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家庭教育 

     西周时期,除学校教育之外,还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公卿贵族选择 

专门的师保教育年幼的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说:“以三德教国 

子。”郑玄注曰:“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这种教育,一般是请师 

保与幼儿同居,进行全面教养,实际上是一种家庭教育。一般人家的子 

弟,只能在家接受教育,父母就是最初的教师。《礼记·内则》说,有 

些贵族家庭对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幼儿能吃食物 

时,就教其用右手拿东西;初学说话时,男女发声有不同要求;长到 6 

岁时,教其识数和东西南北四方之名;7岁时,就让他们懂得男女有别, 

不可同席与共食;8岁时,让他们懂得长幼有序,出门和饮食必先长后幼; 

9岁时,教他们掌握朔望与六甲知识。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已很重视幼儿 

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也很丰富,既有品德教育,又有知识教育,最大 

特点是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考察社会条件,当时的这一教育只能在家庭中进行,并且局限于家 

事的范围之内。《礼记·内则》记载,女孩从会说话时起,其举止言行、 

穿着打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从7岁开始,就不准与男孩同席共 

食、男女授受不亲。10岁开始不许出门,如非出门不可,“必拥蔽其面”。 

女孩长大以后,则教其学习烹饪、缝纫和编织等,以及“观于祭祀”、 

 “礼相助奠”等事宜。在品德方面,要求“女子不言外事”、“顺从不 

违”等等。 



                             3。“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夏、商、西周三代共同的主要教育 


… Page 50…

内容,称为“六艺”教育。夏、商、西周的“六艺”教育有相承相因的 

关系,但由于三个朝代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这种教育也各有侧重, 

从夏朝到西周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到完备的过程。西周在夏代尚武、 

商殷敬神的基础上,向文武兼备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六艺”教育 

臻于完善。 

     西周的“六艺”教育已注意到年龄差别与学科的程度。“六艺”按 

内容分为两大类:书与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是小学阶段的必 

修课;礼、乐、射、御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须具有的治术,在大 

学阶段要深入学习。“六艺”作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贵族子弟享有接受“小艺”和“大艺”的完整教育权,而庶民子 

弟大多只能受到“小艺”的初等教育。 



     (1)礼乐教育 

     ①礼乐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原始社会,曾经历过“声教讫于四海”的时期,礼(宗教活 

动仪式)、乐(原始音乐歌舞)就是当时主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夏朝批判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礼”和“乐”使其发展成为阶级社 

会教育的内容。据 《史记》记载,夏代已立宗庙、社稷,行郊社之礼; 

礼,在夏代远比虞舜时代隆重;乐,在夏代亦比前代发达,例如,当时 

创作的 《大夏》之乐,传至西周,仍被列入“六乐”之一,为国学必修 

课程。 

     在商代学校教育中,“六艺”的科目已见端■。在商代甲骨卜辞中, 

把大学与宗庙神坛相提并论,这说明商代的大学是施礼观化的场所,进 

行礼的教育是当时大学的重要活动。史籍说:“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这里的“鬼”是指祖先的灵魂,“先鬼”是说殷人以祭祖之祀最为重要。 

