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纳粹德国安全机构、盖世太保一样,内务人民委员部之所以这样做,如后来弗拉
季斯拉夫·安德烈斯所说,是为了“使社会失去领路人”,也就是为了消灭那些潜
在的、可能组织对抗苏维埃制度的领袖。内务人民委员部事实上与德国安全机构、
盖世太保合作过,他们用苏联集中营中的德国共产党员,交换在德国居住的侨民和
乌克兰人。马尔加列特·布贝尔一诺伊曼是德国的一名共产党员,她就是在布列斯
特一里托夫斯克城布格河的桥上被苏方交给德国安全机构的。互致敬礼后,德国安
全机构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们像老朋友一样亲热:
“当我们走过桥的一半时,我回首望去,看见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代表还成群结
队地站在那里,目光追随着我们。他们身后就是苏维埃俄罗斯的土地。一种苦涩感
涌上心头,我想起了共产主义的咒语:劳动者的国家,自由者的林荫大道,受摧残
者的王国……”总共约有150 万波兰“阶级敌人”用运牲畜的卡车被运往苏联哈萨
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荒无人烟的地方。1941年6 月,德国入人侵苏联,等宣布大赦这
些波兰人时,已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在人世了。其中约有一万五千名波兰军官在距波
兰国境不远处就早已被枪决。少校索利斯基在日记中记述了他如何在1940年4 月在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保护下”,落到离斯摩棱斯克不远的卡延森林:
“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大的林间空地,一切都像独具特色的野餐。他们掠去了我
们的订婚戒指和指向早晨六点半的手表,还收走了皮带和刀子。他们会把我们怎么
样?”
三年后德军一分队发现了索利斯基的尸体,制服口袋里的这本日记和卡延森林
中埋葬四千名波兰军官的坑穴。大部分被枪决的人都被反绑着双手,每人后脑勺都
有一个子弹洞。在内务人民委员部惨无人道的牺牲品中,有一些甚至是熬过莫斯科
大清洗时期的波兰共产党员。1940年,弗拉季斯拉夫·哥穆尔卡(后来的波兰领导
人)从苏联跑到了德国。
德一苏瓜分波兰之后,苏联就开始慢慢走上了老路,重新向芬兰施加压力。作
为内务人民委员部驻赫尔辛基的间谍头目,雷布金只向斯大林汇报那些他想听的情
报,也就是战时芬兰人会和波兰人一样迅速投降,芬兰工人阶级会支持新的共产主
义制度。1939年10月,芬兰代表团被召到克里姆林宫。此时,他们对德苏秘密协定
还闻所未闻,更不知道芬兰将陷入苏联控制之下这一不幸的前景。斯大林亲自告诉
他们,苏联要他们让出岛上、岸上军事基地,以及列宁格勒以北的一块领土,用以
交换的是一块他们根本不需要的苏联卡累利阿。“看来,我们这些普通公民是无法
取得进展了一一一两周谈判后,莫洛托夫对芬兰代表说——现在该由战士们来说话”
。这年夏天,苏联制定出了两个侵芬计划。指挥列宁格勒军区的梅列茨科夫将军认
为,占领芬兰只需三周时间。总参谋长、元帅沙波什尼科夫认为,战役需持续几个
月。斯大林倾向于梅列茨科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后来回忆与斯大林、莫洛托夫、共
产国际总书记奥托·库西年以及斯大林的一个对外政策助理见面时的情景:
“我走进房间时,斯大林在说:‘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只要我们稍一提高
嗓音,芬兰人就只能唯命是从。如果他们抵抗,我们只发一枪,芬兰人马上就会举
手投降’。”
11月30日,当苏联军人跨过芬兰国境线开始“冬季攻势”时,他们被告知,受
