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意志、欲望和冲动。这样,他对世界的解释就走向了目的论。 

       直觉是证悟实在的唯一途径。伊克巴尔并不否认感觉和理智在认识 

  中的作用和价值。但同时,他又认为,感觉和理智是以间接的方式即通过认 



② 第·博尔: 《伊斯兰哲学史》,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55—56 页。 

① 伊克巴尔: 《论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六讲》,拉合尔1930 年英文版,第143 页。 


… Page 148…

  识“非我”去把握实在的,因此,它们虽然也能给我们提供知识,但却无法 

  达到哲学或宗教的终极真理。根据对《可兰经》的研究,他提出了直接认识 

  实在的方式:“‘心’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或证悟。……它是以太阳的光芒为 

  食物,并能使我们接触到 ‘实在’的那些不同于感官知觉所开放的方面。按 

  照《可兰经》的观点,‘心’是某种能‘观察’的东西,它所揭示的,若能 

  得到适当的说明,就从来不是虚假的。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当把 ‘心’看作是 

  某种神秘的、特殊的功能,它是与 ‘实在’相交往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 

  中,生理意义上的感觉则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方式向我们所展开的一系列经 

                                             ① 

  验就像任何其它经验一样真实和具体。”这就是说,《可兰经》所说的“心” 

  就是直觉能力;它不是神秘的或只有少数人才有的,而是人人本具的能直接 

  认识实在的方式。他认为,无论是“自我”的真正本性或世界的实在性及其 

  本质,都不可能靠感觉和理智去认识(因为感觉和理智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 

  或僵固的,无法证悟背后的东西,无法洞察创造性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而 

  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伊克巴尔还具体阐述了直觉的特性:首先,直觉具有直接性。它无需通 

  过任何媒介,直接接触实在,领悟实在。这使它区别于求助概念、判断、推 

  理来进行的理智的认识活动。其次,直觉证悟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无论 

  感觉或理智,在认识事物时,主体与客体总是泾渭分明的。直觉作为“心” 

  的特性则没有主客的分别;只有在“物我两忘”,主体与客体完完全全打成 

  一片时,才能证悟到所谓被认识者。再次,直觉经验具有客观性。直觉证悟 

  绝对不可能在固执主观状态时发生,而只能在主客圆融状态时发生,它是超 

  越特殊个人的感觉和理智的顿悟或体验,所以它不是主观的、虚假的,而是 

  客观的、真实的。而且,直觉能使人在刹那间超越生灭,体验永恒,证悟到 

  神,这自然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最后,直觉具有不可言传性。严格说来,直 

  觉证悟的真理是“私有”的,无法清楚完整地表述。不过,证悟者可以对其 

  作解释,可以把经过解释的内容传达给他人。 

       伊克巴尔对直觉性质的探讨包含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无论科学或哲学 

  发展到今天,都还远远不能说已经彻底揭示了直觉的奥秘。就此而言,伊克 

  巴尔的探讨更显得意义重大。但是,他把直觉与感性知觉和理性思维绝对对 

  立起来,过分强调直觉在把握真理中的作用的做法,则似有失偏颇。 



                                  4。阿拉伯哲学 



       作为联接东方和西方之“桥梁”的阿拉伯世界,在西方殖民侵略和扩张 

  中首当其冲。殖民者铁蹄所到之处,各国纷纷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乃至 

  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勇的阿拉伯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 



① 伊克巴尔: 《论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六讲》,第23 页。 


… Page 149…

略反封建的斗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 

高涨。在思想领域,则兴起了泛伊斯兰主义和启蒙运动两大主要思潮。它们 

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反对殖民侵略出发,把谋求阿拉伯世界的解放和进步 

作为首要目标。它们的区别在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发起者寄希望于封建统治 

者,指望以宗教改革来代替社会革命;启蒙运动则是阿拉伯人民在反帝反封 

建斗争中自我觉醒的标志,它最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系统传 

播,从而在思想领域引发了深刻的革命。 

      (1)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阿富汉尼和阿卜杜;其主旨是从保 

卫伊斯兰教的立场出发,号召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紧密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基 

督教国家的侵略。 

     贾马勒丁·阿富汉尼(1838—1897)出生于阿富汗艾萨达巴德市,先后 

在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接受教育。1853年到印度游历,接触到西方文化, 

旋即赴埃及、也门、土耳其、俄国、英国和法国游历。1857年去麦加朝觐, 

提出“伊斯兰教世界大同盟”的构想。1871年,他第二次到埃及,并定居了 

八年,在此期间,对埃及的政界和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883年,阿富汉 

尼来到巴黎;次年同其忠实门徒和终生朋友阿卜杜一起创办《团结报》,在 

该杂志上发表呼吁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恢复哈里发制度,建立统一的伊 

斯兰教帝国的文章。1892年,他再度来到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阿 

 卜德·哈米德苏丹支持下推行泛伊斯兰主义。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因嫉妒 

和怀疑而告破裂。1897年在土耳其病逝。 

     阿富汉尼唯一的哲学著作是《反对唯物主义者(或自然主义者)》。在 

这部著作中,他在批判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主的唯物主义、自然主义思想的 

同时,阐述了宗教和道德力量在民族兴亡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宗教 

对人类文明的无法估量的贡献。他指出,宗教传达给人类这样三个根本性的 

真理:a。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具有理性甚或天使般的特质。这使人能控制 

并超越兽欲,与自己的同胞和睦共处。b。宗教社团优越于所有其它团体。这 

促使各民族都为改善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奋斗,追求知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 

