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之也就是同时把它推进了一①张尚仁:《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中国青年
出版社,1984年版,第 129—131 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1 页。
① G。 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
公司,第4 页。
步。“②乔纳逊。伯内斯从五个方面讲他们的一致性:第一,柏拉图深刻地
思索过科学的统一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家,他全心全意地接
受柏拉图的科学统一理论的幻想,只是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这种统一所由取得和
展示的方法。中国学者叶侨健甚至认为系统思想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
一条红线“。③第二,柏拉图是一个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变成了科学并
且开创了形式逻辑这一学科,而柏拉图的辩证法训练为亚里士多德奠定了研究的
基础。第三,柏拉图关心本体论问题,他的本体论包含在理念论之中,亚里士多
德反对理念论,但大量的哲学活动用来发展另一种本体论。第四,柏拉图认为科
学知识是对原因的寻求或对事物的解释,科学和知识的观念与解释的观念紧密相
连。亚里士多德承柏拉图的端绪而前进,也把知识与解释联系起来,他的科学研
究所指向的目标首先是解释而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第五,在知识论问题上,两
人看法一样。柏拉图的对话中许多章节都是研究知识论问题的,在这方面,亚里
士多德步了老师的后尘,这方面更多的东西是在柏拉图学园学到的。”不管在这
五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中他和柏拉图之间有多么深的罅隙,但在原则上他和柏拉图
并无二致。“①乔氏论述是否准确,我们不必深究,他的中心意思是我们在看到
两人在具体问题上的诸多分歧的同时,也要看到差异背后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
是以柏拉图的基本思想理解哲学的,并在批判柏拉图的基础上把柏拉图哲学提到
一个新高度。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观点有异,却不是体系
的根本对立。
2 著名大帝的老师上文谈到,亚里士多德曾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 —前323 ),腓力二世之子,公元前336 年至前
323 年在位。即位后,即开始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大举侵略东方。
曾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只是一个不巩固的军事和行政的联合,公元前323 年亚历山大病死后,迅速瓦解。
在帝国故地,相继产生若干“希腊化”
国家。亚历山大连年外侵,给各地带来很大破坏,激起各地人民的英勇抵抗
;但外侵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两家是世交。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亚历山大的祖父马
其顿王阿明塔的御医,亚里士多德小时候曾在马其顿王宫生活过,这种生活对他
那种贵族气质有影响。亚里士多德从阿索斯移居到米提利尼后不久,收到当时的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信,邀请他去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于是,亚里士多
德回到了他父亲曾经服务过的宫廷。
在宫廷,亚里士多德很受国王腓力二世和王后奥林比娅的恩宠和尊敬。
条件很好,但宫廷不是适于哲学思考的地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与宫廷的气
氛格格不入。当时,腓力二世正做着征服世界的美梦,他要称②黑格尔:《哲学
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2 页。
③叶侨健:《系统哲学探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 期。
①(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43—46页。
霸全希腊,战胜劲敌波斯,建立一个旷古未见的世界帝国。王子亚历山大13
岁,是一头未经驯化的小狮子,他好大喜功,专横霸道,性情狂暴。
整个王宫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斥着野蛮、野心和明争暗斗。不难想
象,亚里士多德在这种环境中,其智慧是难以发挥的,学问不会有用武之地。不
过,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教育还是尽心的,他用自己的全部真诚来教育和培
养这个未来的国王。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这位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
据说,亚里士多德改编了一部分荷马史诗,让亚历山大向英雄学习。在现存亚里
士多德著作篇目中,《论君主》和《亚历山大或海外殖民》,一般被认为是他给
未来的君主编写的教材。黑格尔认为,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乃是来自亚
里士多德深刻的形而上学,“亚历山大的教养,有力地驳斥了关于思辨哲学对于
实践无用的那种流行说法。对于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不采用近代一般的浅薄的
教育王子的方法来教育他,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诚恳认真,就可
以很自然地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文化教养的。”
①亚历山大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后来成为西方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帝王,这得
益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
亚历山大跟老师学习了三年,从16岁起,就随父亲征战去了。腓力二世陆续
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各个城邦,实现了称霸全希腊的野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
继续扩大“战果”时,遇刺身亡。公元前336 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这位国王,
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时,希腊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
