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裕消灭后秦时,拓跋嗣也有心进行干预,但他派出的三万骑兵竟然被刘裕以区区两千人的却月阵击溃,这次战斗给跃跃欲试的拓跋嗣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也使他明白自己还远不是刘裕的对手。后来胡夏和东晋展开了激烈的关中争夺战,刘裕惨败在赫连勃勃的铁骑之下,又让拓跋嗣明白赫连勃勃比刘裕更难对付。大臣崔浩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北魏要想发展,只有等到刘裕和赫连勃勃两位瘟神都寿终正寝后才能谈起,反正他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可能、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腾出空儿来灭掉北魏。拓跋嗣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措施,放弃了黄河南岸的土地,向刘裕卑词厚礼求和,双方以黄河为国界。拓跋嗣一方面安心加强国内建设,防备北方柔然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则时刻准备着,等待二次扩张的时机。
时机说来就来了。刘裕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而他的儿子们都还太年轻。刘裕当皇帝没过两年就身患重病而死,死前刘裕指定由年仅十六岁的大儿子刘义符继位,刘裕还不放心,又指派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刘义符,刘裕的死昭示着北魏拓跋嗣苦苦期盼的机会终于来了。
强大如刘裕一样的枭雄在死神面前也是如此脆弱,这引起了拓跋嗣的恐慌,他就问崔浩:“朕最近身体欠佳,又有刘裕的前车之鉴,一旦朕有个三长两短,儿子们都还年轻,国家怎么办?”
崔浩回答:“陛下正当壮年,自然平安,万一不得已,希望听微臣的进言:陛下宜早立太子,选择良才高士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尽早尽多地让他接触国家大事,这样既能锻炼太子,又能为陛下分心。”拓跋嗣认为崔浩说得很有道理,就立只有十二岁的长子拓跋焘为太子,并打算从小就要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英雄,还指派了六位最能干的文臣武将当拓跋焘的老师,武将有长孙嵩、奚斤、安同,文官就是崔浩、穆观、丘堆,这帮人可都是北魏最好的人才。(六人当中除了崔浩以外,剩下的都是胡人。奚斤本姓达奚,安同本姓拔拔,穆观姓丘穆陵,丘堆姓丘敦,他们的姓都是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发动汉化改革后才改的。但史学家已经感觉到使用起来麻烦,便人为地提前使用了。这六人就是拓跋焘的辅相六大臣,确实是北魏最拔尖的人材,拓跋嗣确实很有眼光,挑的人都没错。)
处理好自己的后事,拓跋嗣就要放心大胆地和宋国搏一把了。他在平城北部修筑长城,调集守军加入征南的队伍,准备商量派兵攻打宋国的洛阳、虎牢、滑台三处要塞。崔浩就出来劝阻说:“从前陛下向刘裕进贡,现在刘裕一死陛下就要翻脸讨伐,就算得到了领土也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国家无法一下子就占领宋国,还要落下一个趁别人发丧的时候讨伐的骂名,微臣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从前刘裕趁姚兴死后进攻后秦,是因为后秦内战不停,让刘裕获得了可乘之机,现在江南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不如派使者去凭吊刘裕,让江南都知道我们的义举。而且刘裕刚死,手下都在,一旦加以重兵,恶战必不可免,不如先缓两年,等他们国家君主昏庸,重臣争权的时候再去,便可以兵不血刃地获得淮河之地。”