压迫的芬兰劳动人民正张开怀抱等待着他们的到来。红军的轰炸机不断在赫尔辛基
上空抛洒传单,号召工人们与红军联合,赶走那些资本主义的剥削者。在被红军解
放的第一座芬兰城泰里约基,成立了由库西年领导的傀儡“芬兰民主政府”,他声
称“政府拥有人民的绝对支持”。12月2 日,这个政府很快就与苏联签订了协议,
让出了前不久苏联想从卡扬德政府那儿得到的全部土地,并宣布“芬兰人民的英勇
斗争与苏联红军的努力,应当能消除前芬兰财阀政府为了帝国主义大国利益在苏芬
边界上建立的军事传染源”。
在第一总局的秘史中,导致对“冬季攻势”的虚假乐观是由雷布金的一些亲苏
间谍(他们的圈子很小,只能反映芬兰社会舆论的很小部分)搞到的情报造成的。
由好拍马屁的雷布金亲自转送的这些情报诱使斯大林对自己先前的设想更增添了信
心。战争开始时,莫斯科对“芬兰政府丢下赫尔辛基去向不明”的情报深信不已。
但战争根本就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发展。勉强凑够二十万的芬兰士兵和军官,竟然
战胜了拥有重装甲坦克和有空中保障的百万苏军。身穿白色伪装衣的芬兰滑雪者从
树林中闪现出来,将长长的苏军队伍分割消灭。正如赫鲁晓夫所证实的那样,斯大
林对着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大发雷霆,指责他的失败。伏罗希洛夫也高声
争辩:“您应当指责自己!是您消灭了军中的老近卫军,是您枪毙了优秀的军事指
挥员广在激烈的争吵中,怒气冲冲的元帅甚至打翻了一个盛着烤乳猪的大盘子。
为了“坚定”红军战士的决心,部署在第一线后面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按
命令可向那些试图退缩的队伍开火。由于红军在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上的明显优势,
芬兰的抵抗最终还是被摧垮了。按照1940年3 月签订的和约,芬兰不得不将列宁格
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和有十分之一人口居住的领土割让给苏联。但是库西年的傀
儡政府也很快消失在历史的垃圾堆中。
与德国相比,苏军在“冬季攻势”中的失利与1940年4 月德军占领挪威的神速
形成了强烈反差,而与五、六月份德军闪电般六周拿下法、荷的成功之举之间就更
有着天壤之别。莫洛托夫把德国大使舒伦堡召到克里姆林宫,向他转达“苏联政府
对德国军队的伟大胜利的最热烈的祝贺”。苏联对希特勒的胜利作出了虽不算“巨
大”却也具有实质意义的贡献:“德军的坦克装着苏联的燃料冲向阿布维尔海边,
把鹿特丹夷为平地的德国炸弹充塞着苏联生产的火棉,而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击中英
国士兵的子弹的外壳,是由苏联铜镍合金浇铸而成的”。
正当希特勒的军队迈着胜利的步使行进在荷兰时,《消息报》评述:“最近的
战况再一次证明,弱小国家为保存自身而企图中立——纯粹是幻想。这样,小国能
存活下来并保持独立的可能性就越来越渺茫”。局势愈加明朗,波罗的海国家存在
时间已屈指可数。6 月15日深夜,杰卡诺佐夫把几个负责人召到他在卢比扬卡的办
公室,其中包括自己的助手、副外交人民委员、以莱比锡听证会检查长而闻名的安
德烈·维辛斯基。杰卡诺佐夫对来者说,他们被“精选”出来是为了完成在波罗的
海国家的“任务”。“按照政治局的决定和斯大林同志的建议,现在该解决我国西
北边境的安全问题了。”杰卡诺佐夫接着说,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可能(甚至可以确
信无疑)参与了“巴黎一伦敦交易所”的阴谋。莫洛托夫在与舒伦堡谈话中虽未直
接提到交易所,但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在那天晚上的会议上,杰卡诺佐夫说他将
亲自领导在立陶宛的战役进程,而维辛斯基和日丹诺夫将分别前往拉脱维亚和爱沙
