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五国相王,加上中山!”
“啊……好好好,也好!”惠施本来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居然硬生生地合上且一连串地叫好,也实在是想不出如何来赞美这则匪夷所思的王命。他本能地觉得,教中山国加入相王行列,完全可能使这场相王同盟变成儿戏。
“惠子有所不知。”魏惠王从来不称惠施“丞相”官号,而只呼“惠子”,他见惠施愣怔,神秘笑道:“要燕赵受制于我,就得中山狼加盟。懂么?”
“啊啊啊——明白,我王神明!”惠施惊愕得连“啊”几声,终于“明白”,还加了一句结结实实的赞颂。
终于,五国相王的会盟特使派出了。可是不到半月,竟然传来惊人消息:赵燕韩三国拒绝参加相王同盟。赵肃侯与燕文公公然大骂魏惠王“与中山狼一般无二”。韩宣惠王虽然没有破口,却也阴沉沉地当场撕碎了国书。一场“五国相王”的同盟霸主梦,就这样轻易地破灭了。魏国非但没能争回老霸光环,反而引起了赵燕韩三国的强烈愤懑,也使齐楚两个老牌王国大为不满。
齐威王怒斥魏惠王“无耻负约”,将魏国径自发动“五国相王”视为对齐国新霸权的挑战,立即打出了反对中山国称王的旗号,对燕赵两国发出国书说:“与中山狼并王,耻莫大焉!愿与两国起兵,灭此朝食!”
赵肃侯却没有进攻中山,而是立即发兵南下,进攻魏国的黄城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部。。
北面的燕国突然破脸,立即在背后偷袭赵国。
赵国手忙脚乱,连忙从魏国撤军,与燕国打了起来。
中山国新近称王,乐得为大国互斗火上浇油,毫不犹豫地发兵偷袭了燕国。
燕国两面受敌,非但被中山夺取了三座城池,又被赵国杀得大败。
韩国对魏赵两个“三晋兄弟”向来愤恨,见魏国陷入纠缠,立即夺了魏国西南两座小城,又在回兵途中顺路夺了宋国两座城池。韩宣惠王自感雪耻,下令举国欢庆。
如此一来,中原列国顿时陷入了空前混战:新称王的宋国趁着乱象突然奇袭滕国,竟一举灭了只有三座城池的滕国;又接连攻取了齐国一座城池,再接着灭了邻近只有五座城池的薛国。除了鲁国,宋国一口气吞灭了齐国后院的两个小国,竟猛然膨胀起来。宋偃宣布:要趁势南下灭楚,成就殷商帝业!楚国不能忍受,立即发兵攻宋,却不想竟在淮水北岸莫名其妙地败给了宋国。楚威王大怒,认为魏国在背后支持桀宋,发誓要与魏国一决雌雄。
沸沸扬扬的称王相王风潮,闹哄哄地互相攻伐,中原陷入了战国中期的第一次大乱。
如此乱象,由“五国相王”而起,气得魏惠王像吞了一只苍蝇,一下子疏远了惠施。直到三年后苏秦合纵,魏国才重提“五国相王”,在苏秦主持下抹平了这次事端。
这时,唯有强大的秦国不与任何邦国结盟,游离于中原的乱象之外。但却趁着乱势,不声不响结结实实地打了几仗,对山东六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威慑。
第一战是秦楚大战,楚军大败,举国震恐,楚国被迫迁都。
秦国奔袭楚国房陵得手后,楚国朝野震恐,发誓要夺回这个大粮仓。楚威王命田忌统率楚国的战胜之师,乘灭越声威兼程北上,要将秦军消灭在房陵。田忌对楚军实力已经熟悉,但对秦国新军却很生疏。秦国齐国,一东一西相距千里,历来很少交战,进入战国,这两个大国还没交过手。但田忌明白,山地的长途奔袭战只能是精兵轻装,不可能是秦国的重装铁骑。楚军战力虽差,但以精简后的十万楚军对三两万秦军,胜算还是有的。身为大将,若能打破秦国新军锐士不可战胜的神话般的声威,也是田忌的莫大声望。大军未动,田忌便派出了数百名游骑斥候,秘密探听秦军动静。不久斥候回报:秦军奇袭兵力只有两万余,占领房陵后尚未撤出。田忌立即兵分两路兼程北上:东路,前军主将子兰率领四万骑兵,沿汉水谷地秘密向西北行进,在丹水山地设伏,堵住秦军北撤退路;西路,自己率领重新整编的步骑六万,乘舟师大船越云梦泽,出郢都,正面进逼房陵与秦军决战。
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个周全的决战方略。
楚威王认定这次大战“万无一失,楚军必胜”,郢都连北上灭秦的王书都拟好了,单等房陵大捷便昭告天下,挥师关河。
可是,当田忌大军到达房陵山地时,两万秦军却鬼魅般地消失了。
正在田忌惊疑未定之时,探马急报:秦军奇袭郢都,王城岌岌可危!
