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晋长城已无遗迹可考。大体上是在今河北省承德至辽宁朝阳一线的汉长城旧址上增修而成。西晋时的北平、昌黎,均在燕赵地域的东北地段。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均很少,对《晋书·唐彬传》的记载,学术界尚有不同解释。
二、北魏长城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89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即帝位,是为魏道武帝。
北魏王朝统治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商贸、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国力大强,统一了北方。为防止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北部蒙古草原柔然族、东北部的契丹族南下侵扰,解除北边的威胁,北魏开始修筑长城。以此,缓和了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直接冲突,成为拓跋氏开始汉化的标志。
据《魏书·太宗纪》记载:“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按:今河北属县)、西至五原(按:今内蒙古属县),延袤二千余里,备设戍卫。”这道长城东起河北赤城县,向西行经张北、尚义县,入内蒙古集宁市、武川、固阳县,至河套地区的五原县以北,趋没阴山。
魏太武帝神?二年(429年),北魏大破柔然,降30万余落,把降众迁徙至北魏长城沿线,从事农耕畜牧生产。同时,又相继设置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今武川县西)、抚冥(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北)六镇。并于通川险隘处设立关塞,建长城门。北魏先后沿长城共建九镇,以此组成北边防线,拱卫京师。明代复承其制。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发司、幽、定、冀四州四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按:今北京居庸关),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纪》),历时一年八个月,始告完工。这道环绕京都平城的畿上塞围,从东至西,由南至北,纵横各上千里之长。主要在今山西境内,东西长400多公里,南北亦长400多公里。北环线由居庸关向北,经河北、山西、内蒙古达黄河东岸;南环线从居庸关向南至山西灵丘,向西经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行至偏关丫角山接外塞。明代修筑内、外三关长城时,沿用了北魏长城的部分基址。
今河北赤城县境起自后城乡滴水崖,西经雕鹗、龙门关至大尖山,有一段北魏长城遗址。雕鹗以东长55公里,石头砌筑,现存高1米左右的埂状遗迹。雕鹗以西长25公里,夯土筑,城垣残高3米,底宽约3。5米。
今内蒙古化德至固阳尚存断断续续的北魏长城遗迹,为现存于地表最窄和最低的长城。一般宽3—5米,高30—60余厘米,系夯土筑。在北魏长城沿线,察右后旗赵家房子村三道湾还发现了鲜卑古墓群,出土了金马驹、金轿车等金银陪葬品。各地大量出土的文物表明,长期生活在北魏长城内外的鲜卑人民,为促进北方文化的发展,推动长城内外的各民族融合,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三、东魏长城
公元534年,北魏丞相鲜卑化了的汉族人高欢用兵洛阳,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修筑了东魏长城,以防西魏和柔然的联合进犯。
据《魏书·孝静帝纪》记载:武定元年(543年),丞相高欢“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这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代县崞阳镇,全长75公里。据考,是在北魏“畿上塞围”南长城跨越吕梁山一带的旧基上,加以修缮补筑的。
四、北齐长城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欢子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称帝,改国号齐,都邺,史称北齐。立国仅27年的北齐,却大规模修筑了防突厥、柔然、契丹的北部长城,防西魏、北周的西部长城。
(一)北齐北部长城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北齐书·文宣帝纪》)。这是北齐第一次征发人力修筑的长城。南起今山西汾阳西北的黄栌岭,向北至五寨县境,长200余公里。
天保六年(555年),“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按: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恒州(按:今山西大同市)九百余里,命定州刺史赵郡王叡将兵监之”(《资治通鉴》卷一六六)。这条长城是利用北魏“畿上塞围”长城的北环,短期内加以修缮补筑而成的,共动用劳力180万人。这在长城建筑史上是很少有的。
天保七年(556年),“齐自西河(按:今山西汾阳)总秦戍(按: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按:今山西朔县境)而东至于坞纥戍(按:今山西繁峙县平型关),凡四百余里”(《北齐书·文宣帝纪》)。河清三年(564年),又修葺库堆戍至山海关间1000余公里长城,“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北史·斛律羡传》)。
(二)北齐西部长城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武成帝“诏司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资治通鉴》卷一六九)。这道长城沿太行山修筑,南起今河南济源市北的轵关,即太行八陉的第一陉,向北经尤关、广昌至今河北阜平县止,全长100公里,以御北周东进。
