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结死难的地方,位于伯利恒城的北部尽头。现在那里是一块墓地,累累坟冢,赫然入目。除了拉结的墓,还有不少其他犹太教徒死后也葬在这里。紧靠路边,筑有挺象样的水泥门洞,那是大约18或19世纪才建造的。伯利恒附近的犹太教徒,竞相来此拜谒拉结的墓茔。
我们到那里时,居然有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在附近巡逻。原来,墓地还有一所不很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堂,始建于1841年,平时即有穆斯林来此念经礼拜,每逢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各处的穆斯林更是蜂拥而至。两个宗教的教徒挤拥一处,共奉圣事,磕磕碰碰是很难避免的。历史上,确也曾发生过不少此类事件。为防不测,难怪以色列军队要在这里设岗执勤了。
由伯利恒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还有一家以拉结名字命名的基布兹,那显然也是出于为了纪念拉结的考虑吧。
伯利恒作为宗教文化圣地中的圣地,古迹处处,比比皆是。除上面介绍的,还有大卫井,所罗门池,凯瑟琳教堂,艾利亚斯教堂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教堂等等,而且每一处圣迹,都可以讲出无数动人的故事来,惹人遐思。
就离开小城了,我们蓦地发现,伯利恒已远不是我们刚来时匆匆得出的“乍看并不怎么起眼”的印象了。我们一边驾车徐徐行驶,一边回首望去:但见夕阳西下里,伯利恒上空似有万道金光闪耀,云蒸霞蔚,极为壮观。微风过处,圣诞教堂晚祷的钟声缭绕飘荡,撼人心魄,醒人耳目。这壮美的景致,这氤氲的钟声,仿佛都在召引着我们再来一游。依依留恋中,我们结束了第一次伯利恒之行。
上篇:圣地文化行小城的历史和传说
耶稣生在伯利恒;却长在拿撒勒。在《新约圣经》中,耶稣被称作“拿撒勒人耶稣”。拿撒勒是耶稣的故乡,同耶路撒冷、伯利恒一起,被视为圣地最重要的三个城市。在这里,圣母玛利亚“圣灵感孕”怀上了耶稣,耶稣降临人间后,在拿撒勒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小城的历史和传说
拿撒勒位于以色列加利利山麓南部,是一座不大的山城,人口大约只有6万。驱车进入城里,要经过相当陡急的七拐八弯。大概很少有人会把拿撒勒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因为这里的确没有值得炫耀的宽敞街道和秀美如画的风景,而交通堵塞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街道两边,多是仓促建成的平房,一幢挨着一幢,显得拥挤不堪。高大的建筑很少见到,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广场。然而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小城的赫赫名声。
根据1955年开始进行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拿撒勒就有人类居住。不过在当时,这里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拿撒勒的出名;得益于耶稣的圣家族曾在此居住。
《新约圣经》最早提及拿撒勒,称之为“山上的小城”。据《新约圣经·福音书》中记载:“天使加百列奉上帝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玛利亚……”“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怕,你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 玛利亚听到自己将怀孕的消息,十分不安,对天使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天使回答:“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约瑟原是拿撒勒的一个木匠,是犹太王大卫的后裔,生性敦厚,为人朴实。他得知玛利亚未婚先孕,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觉得自己蒙受了莫大的羞辱。恼怒之下,约瑟打算同玛利亚解除婚约。正在这时,上帝派天使向他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并要他娶玛利亚为妻。约瑟听从了上帝使者的吩咐,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力排众议,娶了玛利亚,承担起保护她的责任。后来,为接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人口造册登记(即人口普查),约瑟偕同身怀六甲的玛利亚,回到祖先大卫的城市伯利恒。
玛利亚在伯利恒一家私人旅店的马厩里生下耶稣后,为逃避希律王的迫害,由约瑟陪同护送,逃往埃及暂躲灾难。他们在埃及一直滞留到希律王死后,才领着年幼的耶稣返回老家拿撒勒。
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开始逃往加利利和拿撒勒定居。整个公元1世纪,拿撒勒几乎只有犹太人居住,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迁到该城的基督教徒逐渐增多起来。
公元4世纪以后,人们在耶稣和圣母玛利亚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建起了教堂。公元614年,拿撒勒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早期定居点,被波斯人占领。之后,同这块土地上的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拿撒勒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被异族占领、毁灭和重建的过程。公元12世纪,拿撒勒在十字军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日渐衰微。
上篇:圣地文化行报喜堂掠影
旅游书上介绍,到拿撒勒观光,最理想的起点是卡萨·诺瓦街。我们便照着书上的指点“按图索骥”了。
