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上邽后,赫连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放弃故土,向西进行民族大迁徙,到西域称霸去。
从上邽到西域必经南安,前段时间被胡夏军包围在这里的西秦百姓还没跑出来一个呢。赫连定有心除掉这批人,抢夺些财宝辎重当盘缠,就发兵一万猛攻南安。乞伏暮末本来就不会打仗,只好坚守不出,没几天南安城就没粮食吃了,只好吃人。再加上乞伏暮末性格懦弱,统帅力不够,身边的大臣们能动的都抓紧时间出门逃跑,饿得不能动的只好当忠臣陪乞伏暮末一块挨饿。不久连乞伏暮末也没东西吃了,只好向赫连定投降。赫连定并不因为乞伏暮末放下武器就优待俘虏,下令将他和他的宗族五百人全部斩首示众。西秦经过四十六年的挣扎,终于灭亡了(四十六年在五胡十六国中算是混得比较长的了,排名在代国和前凉之后。看来还是弱小点的国家有点熬头。不过弱到这个份儿上,活得也没多大劲儿)。
赫连定灭掉西秦,带领着十多万部众继续往西北方向撤退,他准备故技重施,进攻北凉夺取沮渠蒙逊的地盘。沮渠蒙逊可不像乞伏暮末那么衰,此人本来就很能打,再加上数十年的磨练,无论从脸皮的厚度还是经验的丰富程度来说他都可以称为老油条。他看到赫连定不怀好意,就在四处散布流言,说赫连定准备西去进攻吐谷浑。盘踞在青海湖一带的少数民族吐谷浑部落对赫连定很不满,他们事先派三万骑兵埋伏在黄河边上,等赫连定的大部队渡黄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动袭击,还蒙在鼓里的赫连定遭到如此冤枉,对此飞来横祸一点都没有防备,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他的十多万部众全部被吐谷浑得去。
吐谷浑将赫连定献给了北魏,拓跋焘一看赫连兄弟都来齐了,就将兄弟俩在平城一起斩首。胡夏这个要与天神相连的国家,只存在了二十四年就灭亡了(赫连一族在此次作战中全部战死,当年由于赫连勃勃认为这个姓血统高贵,不许亲戚一块儿姓赫连,把他们都改姓铁伐。这回铁伐倒没死绝,赫连一家可是绝了后,这样看来,《天龙八部》里的西夏一品堂总管赫连铁树的姓似乎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了?当然不排除铁伐们又改姓了。)。
在拓跋焘进攻赫连定的同时,北魏在河南战区也发起了狂风扫落叶般的反击。拓跋焘从统万城带去的主力军队由于赫连定的千里大逃亡,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这回全部都投入到河南战线,顿时形成对宋军泰山压顶般的巨大优势。北魏大将安颉、叔孙建、长孙道生分路大举渡河,多路进攻黄河南岸的金墉城、虎牢诸要塞,宋军可谓一败涂地。金墉城、滑台、虎牢这三个要塞建成以来就从没失陷得这么快过。接着北魏军兵分三路,安颉向东进攻荥阳、洛阳,长孙道生向南,叔孙建向东,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军都是步兵,逃也逃不多远,大都被北魏的铁骑分割成数块逐渐消灭。
由于滑台背靠黄河,又有水军的支持,北魏反扑时就没有刻意进攻。宋国统帅到彦之还在滑台察看战况的时候,就打算放弃滑台带着军队乘船撤往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手下的殿中将军垣护之认为滑台扼守黄河天险,正好可以切断北魏军的补给线。因此他建议到彦之凭着粮草和水军的优势,分兵反抄敌人的后路。计策是个好计策,但得看谁来做。到彦之这种人再借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要是桓温在的话早就豁出去赌一把了)。到彦之借口最近眼睛不好,打仗对身体有害,自己就先乘船留下守卫军往历城跑了。
到彦之逃到历城后,就烧掉战船,扔掉武器,步行回到彭城(当了一回“驴友”)。彭城守将是刘义隆的弟弟刘义欣,一看前敌总司令竟然自己走回来了,带来的又是如此沮丧的消息,周围的文官武将都吓得一脸煞白,建议刘义欣放弃彭城回建康算了。
北魏军战况之顺利让人惊讶。拓跋焘对此大感欣慰,他加封古德里安式的骑兵英雄叔孙建为冀青豫兖四州大都督,统一指挥对南作战,手下又是安颉、长孙道生一干狠人,这样一来,宋军的日子更不好过。不久,一路横扫荥阳、洛阳的安颉掉转头来,向空悬在后方的滑台发动进攻,紧接着叔孙建在回军休整路过滑台时碰上滑台主力在城外活动,马上施以突击,杀死滑台守军五千多人。
《五胡录》 第三部分第十章 佛狸祠下(8)
滑台宋军的形势怎么看怎么都像要完蛋的样子。建康城里的刘义隆也不再遥控了,转而认为是北伐将领们这次没有认真执行他的计划,否则为什么一开始这么顺利,后来败的又如此干脆利索呢?刘义隆视察了一下库房,发现到彦之北伐前,建康的库房辎重充实,可是当他败回来以后库房却已经是空空如也了。一气之下刘义隆就下令将到彦之、王仲德等全部下狱治罪。
刘义隆又看见大军狂退时只有镇守徐州的刘义欣没有撤退,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关键时候还是亲兄弟靠得住,于是一纸调令任命刘义欣为豫州刺史,镇守下一步的前线寿阳。在刘义欣的治理下,寿阳城很快就建设的比江南还要富庶,水利设施完善,成为淮河重镇。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前线作战的重大转机。
七
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拓跋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灭掉宋国,而是想收复山东、河南失地后见好就收。因为北魏并不像宋国那样吃饱了饭就去打仗,没别的心思,北魏还要面对来自四方的挑战,不能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对南方作战上,毕竟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啊。宋国虽然在河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却仍然有胆量发动新的攻击。因为宋国手中还握有能够反击北魏的王牌,那就是北府兵出身的大将檀道济。
