圣约瑟》、《诞生》、《使徒彼得的否认》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17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仑(Charles Le Brun,1619~1690)在造就法国统一的艺术风格方面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
勒布仑出生在巴黎一个雕刻家的家庭,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曾师从乌埃学习绘画,自称是普桑的追随者。1642年随普桑到了意大利,1646年回国。曾担任宫廷首席画师,为路易十四服务,并担任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院长。
勒布仑的作品有歌颂路易十四战功的《亚历山大?马其顿进入巴比伦》、《亚历山大和波鲁王》、《大法官塞吉埃》(图156)、《圣家族》、《哀悼基督》等。
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是普热(Puget,1622~1694)。他的浮雕《亚历山大与狄奥根》、群雕《米隆》、《帕西》、《安德罗梅达》等都坚劲雄奇,强烈夸张,充满激情与幻想,远远超过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范畴,成为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17世纪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