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74-笔底波澜-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灾凑岳矗钍怪督准斗肿痈芯趸炭植话舱撸词瞧涠运枷胙月鄣淖杂芍〉薷缮妫移渖杓浦ね菩兄闶侄沃希栽豆诒毖缶持问贝!闭庋把月鄯炊钡目镒匀幻獠涣吮徊榻拿恕!   
    1938年5月14日、22日,《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两篇社论:《查禁书报问题》和《抗战期中言论与出版的完全自由》。7月29日,又发表专论《反对查禁救亡书报》。共产党人正是充分利用《新华日报》这个公开的载体,高举民主大旗,大力呼唤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以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面目,倾倒了无数知识分子,赢得了万千人心。    
    1939年3月,甚至生活书店出版的《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也被中宣部以“不合版本要求”的理由查禁,原因是只收入了蒋介石主张抗日救国的言论,不利抗战的一篇未收。    
    1939年9月17日,参政会通过了邹韬奋等22位参政员联名提出的《改善审查书报办法及实行撤消增加书报寄费以解救出版界困难而加强抗战文化事业案》,谴责了审查书报的随意性、不透明性,即使审查通过也得不到统一的保障。没有一个统一的检查机关,也无一定的标准,宪兵团、警察局、党部、县政府,乃至便衣密探都有搜查书报权,更有甚者是随意拘捕人,长期羁押,也不送法院审讯。在蒋介石忙于查禁书刊的同时,日本侵略者也决不落伍,1939年7月和9月先后出台了两个《禁止图书目录》,分别查禁书籍1139种和702种,这真是莫大的历史讽刺。    
    据国民党中宣部统计,1937年全国报刊有1031家,到1941年10月,获核准的只有273家,大部分还是亲国民党的或消遣、娱乐性的刊物。仅这一年被查禁的抗战以后出版的书刊就有961种。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印发的《取缔书刊一览》,收入了1938年以来查禁的书刊目录,共计961种。    
    1947年5月24日,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以“连续登载妨害军事之消息,及意图颠覆政府破坏公共秩序之言论与新闻”的罪名,一天之内查封了《文汇报》、《新民报》晚刊、《联合日报》晚刊三家报纸。《文汇报》记者麦小楣、主笔张若达、编辑李碧依,《联合晚报》记者黄冰等三人,《新民报》晚刊记者张沈等被捕,多人列入黑名单。当天南京《新民报》晚刊刊出《无言的自由》短评,沉痛表示“我们只能提出无言的抗议”。上海《铁报》因透露蒋介石曾批准此事,被勒令停刊四天。


《笔底波澜》 总 序目 录

    目录    
    前言/    
    小引/    
    1872年:《申报》的创世纪/    
    1874年:王韬开创“文人论政”的先河/    
    1883年:中国第一部报刊评论集——《彛拔穆纪獗唷/    
    1889年:《万国公报》开风气/    
    1893年:“经济独立,无党无偏”的《新闻报》/    
    1895年:一个时代的呼声——“公车上书”/    
    1896年:《时务报》一纸风行/    
    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    
    1898年:戊戌变法被绞杀之后/    
    1899年:《清议报》一枝独秀/    
    1900年:章太炎的“长枪大戟”/    
    1901年:《大清律例》的紧箍咒下/    
    1902年:呼唤“新民”/    
    1903年:风雨“苏报案”/    
    1904年:“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时报》/    
    1905年:《民报》的号角/    
    1906年:“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    
    1907年:秋瑾遇害之后/    
    1908年:千夫所指批“报律”/    
    1909年:于右任独领风骚/    
    1910年:《民立报》“凌寒自开”/    
    1911年:宋教仁的“光焰逼人之文”/    
    1912年:“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    
    1913年:报人胡石庵拒绝袁世凯授勋/    
    1914年:反对《报纸条例》、《出版法》/    
    1915年:梁启超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6年:“呜呼袁世凯”/    
    1917年:“《新青年》时代”/    
    1918年:“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1919年:陈独秀被捕之后/    
    1920年:《争自由的宣言》/    
    1921年:《不自由毋宁死》/    
    1922年:《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3年:“我是不跑的”/    
    1924年:《语丝》和《现代评论》问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之后/    
    1926年:“四不”开创“《大公报》时代”/    
    1927年:日历被鲜血染红/    
    1928年:“没有气骨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    
    1929年:《新月》的光华/    
    1930年:《大公报》重申“四不”/    
    1931年:“确实的消息”和“负责任的评论”/    
    1932年:从鲁迅答《中学生》开始/    
    1933年:刘煜生以鲜血换来记者节/    
    1934年:史量才以身殉报/    
    1935年:张季鸾——“射雕老手,箭无虚发”/    
    1936年:《为争取言论自由宣言》发表/    
    1937年:《大公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1938年:邹韬奋提案“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1939年:朱惺公正气凛然的公开信/    
    1940年:邹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941年:王芸生揭穿“飞机洋狗”的丑闻/    
    1942年:陆蠡用生命书写正气歌/    
    1943年:《看重庆,念中原》令蒋介石震怒/    
    1944年:国人争阅《延安一月》/    
    1945年:“拒检运动”全国响应/    
    1946年:《观察》绝响/    
    1947年:《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1948年: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之后/    
    1949年:一个时代的终结/    
    后记/