田忌星夜回师,却在彝陵彝陵,今宜昌地区的山地。峡谷突遭伏击。五万步骑军兵在陡峭的山谷中血战昼夜,最后竟然只有数千人马逃出。旬日之后,东路也传来败绩:子兰大军反被一支由武关开出的秦军截了后路,唯有子兰率三千残兵逃回。
楚威王大怒,下令缉拿田忌来郢都问罪。但当王命特使截住败逃军兵时,田忌已经不在军中了。消息传出,楚国举朝恐慌——房陵屏障已失,大军主力被歼,唯一可凭借的统帅也神秘逃走,郢都完全暴露在房陵秦军的威慑之下,岂非大险?匆忙聚商,楚威王与所有王族大臣连夜乘舟师进入云梦泽避难。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这是楚国唯一强于秦国的地方,否则便当真是大难临头了。三个月后,楚国为了避开秦军锋芒,迁都云梦泽以东、长江南岸的寿春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都城名字仍然叫做郢都。
第二仗,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战国时韩国设宜阳邑,在洛水中游,今洛阳西南。,夺得韩国铁山。
司马错奇兵战胜楚国大军,楚国被迫迁都后,秦国朝野大为振奋。司马错对山东列国的战力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在回师北上时向秦公嬴驷上书:顺道出武关,夺取韩国的宜阳铁山。嬴驷立即召叔父嬴虔与樗里疾会商,三人对司马错的用兵才能已经不再疑虑,立即快马回书,赞同夺取宜阳。同时议定:樗里疾率领蓝田一万铁骑,东出策应。
宜阳地处函谷关以东百余里,东北距洛阳只有数十里,是洛水中游山地的咽喉要塞。因为这片山地有天下最为富有的铁矿石,所以韩国专门设置了宜阳邑镇守宜阳铁山。近百年来,围绕着争夺宜阳,韩国与几乎所有的大国,包括宋国一类的二流国家都打过仗,无论如何,总是胜多败少,确保了宜阳没有丢失。韩国在申不害变法时曾经训练出了十万新军,但在对魏国的新郑大血战中几乎打光,侥幸剩下的,便是驻守宜阳的两万骑兵。那场大血战后,新郑国人死伤十余万,韩国财富也几乎消耗殆尽,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扩充新军。重新招募的五万士卒,也缺乏精良军器与充足粮草,严格训练自然也是大打折扣,其战力与申不害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唯独驻守在宜阳的这两万骑兵是当年的劲韩铁骑,堪称真正的精锐之师。韩国攻宋、攻魏接连得手,靠的便是这支铁骑主力。
正在大宴群臣满城欢庆的时候,韩宣惠王突闻警报——秦国偷袭宜阳,激战正酣!