在大学举行祭祖献俘盛典是对贵族子弟进行祭祀之礼的实际教育。另据 

古籍记载,商殷学校还要举行养老之礼,如孟子所说的“明人伦”教育。 

     凡有祭祀必有乐。《诗经·商颂》详细描写了商人祭祀成汤的热闹 

场面,既有敲钟击鼓,又有乐舞。这说明乐教在商殷已很发达。 

     甲骨卜辞记有“万”入学教乐舞之事。据考释,“万”原为善于乐 

舞的乐师,所跳的舞称为“万舞”。甲骨卜辞还说,乐师们(多万)来 

到了学宫,学宫服新镛 (庸),举行礼仪,乐师(万)在奏镛起舞。这 

是商代学校习舞学乐一个场面的真实记录。 

     西周继承前代的传统,礼乐教育又有发展。商代迷信思想浓厚,礼 

乐教育从属于“事神致富”的宗教活动。西周统治者推行德治,其礼乐 

虽仍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但已逐渐趋于伦理化和政治化了。周公制礼作 

乐,对于实现这一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当然,礼乐之教最终实现伦理化 

和政治化,是由孔子完成的。通观中国礼乐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 

难看出,西周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改变了礼乐完全依附于宗教的 

关系,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道德教育。 

     ②礼教 

     夏、商、西周,特别是西周的礼教,承担着政治宗法教育、伦理道 

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项任务。 

     礼,是当时贵族子弟从政所必备的技能,他们要当官,必须谙熟各 


… Page 51…

种礼仪。在西周的国学里,由保氏负责教授“六仪”:祭祀之容、宾客 

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和车马之容。这“六仪”体现了 

西周的政治、宗法制度,贵族子弟学会这套礼仪,在各种政治活动和社 

交场合,才能处置得体,不失身分,保持贵族的威严。 

     西周国学所教之礼为“五礼”,即吉、凶、军、宾、嘉5个方面, 

共36目;乡学之礼教为“六礼”,即冠、婚、丧、祭、飨、相见6个方 

面。 

     A。礼与政治教育 

      《礼记·王制》详细介绍了分封、爵禄、命服、赋税、官职、巡守、 

朝聘、出征、田猎等诸方面的礼制。这里的“礼”,其核心就是等级名 

分制度的具体化,是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反映。同时,礼在西周还 

可以起法律的作用。对礼的政治教育作用,《周礼·大司徒》曾有具体 

分析。所谓“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就是说借各种礼仪标明尊卑上下 

的等级差别,可以教育老百姓安分守己,遵守君臣上下之道;所谓“以 

刑教中,则民不虣 (古暴字)”,就是说借礼进行法制教育,可以使者 

百姓守中不悖,防止暴乱的发生;所谓“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就是 

说通过制定舆服制度,显示出人与人的差别,教育老百姓知足安贫,不 

思反抗;所谓“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就是通过选贤任官,可以教育 

老百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所谓“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就是说以 

其任用来确定官员的俸禄,可以鼓励老百姓为国兴功立业,以求宠荣。 

这些都体现出通过礼之教育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 

     B。礼与道德教育 

     进行礼的教育是西周人伦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西周国学里,由 

师氏负责的“三德”教育和乡学所进行的“七教”都是人伦道德教育的 

重要内容。所谓“三德”,指的是至德、敏德、孝德;所谓“七教”, 

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项人伦之教。有 

学者认为,进行孝的教育,是西周道德教育的核心。《礼记·祭统》说: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以看出,在 

西周,祭祖为祀礼之首。后来,由祭祖逐渐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孝道。 

 “长幼有序”的教育在礼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周礼·大司徒》说: 

 “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阳礼”指的是乡里之中进行的“飨饮酒 

礼”,行礼时一般要以年龄为序,使人们懂得长幼有序的道理,养成谦 

逊、敬老、无争的风气。婚姻家庭观念的伦理教育,自西周王朝起,一 

直很受社会重视,强调“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阴礼”就是指婚 

姻之礼,进行这种礼教,就是阐明相亲之义,使天下无怨妇旷夫。西周 

建立起来的婚姻制度,对于消除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混乱婚姻,曾起过 

进步的历史作用,也开创了中华民族重视“家道”建设、维护家庭和睦 

的优良传统。 

     C。礼与热爱祖国的教育 

     祭祖是由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演化而来的,其祀礼十分重视培养人 

们共同祖先的观念。这一传统礼俗,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同为炎黄子孙的 

观念影响甚为深远。此外,西周的葬礼,对于培养热爱乡土的感情也很 

有作用。这些民风礼俗教育活动,对于形成“落叶归根”的民族传统心 

理、沟通人们怀土思亲和忆祖恋国的感情,有深刻影响。因此说,西周 


… Page 52…

的礼教包含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D。礼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西周的礼教还十分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礼记·内则》记载,西 

周从小孩会吃饭时起,就根据年龄的大小和男孩女孩的特点,对其进行 

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洒扫、饮食、起居、衣着、谈吐、应酬等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国学里设有“三行”教育,乡学里设有“六行” 

教育”。以国学里的“三行”教育为例,一是孝行,教其孝顺父母;二 

是友行,教其尊敬贤良;三是顺行,教其侍奉师长。 

     ③乐教 

      “乐”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不仅包括音乐,还包括诗歌、舞蹈、 

简单的作文等。乐教在西周享有崇高的地位,掌握国学的最高长官就称 

大司乐,即乐师。“乐”在西周官学中是主要课程之一,有乐德、乐语 

与乐舞等的教育。礼教和乐教的作用互为表里,各有侧重,乐修其内, 

礼修其外,互相促进。 

     A。乐德教育 

     西周推行“德治”,乐教也以德教为重,即所谓“德成而上,艺成 

而下”。乐德教育适应西周“德治”的要求,既有政治宗教思想的教育, 

也有人伦道德的教育。西周统治者曾明确要求乐为政治服务,因此,乐 

德教育的核心是等级名分教育。西周对于乐队和舞队的排列、人数、所 

用乐器,都根据主人的等级而有相应的规定。在燕礼、射仪、王师大献 

等社交场合与政治活动中,在敬天、祭礼、求雨、驱瘟等活动中,都要 

用乐,以显示王权的威严和等级的尊卑。这都是用乐对贵族子弟进行政 

治思想教育。 

     乐德教育以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伦理道德观念最为重要。所谓 

 “中和”,就是王道的和谐,其作用可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 

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乐德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的感染力量,使受教育者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都达到中和,化情移性,移风易俗,即所谓“乐 

者天地之和也”!乐德既是当时贵族子弟的自我修养,又是他们施行社 

会教化的内容。西周的乐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