这个建议没得到拓跋嗣的认可。不久他就派遣司空奚斤为晋兵将军,指挥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发兵黄河(北魏果然还没开化,将军名字都起得这么怪),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奚斤带领两万军队渡过黄河在滑台东面扎营,准备强攻滑台。崔浩就说:“南方人擅长守城,从前苻坚进攻襄阳,花了一年时间都打不下来。如今大军团受阻于小城市,如果敌人增援四面保卫,我军就危险了。不如派遣铁骑四面分兵,到处出击,直到淮河以北,掠夺粮食钱财,把洛阳、滑台、虎牢三地分割在后方成为孤岛,和建康失去联系,那么他们必定会沿黄河撤退,三城就可以得手了(这个战术应该是闪电战的前身吧。从前看苏联叛逃的苏沃洛夫文集,提到苏联的坦克集团战术是和德国闪电战类似的战术,都起源于当年成吉思汗所运用的蒙古骑兵战术。就是部队分两波进攻,第一波主力是装甲部队,相当于冷兵器时期的骑兵,他们的目的就是拼命地向前冲击,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冲击敌人的阵地,但是冲不破坚固的楼房。尽量将对方的阵地分割开,对于敌人比较顽强的防御阵地就跳过去,隔断他们和后方的联系。这时候第二波部队就来了,他们的主力是步兵,用于围城和攻坚。就象洪水过后的死水区那样,用浸泡的方法来把洪水冲不垮的大楼泡垮。当年蒙古骑兵和德国陆军靠这种战术可谓所向披靡。后来竟成为苏联陆军的标准进攻战法。现在崔浩提出的战术,道理和后人实施的一样。)。”
《五胡录》 第三部分第十章 佛狸祠下(2)
崔浩的这个计策确实厉害,北魏军一实施就占领了滑台周围的仓垣等小城,把滑台变成了孤岛。但没多久奚斤就把崔浩的指示精神领会偏差,又集结重兵开始强攻滑台,结果枉费兵力也没能得手,只好向平城求援。拓跋嗣大怒,命拓跋焘留守平城,自己带领五万军队来增援奚斤,先放出话来说,如果他到滑台之前奚斤还拿不下城池的话,就治奚斤的罪。
奚斤这回害怕了,冒着箭雨亲自督战攻城,东晋滑台太守狼狈逃跑,剩余士兵死不投降,经过激烈的巷战,魏军耗费了巨大的伤亡才占领了滑台。
奚斤率军乘胜追击,前锋直指虎牢关。拓跋嗣又加派黑槊将军于栗磾带兵增援。于栗磾是北魏有名的猛将,使一杆黑槊,因此被封为黑槊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占据绝对优势的北魏军相继占领了金墉城和洛阳。
二
攻陷刘宋的黄河要塞滑台后,北魏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四处奔流,在平坦的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除虎牢关以外,宋国在河南的土地基本上已经全部陷落。战况进展得如此顺利,让拓跋嗣感到很意外。不久拓跋嗣又派大将叔孙建带领六万骑兵往东扫荡,进攻青州、兖州一带,叔孙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占领了础x(今山东茌平)、泰山、金乡、济南一带,几乎占据了整个兖州地区。叔孙建一直攻进了临淄,因为后勤运输实在跟不上,才不得不停下脚步进行休整(呵呵,叔孙建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古代巴顿和古德里安)。这时的建康朝廷正在忙着过春节。
前方战事再紧,后方该过节还得过节,刘义符张罗着祭祀天地祖宗,大赦改元,文武百官各进爵二等,边境问题自有边防军来管。一直到北魏进攻两个月后,前线的告急书才送到皇帝桌子上。