檀道济身为武将,对宋国乱七八糟的宫廷权力斗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东晋时期沿袭下来的的重臣专权制度就在他手里得以寿终正寝(虽然这样做的争议还很大,南朝的国君,大都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尤其是宋国,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龌龊的朝代。)。即便他这样做了,可还是经常遭到领导们的怀疑。因此檀道济经常跑到兖州去担任外镇主官,省得待在建康心烦。建康的那帮官僚们平常都觉得檀道济留着碍眼,但关键时刻却还得由他这个老将出马。不久,檀道济就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氛围中接到救援滑台的指令。
檀道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深知北方骑兵的厉害,因此出征前他就搞了两个方案:一、不听刘义隆的遥控指挥,那样害死人;二、不走中原这条路,那样很容易陷入北魏骑兵的包围圈。刘义隆听了檀道济的观点后心里十分不快,但还得以大局为重,将来再收拾他泄愤不迟。檀道济就在败军中挑选了一部分还算过得去的人,包括到彦之的副将王仲德和曾指挥宋国惟一的骑兵部队的段宏,跟着他从山东进攻。
这次檀道济的战略目的是步兵杀到历城后乘船救援滑台,宋军的意图很快就被魏军掌握了。不久叔孙建就留下安颉继续围攻滑台,自己和长孙道生分兵两路对付檀道济。
檀道济用兵稳重,不像东晋其他将领那样浮躁。他的部队二十多天里和叔孙建打了三十多场仗,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单打都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被檀道济屡次痛打,一路辗转到了历城。但就在宋军等候战船准备渡河的时候,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各分一路轻骑兵袭击了宋军的粮仓,一把火将粮草烧去了大半。
由此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发现了配合的妙处,战场上的形势顿时反转了过来。叔孙建和长孙道生虽然单打制不了檀道济,但他们二位互相掩护着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来,檀道济可就吃不消了。再加上粮食不足,补给线又遭到魏军的袭扰,檀道济的军队被牢牢地拴在了历城。
包围滑台的安颉很担心滑台的水军把檀道济的军队增援过来,那样魏军反而有被吃掉的危险。这回得到叔孙建已经控制住局面的好消息,当然是心花怒放,命令手下抓紧攻城。拓跋焘又大力增援,滑台的宋军坚守了几个月后,粮食吃得精光,只好靠熏老鼠为食。不久,安颉攻破滑台,俘虏了一万多守军。
檀道济也知道滑台失守了,粮食又不多,就掉头准备撤回兖州。宋军有些逃兵就跑到叔孙建的军营里告诉他檀道济已经没粮食了,叔孙建就下令大举追击。宋军都十分害怕,有的士兵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檀道济却不慌不忙,下令军队就地休息。
到了晚上,檀道济的大营里灯火通明,一群士兵在他的指挥下给堆成小山包的大米一一过磅,打开口袋的都是满满的白米。无论是魏军间谍还是那些要逃跑的宋军都大吃一惊。那些魏军间谍急忙去报告叔孙建。叔孙建一听,原来檀道济的军粮比我们的还多,认为报信的士兵是来诈降的,就把那个士兵杀掉了,那些本来要逃跑的宋兵也不跑了。
其实大家都上了檀道济的当。那些袋子里装的都是沙子,只有那些打开的口袋才在表面上铺了一层大米充数。檀道济的计谋彻底蒙蔽了不懂诡计的北魏军。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士兵都穿好重甲,自己披上白袍坐着战车,大模大样地从大路徐徐撤退,引来了很多魏军的围观。叔孙建认为檀道济一定设了埋伏,他不敢追击,就干脆蹲在山头上看热闹。宋军得以安然撤离。
尽管宋国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又以惨败告终,但宋军最精锐的檀道济军仍出色地发挥了他们的战斗水准,足可以同时对抗北魏两支王牌骑兵部队,也让拓跋焘知道江南尚有高人,从而打消了长驱直入攻取建康的念头。
不久,黄河流域发大水,当地百姓几乎全部饿死,不断上涨的水势对骑兵部队行军十分不利,反而很适合南方的水军作战。拓跋焘就下令班师回朝,并对本次作战有功的诸将统统加以重赏,全体参战将士增发十年薪水,又加封崔浩为司徒,长孙道生为司空。长孙道生平常生活节俭,床上铺的毛毯都是用了许多年的,拓跋焘很是感动,专门作诗表扬他和崔浩,并特别通令嘉奖。对于皇帝赐给自己的奖赏长孙道生全都推辞不受,还把皇帝发的奖金红包都发给手下将士。
趁南方发大水之机,北魏又开始抓紧时间发展经济,为下一轮的作战打好基础。在此期间,北魏搞出来两个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第一是重新制作了浑天仪,直径六寸八分,用水做动力,运转刻度已经相当精确。第二是所谓的击鼓鸣冤制度,在衙门的大堂上设一面大鼓,百姓有冤情或有意见敲敲鼓就可以向上级反映,成为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衙门标准配置。
再回头看看战后的宋国。檀道济由于屡立战功,被加封为司空兼江州刺史,成为辅佐两朝跨越五代的元老。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手下大将也很能打,因此很遭刘家的忌恨。王华、王昙首等老臣去世后,靠血统门第或拍马出身的一帮家伙:即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尚书殷景仁、中领军刘湛等逐渐把持了大权,北魏又专心搞建设,檀道济的军队成天赋闲,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军队的日子就逐渐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