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意识流大师的梦魇-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8年,乔伊斯考入著名的都柏林大学。这所大学曾经为世界文坛 

培养了许多文学巨匠,如斯威夫特、肖伯纳、叶芝等都是在她的哺育下 

成长的。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乔伊斯获得了新的发展,他如饥似渴地 

阅读了大量书籍,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辈青年的水平。 


… Page 7…

     进入大学以后,乔伊斯选择了现代语言专业。这似乎和他天赋的语 

言才能有关。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掌握了拉丁文、意大利语和法语。 

这一选择使他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语言才华,在外教的直接辅导下,他 

掌握了多种外国语言并阅读了大量的外文书籍。正因为这些,他后来能 

够随心所欲支配语言,写出不朽的文学巨著。 

     在大学里,乔伊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积极参加许多课外活动, 

是文学与历史协会的骨干成员。他还参加业余戏剧演出,哼唱一些从父 

亲那儿学到的滑稽而感伤的歌。这时,他对易卜生发生了兴趣,易卜生 

对挪威的贡献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他暗下决心:要使爱尔兰文学走向世 

界,让外部的广大世界了解爱尔兰,也让爱尔兰更加了解处部的广大世 

界。他怀着崇拜之情阅读易卜生的作品。为了看懂易卜生的原著,还下 

功夫自学了挪威语言。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当时在英国已经享有很高的声望,但对他的作品 

仍有一些争议。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原因。爱尔兰人很少谈论易卜生的作 

品。年轻的乔伊斯在此时大胆地倡导易卜生的作品,显示了他过人的才 

智和能力。1899年,有人在大学的文史协会上宣读一篇有关戏剧的论文, 

指责现代戏剧丧失道德标准,影响极为恶劣,并点名批评了易卜生的戏 

剧。乔伊斯见自己所崇拜的作家遭人亵渎,当场站起反驳这一论点。散 

会后,他立即撰写了一篇题为 《戏剧与生活》的论文,替易卜生的戏剧 

辩解,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文章写成后,乔伊斯要求在文史协会上宣读全文,以反驳对方的论 

点。不料,学院院长在审阅这篇文章时认为乔伊斯贬低了戏剧的道德意 

义,不允许他在公开场合宣读。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乔伊斯 

一次次找院长谈话、辩论,并搬出经院哲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 

作理论根据,又送来易卜生的戏剧作品让院长亲自阅读。在他不屈不挠 

的坚持下,院长终于被说服了,同意了他的要求。1900年1月,乔伊斯 

走上文史协会的宣读讲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刚一开始,他就遭到许 

多人的反驳和围攻,乔伊斯奋起反击,运用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但丁、 

福楼拜等名家的观点,提出了“我们必须按照我们在现实世界上见到的 

男人和女人去认识人们,不能以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人物为摸型,“并说 

明了易卜生戏剧能使我们拥有更大的观察力和更好的预见性。”双方经 

过半个小时的辩论,最后以乔伊斯的胜利告终。 

     学术辨论的胜利给乔伊斯以莫大的舞鼓,他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易 

 卜生戏剧评论中,不久,写成《易卜生的新戏剧——论》一文,向当时英国最权威的文学刊物《伦敦双周评论》投 

稿。1900年4月,此篇文章发表了,这使教师和同学们在惊奇之下不得 

不对这个其貌不扬,眼睛深度近视的年轻人刮目相看。时年72岁的易卜 

生阅读此文后,亲自写信乔伊斯表示感谢,这对18岁的乔伊斯来说,是 

一次莫大的鼓励鼓舞。 

     论文的发表还给乔伊斯带来一笔丰厚的稿酬。除了送给母亲一镑 

外,剩下的钱全部用来旅游。他和父亲畅游伦敦,在剧院和音乐剧场内 

大饱眼福,回爱尔兰后又乘兴编写一部名为《前程似锦》的四幕剧。稿 

成后寄给英国翻译威康·阿彻征求意见,阿彻指出这出戏剧的优缺点后, 

承认作者有着“不止是一般的才华”,鼓励他写出更好的剧本。乔伊斯 


… Page 8…

又写一部诗剧,接着在1901年暑期翻译了具有易卜生风格的前德国剧作 

家霍普特曼的两部剧本,但都没有机会获得演出。 

     除了戏剧创作外,乔伊斯还喜欢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1891年,“爱 

尔兰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帕内尔,被天主教会和社会力量打击而去世时, 

年仅九岁的乔伊斯就写诗一首,悼念自己崇拜的民族领袖。这首诗由他 

父亲自出钱付版,寄送给许多亲友,甚至还给当时的教皇寄去一份。这 

种悼念帕内尔的失望情绪,在早年的乔伊斯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 

迹,成为他诗歌的创作中复杂感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学时,他写出 

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忧郁》,大学时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光明与黑暗》, 

1902年到1904年间又写成第三部诗集《室内音乐》。乔伊斯十分喜爱爱 

尔兰大诗人叶芝的诗,并深受其影响,他还喜欢自称诗人,但早期的诗 

歌稍显幼稚,影响不大。1907年《室内音乐》的出版,改变了以前诗歌 

中呆板僵化,过于拘谨的状况,这部诗集收有了36首抒情诗,语言简洁 

精炼,意义明晰,是乔伊斯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散文方面,乔伊斯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自信自己的散文能超过 