刘义符这位小皇帝的爱好很广泛,除了朝政以外的活动他都喜欢,刘裕刚死他就和太监们鬼混,关系相当暧昧。刘义符在御花园里修建了街道市场,还造了一栋大饭店,自任掌柜的,亲自坐台卖酒,左手倒酒右手拨算盘,该多少钱倒多少斤算得分毫不差,而且童叟无欺,生意兴隆,这可比当皇帝有意思多了。
皇帝忙着挣钱,战事只好委托给顾命四大臣,大家一合计,四个人里面惟一能打的檀道济就带着军队去救援山东,西路军谁来指挥呢?刘裕的三儿子刘义真可是指挥过关中大战的,就派他小人家去西线作战。
刘义真曾经在胡夏骑兵的马蹄下面侥幸捡回条命来,知道打仗的厉害,这回遭到大哥的排挤他就在心里暗暗怀恨,离开建康往北走了没多远,刘义真就象征性地派遣三千军队(似乎少得过头了,后来皇帝处死刘义真的罪名就有一条说豫州战役指挥不力,对虎牢见死不救)增援虎牢,然后自己带着手下找地方打猎去了。
宋军还没碰到敌人就先勾心斗角,北魏军可不是吃素的,前线作战太顺利导致拓跋嗣不敢继续前进了,严令奚斤和公孙表一定要拿下虎牢后再进攻。奚斤和公孙表的进攻越发凶狠,而且使用了发石车、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虎牢的宋军渐渐不支。
虎牢守将毛德祖是毛修之的亲戚,担任司州刺史,官职已经不小,这回被北魏骑兵包围到了敌人后方,就顺理成章地当上虎牢的最高统帅。面对奚斤和公孙表的猛烈进攻,毛德祖就开挖地道,派遣四百壮士摸到魏军阵地后面来了个突然袭击,杀死敌方几百人,一把火将魏军的所有攻城器械都烧掉了。
毛德祖和公孙表小时候关系很好,公孙表性格刚勇,让毛德祖很头疼。战斗间隙毛德祖经常派使者和公孙表互致问候,朋友归朋友,公孙表作战时对毛德祖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留。毛德祖又派出间谍到奚斤的帐篷里制造流言,说公孙表和毛德祖最近联系密切,奚斤逐渐生疑,到公孙表那里询问究竟。公孙表为了明白心迹,就把毛德祖给他的书信都让奚斤过目。
奚斤一看,信上果然都是些问候的话,奚斤对此将信将疑,就拿了几封信回去接着鉴定。哪知到了晚上,毛德祖派的间谍就去奚斤那里送信,交到他手里后才装做认错人了。奚斤可不上当,连忙抢过来一看,这回的信件内容和从公孙表那里要来的可大不一样,都是商量如何杀掉自己共同造反的,然后再一核对笔迹,果然几封信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奚斤就把这些信件都送到拓跋嗣那里。
拓跋嗣一开始也不相信,他旁边有个算命先生,以前常被公孙表指责为骗子,这家伙这会儿趁机火上浇油,说“虎牢之所以打不下来,都是因为公孙表的军营位置不好,专挑死地扎营,公孙表对兵法深有研究,一定是故意的”云云。拓跋嗣大怒,派人将公孙表勒死,将他的部队划归奚斤指挥(明朝的袁崇焕跟公孙表俩人简直就是难兄难弟啊)。
江南援救豫州的宋军四处云集,全都在项城会合。刘义真派出的三千军队到这里也不敢前进,等西线最高统帅刘义真慢吞吞地到了项城后,大家都畏惧北魏的战力,互相推诿着都不想前进。为了照顾大家的面子,刘义真就向建康上表说:“敌人大军进攻虎牢,并没有南侵的意思。如果对方把项城占领了,则淮河一带就失去屏障了,不如让我军死守项城为上。”不久上头批示说刘义真体恤将士用兵谨慎当然准奏,于是一群饭桶都躲在项城看虎牢的笑话。
拓跋嗣也得到确切信息说宋军集结项城却无一前来救援或反攻,心里说真是天助我也。就下令全体军队都到虎牢城下会齐,几天后东线作战的叔孙建也前来增援。十多万魏军在拓跋嗣的亲自指挥下向虎牢发动了日夜不停的进攻,奚斤、周几、崔浩、于栗磾、长孙嵩、叔孙建等北魏名将日夜轮值,虎牢被围二百天,无日无夜不在恶战,守军越打越少,而北魏军却越打越多。不久北魏军攻破虎牢外城,毛德祖又在城里修筑三重城墙守卫,又被魏军攻破两重。宋军只能死守住最后一道城墙,昼夜作战,毛德祖衣不解带,吃住都在城墙上,将士们都感激他的恩义,几乎都双眼生疮,仍无一人出门投降。
魏军十多万人,日常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