“哐啷”一声大响,韩宣惠王的铜爵掉在了鼎盘中,汤汁四溅。
拱卫新郑的五万步骑立即兼程疾行,开往宜阳救援。三天三夜之后,疲惫不堪的韩军方才渡过伊水,看见了洛水北岸的宜阳城楼。韩将下令全军埋锅造饭,战饭之后激战秦军。可炊烟刚刚升起,一股溃散的骑兵就冲了过来,战马骑士浑身鲜血,看得韩军将士胆战心惊。三言两语,便知秦军已经攻下宜阳,韩国两万精锐骑兵已经全军覆没。
逃回来的骑兵说,月黑风高的后半夜,秦军步兵突然出现在宜阳城下,趁夜全力猛攻。待到天亮,韩军守将清楚了秦军全是步兵,便率领城内铁骑杀出,要一举消灭秦军。谁知秦军根本不退,反而筑成步兵圆阵迎战。宜阳骑兵被秦军的傲慢激怒了,发誓要与秦军步兵见个高低。鏖兵竞日,韩军无法撼动秦军步兵的大阵,反而死伤了两千人马。这时,天近暮色,大祸降临,秦军大队铁骑神奇地从漫山遍野杀了过来。韩国的宜阳铁骑就这样陷入两面夹击,两个时辰便全军覆没了。只是不知何故,秦军没有追击韩国援军。
“那真叫害怕……”伤兵惊魂未定,“黑人,铁马,尖厉的号角,闪亮的长剑,我等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分割成了碎块!”
消息传来,韩国朝野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申不害训练的韩国铁骑也是赫赫大名的天下劲旅,魏赵齐楚燕几个大国无不忌惮三分,可如今竟被秦军一夜之间全部歼灭,这秦军锐士之战力如何不令人胆寒?
第三战,夺取魏国占领的崤山区域,全面控制崤山。
对秦国战事的前期谋划,司马错始终在壮大根基上做文章。楚国房陵是粮仓,韩国宜阳是铁山。紧接着,司马错看准了夺取崤山这步棋。崤山,是与秦、魏、周、韩、楚五国都大有干系的要塞山地。从位置看,它处在黄河东折处的南部,与桃林高地连成了一片广袤的山塬,向西伸展到华山地带,向南楔入楚国北部的丹水中游,向东则居高临下地鸟瞰三川地区,与洛阳几乎只有百里之遥,骑兵两个时辰便可兵临城下。崤山地带的咽喉要塞就有三处——东边函谷关、南边武关、西边桃林塞桃林塞,春秋战国时为要塞城堡,东汉设为潼关,在今潼关县境内。。对于这五国,崤山都有“门户”的意义。谁占据了崤山,谁便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国门。
长期以来,崤山与河西地区一样,都是魏国占领的“飞地”。商鞅收复河西后,只收回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崤山西部地带,崤山的大部分地区尚处在分割拉锯状态。楚国占据了崤山南部,魏国控制了崤山东南部。也就是说,秦国的武关直接处在楚魏势力范围,函谷关外的东部山麓也在魏国手里,崤山所具有威慑力的全部地段,并没有被秦国全部掌控。从东出争霸的眼光看,只要崤山处于分割状态,秦国东部的封锁就还没有彻底打开,出得函谷关并不能长驱东进。
全部占据崤山,就是要使山东六国的门户洞开,而秦国的防守要塞却更加牢固。
在崤山东南,魏国驻扎了五万守军,一部驻扎在武关背后的洛水上游河谷,一部驻扎在函谷关外大河南岸的三门大峡谷内即今黄河三门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与山西平陆县间。。洛水河谷以步兵为主,大峡谷以骑兵为主。魏国虽然衰落,但仍然是一流的强国富国,魏军也仍然算是天下少有的几支强大军旅之一。训练严酷敢打硬仗的“魏武卒”更是威名赫赫。但是,在桂陵大战、马陵大战、秦魏河西大战后,魏国的精锐主力已经基本拼光,剩下的各关隘驻军全是守备之师,只有二流战力。庞涓死后,魏*权先后由三任太子执掌,没有再设上将军。太子申掌兵伐齐被俘,后立太子赫不得魏惠王之心又被废,目下是新太子魏嗣掌兵。魏嗣志大才疏,以“名将”自居,执掌军权后两次征发,将魏军兵力总数重新扩大为三十万,一时颇有声威,一心要打几场大胜仗,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