哈代、屠格涅夫等大作家。在中学时期的习作中,他就善于捕捉周边事 

物的细微变化,用特写镜头描写发生的各种微妙状态。这种习惯被乔伊 

斯保持下来并影响他一生的写作。在大学里,他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的散文写作中这种独特的习惯方法。他把这种写作方法称为“顿悟”。 

 “顿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在基督教中指基督显灵表明事物不朽的真 

实,乔伊斯把它引用为“精神”状态的突然显露”,即通过一段对话或 

一段述叙,用简短的语句表现出事物本身的某种情趣,或者是人物某种 

微妙的心理状态。整个大学期间,他记下了许多“顿悟”的材料,在提 

高散文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当时, 

乔伊斯曾经把若干“顿悟”篇目寄给叶芝和其他作家阅读,获得他们的 

赞赏。这种依靠锐敏眼光捕捉镜头的白描手法,是乔伊斯对西方现代小 

说技巧的贡献之一,后来在许多小说创作中得到采用。 

     大学四年的生活,培养出乔伊斯“超然脱群”的性格。这种超然的 

态度首先表现在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上,后来渐渐地扩大,表现在他与 

生活的关系上,最终成为他性格的一个方面。在宗教信仰上,乔伊斯背 

叛了母亲的意愿,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进入大学的殿堂,但他对宗教不 

进行正面抨击,也不公开指责上帝的错误。这种既不信仰,也不抨击的 

态度,正是乔伊斯“超然”性格的体现。除了1901年曾经参加托马斯·阿 

奎那学会成立大典外,他从不参与各种圣餐之类的宗教活动,在他看来 

耶酥是人而不是神,耶酥基督的历史事迹只不过是人间的一个悲剧,它 

 “体现着真理与■谬之间,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永恒冲突”,而向耶酥的 

顶礼膜拜是一种可笑行为。 

     对于爱尔兰诗人叶芝所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乔伊斯同样也 

是采用超然的态度。十九世纪末叶兴起的这场运动,要求复兴爱尔兰文 

学,开始的时候人们对这场运动并不理解,甚至持反对态度。1899年5 

月,都柏林“爱尔兰文学剧院”成立,叶芝的《伯爵夫人凯瑟林》首先 

上演,此剧对愚昧的农民形象进行讽刺,暗中将予头对准了爱尔兰国民 

性的弱点和天主教会的黑暗。此剧演完,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责难。 

都柏林大学的许多学生纷纷联名登报指责叶芝。乔伊斯则游离其外,虽 


… Page 9…

然他的许多同窗好友都参与此事,他却认为这个剧本有一定的价值,不 

愿意在抗议书上签名。随着这场文学复兴运动的发展,人们渐渐地转变 

了原来否定和仇视的态度,爱尔兰戏剧连连登场,受到人们的欢迎。此 

时,文学复兴运动已经和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 

成为群众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工具之一。而对文学的这种状况,乔伊斯写 

成《下里巴人之日》一文。在文中,他又一次表现了自已对艺术的态度, 

认为艺术家可以“运用群众,但不能参加群众运动,必须超脱于群众之 

外。”“超然”的态度在这里表现得一览无遗,后来乔伊斯所走的不参 

与任何运动、不牵涉任何政治斗争的道路,这时已经是初露端倪了。 

     乔伊斯这种“超然”的态度并不是对什么都不关心。他主张每个人 

要有独立的思维,既不受别人主宰,也不去主宰别人;世界上的人和物 

都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如艺术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并不受其 

他因素的干扰。从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出发,他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和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因此,他后来虽长期侨居欧洲大陆,仍然 

念念不忘祖国的独立斗争,并以满腔的热情赞美自己苦难的祖国。 



                                   三 



     1902年,乔伊斯从都柏林大学毕业,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摆在他面 

前的是困顿的家庭和自己毫无着落的生计问题,他想学医谋生,但学费 

太高,再加上自己经济拮据,无法在国内实现这一“奢侈”愿望。 

     苦于生计的乔伊斯,这时向父亲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到法国去学医。 

一方面他想凭借自己的语言天才,到法国去教英语为生,同时学医;另 

一方面他也想摆脱爱尔兰狭隘封闭的环境,到巴黎这个欧洲的文化和艺 

术中心,领略那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老乔伊斯见儿子能自谋生路,就 

为他凑了一些路费,送他上船到巴黎。 

     到了巴黎之后,乔伊斯发现在巴黎学医并非易事。他生活无着,收 

入一部分来自他的教书所得,一部分来自投稿收入,除此之外,远方的 

父母还时不时也给他寄一点钱。贫困的生活并没有使乔伊斯气馁,巴黎 

的生活吸引着他,开放的环境、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流连忘返。他经常 

跑图书馆,日夜读书,有的时候饥饿难忍便在大街上乱走,边走边背诵 

诗文。这段类似于斋戒冥思的时间,实际上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做了重 

要的精神准备。这期间,柏林文学界的一些重要人物也为乔伊斯提供了 

不少帮助,诗人叶芝和戏剧家格雷戈里夫人为他的投稿联系了不少刊 

物,使他在困境中得到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物质生活上的贫乏,并没有难倒乔伊斯。精神上的富足,使他对生 

活充满了信心。他早就看到,象但丁、易卜生这样的大作家,都是在离 

开自己的家乡后才写出不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