尼亚。如果这些国家的工人要求将资产阶级制度改变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斯
大林同志说,他不会反对这项决定”。我们可以从杰卡诺佐夫的立陶宛计划中对这
三个小组的行动任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份计划的制定日期是1940年7月7日,它
后来落到了德国人的手里。计划预计要消除一切仇视国家的政党人士的影响,他们
包括民族主义者、民主意志主义者、人民党党员、基督教民族主义者、年轻的里托
夫分子、托洛茨基分子、社会一民主主义者、民族近卫军等。行动应在1940年7 月
11日夜、12日晨在整个立陶宛境内同时进行。
1940年7 月中旬,在上述三个国家,实际上由内务人民委员部组织的选举表明,
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不高, 但共产党却获得了令他们满意的票数:在立陶宛获99.2
%选票,在拉脱维亚获97.8%选票,在爱沙尼亚获92.8%选票。7 月21日重新选
出的政权机关纷纷请求与苏联结盟,而苏联最高苏维埃直到8月3旧才允诺了这一请
求。
凭借着其成千上万的情报人员, 内务人民委员部继续进行着接连不断地逮捕
“人民之敌”行动。仅在德国军队人侵苏联前一周的6 月14日深夜到15日凌晨一夜
间,六万爱沙尼亚人、三万四千拉脱维亚人、三万八千立陶宛人被投进卡车运到了
几千公里外的苏联集中营。而在德国法西斯开始人侵前,百分之四的爱沙尼亚人和
百分之二的拉脱维尼亚人和立陶宛人被驱逐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1940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杰卡诺佐夫和贝利亚的副手弗谢沃洛德·尼古拉
耶维奇·梅尔库洛夫,到达柏林就苏德利益问题进行谈判。虽然杰卡诺佐夫在国际
事务中的经验仅限于征服了立陶宛,但他还是三人中最有经验的“旅行者”,因为
对莫洛托夫和梅尔库洛夫来说这是第一次出境。11月20日,当谈判还在进行时,斯
大林就宣布任命杰卡诺佐夫为驻德大使。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臭名昭著的21号
“巴巴罗萨”秘密计划。计划命令在1941年 5月15日前完成“闪电般摧毁苏维埃俄
国”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希特勒第一次接见杰卡诺佐夫。希特勒当时心情很好,
而孱弱的杰卡诺佐夫却由两名为了强调苏联大使体力不佳而特意挑选的彪形大汉相
伴左右。当苏联最需要来自德国的上佳情报时,作为第一个被任命为大使的前国外
处领导人杰卡诺佐夫,从理论上讲应支是处于最佳位置、最能有所作为之人,但杰
卡诺佐夫不是特里利谢尔或者阿尔图佐夫,甚至不是斯卢茨基。他对斯大林主义的
愚忠,对“阴谋”的多疑和对国际形势的一知半解,顺理成章使他成为苏联情报机
构毁灭性失败的同谋。
在杰卡诺佐夫任大使的七个月时间里,和斯大林一样,他最关心的就是臆想出
的英国阴谋,而不是真正的德国阴谋,苏德关系从未引起他任何担心。苏联的石油
一如既往地流向西方,灌满了德国军车油箱,而德国的武器和装备却打通了相反方
向——通往东方的道路。1941年 1月,苏联用价值7500万美元的黄金从德国买走了
波兰的苏瓦乌基地区。1941年初,希特勒以个人名义致函斯大林,说由于德国中、
西部地区“遭到英国空军的狂轰乱炸,并且很容易被英国人从空中侦察”,他不得
不将大部分军队向东重新布置(实际上,希特勒“忘了”指出。这一切都是“巴巴
罗萨计划”的一部分)。
苏德之间一度关系紧张的焦点在巴尔干,德军进人巴尔干引起了苏方的几次正
式抗议。4月6日签订了极其含糊的南一苏协定。虽然这项协定并未要求苏联向南斯
拉夫提供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