步。c。现世的生活只是通向更高世界之更高生活的序曲,人的最终归宿应该 

是后一种生活。这激励人们向往更高世界、更高的生活,并为早日迈入这种 

世界和生活而努力清除人性中恶的一面,在现世生活中实践和平、正义、博 

爱的准则。阿富汉尼进一步指出,宗教还在信徒的心灵深处培植起谦逊、正 

直和诚实三种美德。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都是这些美德使然。 

     例如,古希腊这个小小的民族所以敢于同强大的波斯帝国抗衡并能最终 

战胜它,就是因为他们具备这些美德;而他们后来被罗马人征服的原因,则 

在于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和快乐主义的腐蚀所引发的道德沦丧。又如,伊斯 

兰帝国的崛起,同样有其坚实的道德和宗教基础。公元10世纪出现的唯物 

主义在穆斯林人民中播下怀疑宗教和道德的种子,使他们失去了优良品德, 


… Page 150…

结果,一小帮十字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在他们之中建立起耶路撒冷王国等国 

家,随后,成吉思汗的铁骑又踏遍了伊斯兰大地。再如,罗马帝国土崩瓦解 

后,法国人以其科学和艺术的杰出成就而跃居为欧洲最优秀的民族。后来, 

伏尔泰和卢梭假启蒙和公道之名,行复活伊壁鸠鲁“自然主义”之实,他们 

抨击宗教,否定上帝。这些诋毁宗教危害道德的学说把法国推入了连年不断 

的流血冲突,国势迅即衰微,并被普鲁士占领。依据同样的原则,阿富汗尼 

猛烈攻击了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学说及其运动,认为社会主义者一旦得势, 

整个人类社会有灭绝的危险。很显然,他的这些观点既不敏锐也不深刻,其 

实质是用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 

     与罕伯里派、艾什阿里派和苏菲派崇尚超自然内容的传统截然不同,阿 

富汉尼用“合理性”定义宗教,把宗教解释为不包含任何超自然内容的信仰 

的理性主义体系,认为真正的宗教信仰必须奠基于正确的论证和有效的证据 

之上。在他看来,伊斯兰教优越于其它宗教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基本教义完 

全能够得到合理的说明,不含任何令人疑窦丛生的神秘内容;伊斯兰教提倡 

理性,明确告诫其教徒:人的幸福是理性和知识的产物,痛苦和地狱则是无 

知、漠视理性和弃绝知识的后果。 

     阿富汉尼的最优秀和最忠实的学生是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卜杜(1849— 

1905)。他出生于一个农民之家,1866年进入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就在他 

对该大学陈旧的课程和过时的训导方法极度失望之际,他遇到了阿富汗尼并 

很快被他的学识和理想所折服。在阿富汗尼指导下,阿卜杜集中学习了逻辑 

学、天文学、哲学和神学,并积极追随老师献身于泛伊斯兰主义事业。1884 

年,他到巴黎协助阿富汗尼编辑《团结报》。次年到贝鲁特苏丹学院执教, 

讲授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和神学。1888年返回埃及,先后在教育界和司法 

界任职。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论一神教》和《伊斯兰教:科学与文明的宗 

教》。 

     阿卜杜继承阿富汗尼关于真正的宗教是一种信仰的理性主义体系的思 

想,在《论一神教》这部著作中评述了伊斯兰教理性主义的兴衰历史。他认 

为,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神学,无不求助于超自然的方式来论证和传播;伊 

斯兰教则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它把自己的戒律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并坚 

持理性是真理的最后仲裁。这样,它就成功地克服了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使 

二者携手共进。但到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和神学上的争论,使得伊斯兰 

教内部四分五裂,出现了许多彼此含有敌意的派别。这种纷争和敌意经过政 

治家的强化而愈演愈烈,结果是愚昧、无知盛行,宗教与科学分道扬镳。因 

此,阿卜杜竭力主张改革伊斯兰教,使之回到纷争冲突产生之前的正确道路 

上去,恢复其真正精神。 

    但在讨论人类知识的范围时,阿卜杜又认为理性只能认识事物的偶性方 

面以及相关的潜在原因、所属种类和支配它们的规则,至于事物的本质、构 

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等,则超出了理性的能力,是理性无法把握的。因此他告 


… Page 151…

诫人们应该只关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去过问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 

东西。例如,人只要知道自己有灵魂就足够了,而无需费心去探究灵魂是什 

么或它是否与肉体相分离等问题。类似地,人只要懂得真主不同于其它任何 

存在,他是永恒的、活生生的、有意志有智慧的、通晓一切的等等就足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