之后,各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从未间断,它们之间的力量互相削弱,昔日的繁荣
变成了一片混乱。小亚细亚那边,各国和波斯帝国的争战也连绵不断。雄心勃勃
的亚历山大看准这个时机,率兵南下,一举平定了希腊半岛的争战,整个希腊臣
服于马其顿。局势稳定了,亚里士多德由故乡斯塔吉拉重返雅典,办起了吕克昂
学园,讲学论道,教育弟子。
当老师在吕克昂的林荫路上向学生们宣讲中庸之道和“小国寡民”
的政治思想时,他的这个弟子亚历山大正横刀跃马,驰骋在欧、亚、非的广
阔大陆上。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自任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
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征。经过10年的远征,在辽阔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在政治上不接受亚里士多德小国寡民的主张,但
对老师还是尊敬的,在征战中,也没忘记老师,在建立他的大帝国的梦想中,一
直关心着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他为老师提供了数目可观的研究费用,派了成千人
员为老师服务,这些人员中有打猎的、捕鱼的、养蜂的、喂鸟的,分布在希腊和
亚洲的各个地区,凡发现过去没见过的动物或植物,能取实物的取实物,不能取
实物的就绘出图样,附上详细的说明,派专人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部队遇到珍
禽异兽,奇葩异草,也收集起来送到吕克昂学园。“亚历山大当时命令人做这样
的安排:凡在亚细亚发现了什么有关新的动物或植物的材料,便必须把原物或该
物的绘图或详细的描述寄送给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的这种关怀使亚里士多德有
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来收集他对自然研究的宝贵资料。
普里尼记述说:“亚历山大命令近一千个以打猎、捕鱼、捕鸟为生的人,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3 页。
波斯帝国境内动物园、禽鸟园、鱼塘的监督者,经常供给亚里士多德以每个
地方值得注意的东西。‘“①正是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一
座规模可观的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广泛的博物学研究。据说亚历山大还下令为亚
里士多德搜集各城邦的法律政制资料,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
帮助。
这种师生情后来中断了。亚里士多德的亲戚加里斯芬(由亚里士多德推荐跟
随亚历山大出征)被控参与了阴谋活动,被亚历山大处死,从此二人关系恶化。
英国学者铁聂尔说:“此后据书传所说,亚历山大欲使亚里士多德代他亲戚负责,
密图报复,如果此话不诬,那么,亚历山大忙着远征印度以致这罪恶得以免掉,
实为幸事。”①师生关系的变化,并未影响当时人们的看法,亚历山大死后,希
腊形势骤变,亚里士多德仍因与亚历山大家族关系密切而受到冲击。这在上一章
已谈过,不再复述。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7 页。
①(英)铁聂尔:《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12页。
第三章求知是人的本性黑格尔①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如果真有所谓
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这一评价很高,似也恰
当。也有人称亚里士多德为“学问之父”,其含义是指他奠定了逻辑学和生物学
基础,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许多学科奠基人之一。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发现某一规律,发明某一技术,已是不可多
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学科的基础,可谓大科学家;某一时期、时代某方面的集大
成者,更是历史上极少见的人物。亚里士多德独创逻辑学和生物学,集古希腊哲
学之大成,其历史地位是同时代人及无数后人所不及的。
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不是说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
包的科学体系,宣示了几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因为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尚
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实了,具体化了,发扬光大
达到高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尊重经验,跟随现象,最后归于理智和思维。他认
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正是他这一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思想家。
1 求知是人的本性不求仕途,专心学问的学者,其著作、学术成就就是他的
历史,他追求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求知是人的本性。”这反映了他
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亚里士多德终其一生都受一个不可遏止的
欲望——求知的欲望所支配。他的整个生涯和各种活动都表明他最为关注的是发
现真理、增加人类的知识量。同时他认为求知不只是他个人的欲望,他真诚地认
为爱好知识,寻求真理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在他看来,理智的活动即是生活,“获得智慧是愉快的;所有人都在哲学中
感到自由自在,希望花时间研究它而将其他事情搁于一旁”。①这就是说,在亚
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并不是在学园中所研究的抽象科学,而是对知识的追求。爱
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
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①亚里士多德正是这样理解哲学的。他坚信,人类光辉灿烂的未来,只有通
过持久不懈的学术研究,逐渐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并告诫人们说,按求知的欲望
行事,实现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标,从事理智活动,进行思辨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