《笔底波澜》 总 序前 言(1)

    前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近代中国一直徘徊在幽暗的长夜里。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民间报刊生存的空间一直都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等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百年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们用笔呼吸,用笔抗争,他们的笔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断地寻求“笔的解放”,一次次掀起笔底的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    
    王韬生当易代之际,他中秀才那年虽已是鸦片战争之后,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完全有可能按千年不变的老路走下去,做个传统的读书人。因为化名向太平天国上书,他成了清廷的通缉犯,被迫出走香港,从此愈行愈远。1874年,他创办《循环日报》,每天在报上撰文论政,评点国内外大事,呼吁变革求新,不仅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未来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引起了李鸿章等权贵的重视。到1884年,他将办报十年的评论选编结集为《彛拔穆纪獗唷烦霭媸保缫延酶鞣阶鹁矗碛幸欢ㄉ缁岬匚唬袅嗽诳凭俟γ獾牧硪惶跣碌缆罚髁⑵鹆艘恢中滦偷娜松J剑浦泄钤绲闹斗肿佑Ω檬乔〉钡摹K灰腊ⅲ懒⒋丛熳约旱氖乱担ǹ飧霾袄雌罚窃谒掷锿瓿闪俗畛醯闹泄蹋压爬系呐┮滴拿鞔澈臀鞣焦ど桃滴拿鞯睦硐虢岷显谝黄穑柚ㄖ秸庖恍滦偷脑靥澹⒊隽硕懒⒌拿窦涞纳簦晌倌暄月凼返脑赐罚跋焐钤叮嘁舨痪!   
    在他之后,梁启超、于右任、邵飘萍、陈独秀、胡适、张季鸾、王芸生、储安平等相继登上这个言论的舞台,擎起一支支秃笔,屹立在大时代的风霜雨雪中。在我看来,他们至少创造了四个不可磨灭的时代。    
    1923年10月9日,胡适写信给高一涵、陶孟和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其中《时务报》和《新民丛报》都和梁启超密不可分,实际上可以算做百年言论史上的“梁启超时代”。从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问世,到1907年《新民丛报》在日本停刊,这十来年,中国发生的变化都曾在梁启超的笔下得到最好的呈现。少年郭沫若更是忘不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的影响,“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梁启超独创的“新民文体”和《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汪洋恣肆的文字,不知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沉沉暗夜里,正是他以富有才情的清新笔调和振聋发聩的思想,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强有力地冲击着我们这个昏睡中的老大民族。包括胡适、鲁迅、邵飘萍、毛泽东、王芸生、邹韬奋等在内的青少年,“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自己上小学时把《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    
    在袁世凯粉墨登台、黄袍加身的年头,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上海悄悄问世的《青年》杂志会开辟一个新天地,创造一个新时代。“《新青年》时代”将和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些巨人的名字一同闪耀在民族思想史、言论史的星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文中首先标揭“科学与人权”,他认为如要摆脱蒙昧时代,国人就该急起直追,“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接着,他打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表一系列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言论。他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新青年》移师北上,“以披荆斩棘之姿,雷霆万钧之势”连续发表胡适、鲁迅、吴虞、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易白沙等人的创作和评论。他们第一次向主宰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传统的伦理道德,向文言文、旧艺术、旧宗教、旧政治、国粹(从礼法、贞节到小脚以及包办婚姻等)发起了全方位的、无情的猛烈冲击,第一次大力提倡“自由、平等、独立之说”,张扬自尊、自主的独立人格,这一切不再是局限在政治层面,而是要全面引进新的文化和价值,不少言论之激烈至今可能还让人心惊肉跳,如钱玄同的废汉字、鲁迅的不读中国书、胡适的百事都不如人等。胡适曾言“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正是陈独秀以锐不可当的勇气,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直接呼唤了重塑历史的五四运动。    
    “《大公报》时代”是张季鸾、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