据今人考察,北齐长城的位置大体与明长城相仿,被明长城覆盖,可见遗迹很少。从总体上看,北齐长城经过多次修建,最终形成两条主线,其一道为北外边,起于今山西西北芦芽山、管涔山向东北延伸,经大同、阳高、天镇北境进入河北张家口、赤城,沿燕山山脉东南行经至居庸关东,入天津黄崖关东行,复入河北达抚宁县榆关镇渤海岸边。另一道为重城即内长城,从山西西北的偏关一带东南行,至宁武县北向东北行,沿恒山山脉经雁门关、平型关,从下关入河北沿太行山北上,在北京西北的居庸关与外边长城相连,长约千里。今天津、河北、山西的一些地方尚有北齐长城遗址可寻。
今天津蓟县黄崖关一带,北齐长城遗址与明长城时断时续相连。北齐长城系纯石筑,为白色,墙身低窄,呈内低外高,最窄处顶宽仅2米,女墙高1。14米,垛口宽0。5米。山西偏关老营镇南尚存一段长约25公里的遗迹,最高3米,宽4米,顶宽约0。5米。其中一段2。5公里长的石筑长城,是用比较规格的自然石块垒砌而成,并勾石缝,划一整齐,强于秦代石筑的城垣。后世的隋长城、明内、外边长城,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北齐长城的基址。
五、北周长城
公元557年,北周灭掉西魏,公元577年,周兵入邺,灭北齐,统一北方。为防御北边突厥、契丹南侵,北周承袭前朝之制,继续修筑长城,但工程规模不大。
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征发山东诸州人民修长城。据《周书于翼传》记载:“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北周长城主要是对北齐长城的修接,间有新筑。据今人勘察,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渤海乡杨东庄至长城乡馒头山,有一段保存较完好的呈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北周长城,墙垣系发红色的土夯筑,当地称为“红墙子”。
六、隋长城
公元589年,隋攻克建康,至此,隋文帝实现了中国南北方的统一,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400年间的封建割据分裂局面。为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侵犯边境,隋王朝在前代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多次修缮补筑长城。尽管征发劳力数量很大,但工期短促,鲜有增筑,因此远远不及秦汉长城修建的规模宏大。
隋代在燕赵地域修筑的长城据历史文献记载有: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高祖纪》)。所谓稽胡,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指住在汾州的胡人。隋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县。这段长城的修建只20天,可能只是对北齐黄栌岭长城的修缮。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又修竣了北齐北边至海的一段长城。开皇三年(583年)又在临渝镇改筑关城,称为临渝关或渝关,故址即今河北山海关。开皇六年(586年),发丁15万,于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以东,缘边险地筑数十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发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东至紫河(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二旬而毕。同时,西起榆林东至今天津蓟县,还修起一条宽百米、长约1000公里的御道。
隋长城西段起宁夏,经陕西北部至内蒙古的榆林,到黄河西岸止。东段在山西偏关分内、外长城。内长城是沿用北齐长城,起偏关向东南沿恒山山脉的雁门关、平型关,至太行山入河北,经倒马关、紫荆关,至燕山山脉的居庸关,与外长城衔接。外长城是沿用北魏长城,起山西偏关向东北至紫河,入河北张家口、独石口,经古北口、马兰峪直至临渝关(今山海关)。
今山西境内,存有隋代所筑石州长城、岚州长城,长达500余公里,其遗址有的墙垣高为4米,顶宽3米,不少地段是沿用北齐长城旧基。明代筑次边长城和重立关城时亦沿用了隋长城旧迹。
七、唐、宋、辽时期
唐、宋、辽时期长城基本处在修筑工程停息阶段。
盛唐时,疆域北达贝尔加湖和叶塞尼河上游,长城带基本上已是内地与边疆各民族相互和平融合区域,失去前代戍守防边作用。
北宋,北部疆域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门山一带与辽接壤,宋朝只有在秦汉长城以南,营建城堡,防范辽、夏的入侵。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在今山西代县一带的雁门、句注修筑城堡,以防御辽的南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代州刺史杨业,率数千兵,在雁门关北口出击,击败来攻的10万辽军。时称杨业为“杨无敌”。后人据此演绎为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小说和戏曲。
公元988年,北宋又开凿了一条举世无二的“水长城”。这条水长城,是沟通河北平原的易水、白洋淀、文安洼,至今天津静海县贾口洼通往渤海口入海的水道。全长400余公里,水面最宽处为30公里,备战船百艘,间筑碉堡26座。水长城当年即开凿完工,公元989年,就成功地阻挡了辽军骑兵在河北平原的南侵。此后,又在历次宋辽战争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水长城边屯田,大量种植水稻,促进了燕赵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辽代,燕赵地域的长城已在其辖境内。因此,修筑长城的工程很少,规模也小。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年(908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经调查,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南关岭,存有辽城墙残迹,并采集有辽代铁镞等遗物。据此考证,辽代镇东海口长城即建于此地。
八、金代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