果然,站在卡萨·诺瓦街的最高处,拿撒勒几乎所有的教堂和清真寺,都可以一览无余地尽收眼底。无论睛晨雨暮,酷暑寒冬,拿撒勒基督教堂神圣的十字架,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都庄严肃穆地高高耸立着,向人们昭示着这座城市浓郁的宗教氛围。在所有的基督教堂中,最为著名的,无疑当首推报喜堂了。
报喜堂又译为“圣母领报大教堂”,就位于狭窄的卡萨·诺瓦街上。这座庞大的建筑正面与其他几个侧面造型各异,白色的方形底座与黑色的锥形圆顶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出明显的动感和现代意识。报喜堂曾经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而煊赫一时,即便现在,它依然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近年来建成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它那121英尺高耸入云的圆顶,已成为拿撒勒城最有代表性的景观。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公元3世纪,基督教徒便参照当时犹太会堂的样子,在“报喜岩洞”(即天使加百列向玛利亚报知她圣灵感孕喜讯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中等规模的教堂。基督教早期,“报喜岩洞”成为一处基督徒的朝觐地。此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在“报喜岩洞”上先后建起了5座教堂。现今的报喜堂,是在“报喜岩洞”上建起的第五座教堂,由意大利建筑师基奥瓦尼·穆齐奥设计,1969年竣工。
据说,穆齐奥当初设计报喜堂主要基于两个原则。首先,他试图通过视觉的形式展现拿撒勒古往今来的历史,其次,他希望这座教堂能充分体现出罗马教堂的天主教特性。可喜的是,通过诸多现代手段的合理利用,穆齐奥成功而令人信服地实现了他的构想初衷。
报喜堂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显得较为古朴,报喜洞及早期教堂的遗址均汇集于此。教堂四周的墙也建在原有的旧墙上,新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此处历史的连续性。教堂的上面一层,则华美壮观,富丽堂皇。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四周墙壁上,镶嵌着由世界各国教会捐赠的许多幅圣母像,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喀麦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和墨西哥的马赛克画;有来自加拿大、波兰、葡萄牙的陶瓷作品;有来自阿根廷的壁画,有来自北美的钢银工艺;还有来自委内瑞拉的木雕等等。
众多的画像有的风格写实,有的寓意抽象,一幅幅都显得色彩斑斓,美仑美奂,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细细玩味。每幅艺术作品虽是表现同一主题,但各自富有不同国家的浓郁乡土气息,代表了对神学思想的不同诠释。设计师期望通过众多艺术家的精心合作,表示基督教精神的广泛和普遍性。教堂的祭坛下面,还写有“道在此处成为肉身”的拉丁文金字,笔锋朴雅,苍劲有力,其深含的哲意更令人费尽琢磨。
在教堂中央抬头仰望,报喜堂的顶部极为高大、华美和明亮,其外形酷似一朵头朝下盛开着的百合花,而百合又始终被视为圣母玛利亚的标志。眼前的“百合花”共有16片花瓣,每片花瓣又分成两个表面。在这32个表面上镌刻着醒目的英文字母M,象征着圣母玛利亚。根据犹太数法,数字32代表22个希伯莱字母以及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发布的10条禁戒。
从教堂上层的北门出来,迎面是一个颇为雅致的庭院,穿过小院,便来到了圣约瑟教堂。
圣约瑟教堂始建于1914年左右。从外观看,似乎没有独特之处,值得一看的是它的内部。进入教堂,就见有台阶向下通往狭窄的过道,沿着过道在幽幽暗暗中前行,拐过一个180度的大弯,便来到一处7英尺高的地下洞穴。
洞里,有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蓄水池和一些储藏坑,据称,这就是圣母玛利亚和约瑟的居所,以及他们的作坊所在地。这洞穴还是耶稣度过童年的地方,在这里,耶稣曾帮助他的父亲约瑟干木工活。洞中还有一块扁平的石头,样子很是一般,没有一点新奇之处,但传说这是圣家族就餐时用过的桌子。
出圣约瑟教堂向西步行,一座犹太教堂扑入眼帘。据说耶稣曾来过此处,但事实上,考古学家考证,这里的遗迹历史可能仅能追溯到公元6世纪。
从古代犹太教堂再往西行,即是蒙莎·克里斯蒂教堂。该教堂建于1861年,内有一块石板,长12英尺、宽10英尺。蒙莎·克里斯蒂意为“基督之桌”,顾名思义,这是基督教徒们吃饭的场所,据闻,升天的耶稣就是在这张桌边坐下,同他的门徒们食用了最后一顿晚餐。
此外,相传玛利亚常去汲水的“童贞女井”以及离井不远处建起的加百利教堂亦久享盛名。
上篇:圣地文化行史海钩沉加利利
以色列东北部地区,多是绵延起伏的山峦,那山峦为蓊郁的绿树所掩映,远远望去,仿佛升腾着团团的烟雾,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在这些苍翠的群山环绕之中,一大片银波闪闪的宝蓝色湖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著名的加利利湖。加利利湖及其周围的整个加利利地区,留下了耶稣许多流连的足迹。就是在这里,耶稣招收了12个门徒,并在布道中行了这样那样不可思议的神迹。让我们沿着加利利走上一遭,在那迷人的湖光山色中,去踏寻耶稣的一串串脚印吧。
史海钩沉加利利
加利利是以色列北部最大的一个地区,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东南与约旦交壤。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上加利利,地势较高,最高峰为海拔1208米的赫尔蒙山,南部为下加利利,地势较为低矮。
加利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以色列领袖约书亚带领古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打回阔别已久的迦南这块“应许之地”后,他按照摩西的生前遗愿,将迦南地划分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