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明信片背面长着长长尖嘴的可爱的鹬鸵,我又一次被新西兰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精神所感动。
第四章来自意大利的问候
来自意大利的问候
A greeting from Italy
当看到迪昂从意大利发来的第一封伊妹儿时,我心里的确感到有一丝遗憾。电脑屏上出现的意式英文,让我想起我们在伦敦的相遇……
一天下午,我去威斯敏特图书馆还书。走到那里,只见大门紧闭,很多人聚在门外,一些人举着小旗。我问站在身旁的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他回答,图书馆员工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我想,这下糟了,背来的几本厚书,还要背回去。我又问他,其他图书馆是不是也关门了?他说,他刚从另一个图书馆到这里,那里也在罢工。我刚想走,他突然问我,你是中国人吧?你怎么知道?我反问他。他用一种带点得意的眼神看着我说,猜的,我曾有一位中国女友。你是……我没有说完,想让他告诉我他是哪国人。可他有点狡黠地反问我,你说呢?看着他有点鹰勾的鼻子和突起的鼻梁骨,我想了一下说,一定是意大利。没错,他笑了,尖尖的下巴向上翘起来。你的特点太明显了,我笑着说。他告诉我,他叫迪昂。
就这样,我们站在图书馆外聊起来。他是搞雕塑的,在伦敦大学工作过半年,讲授意大利雕塑史。对艺术的敏感,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好感。他谈起了意大利和意大利艺术。微风习习,天色渐晚,罢工的人们已经散去。这时,迪昂对我说,我们去喝杯意大利咖啡吧。似乎他还有许多话要说。好吧,我回答。我们一起到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坐下来后,要了两杯咖啡。慢慢喝的时候,我开始仔细观察他。
迪昂40多岁,穿着一件短风衣,中等个,很瘦,鬈曲的半长黑发披在脑后。深陷的大眼睛、挺拔的鼻子、轮廓鲜明的嘴唇,表现出他特有的个性。他讲起话来,手势和眼神一起动,极其生动。
他说,几年前,他去过中国两次,到过不少城市。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他遇到一位农村姑娘,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辫子很长,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唇很厚,脸颊上有两片淡淡的红晕。他们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靠简单的手势。他感到,他的心被一种从未见过的东方美抓住了。回意大利后,他总是想把那女孩儿做成一个雕塑。他说,他还想再去中国找那位女孩。我对他说,也许她已经结婚了。他举着咖啡杯子的手,停在半空,半天没有说话,眼神变得有点呆滞,似乎陷入了伤感之中。
一会儿,他拿出一张卡片,那是他在丹麦举办个人展览中的一幅雕塑照。他说,我还没有做过东方人的雕塑,看见你,我又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用带有穿透力的眼神看着我。我躲开了他的视线,把眼光移到了窗外。他又讲起他在中国的经历。那些事,对于他来说,仍是亲切的、新奇的。
从咖啡馆出来,我们在地铁站分手时,他握着我的手说,伦敦有许多美术展,有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去。我想,我有时一个人看展览,如果有这样一位懂艺术的朋友一起去,一定很有意思。
挥手告别之际,我心存一丝企盼。
几天后,迪昂打电话,约我一起去国立美术馆看展览。我的心里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国立美术馆,位于伦敦市中心鸽子广场附近,藏有无数珍贵的世界名画。此刻,那里正在举办意大利画家提香(Titian)的作品展。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匠。其作品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田野风光和人物肖像。我们一起进入展览区,5个展厅里挤满了人,灯光很暗,但很安静。每幅作品上,都打有一束强光。我们随着人流向前慢慢移动,迪昂不时在我的耳边低声介绍一两句具有代表性的画。提香在皇宫内完成的作品,充满了野性的激情,色彩表现极富感染力。举办这样的作品展,应该是美术馆的骄傲。
展览期间,美术馆同时举办艺术讲座。讲座在展览大厅旁的会议厅进行,由美术界的专家主讲。他们就提香的代表作品,从画的历史背景到表现技巧逐一讲解。讲座还配有投影和幻灯。讲座后,放映意大利电影。有拍于1952年的《奥赛罗》,拍于1955年的《夏日》,拍于1957年的《威尼斯:主题和变奏》,等等。这些精选的意大利早期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的现在很难看到。每场电影都会吸引许多观众。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意大利古典迷人的风光、意大利人特有的浪漫气质和意大利辉煌悠久的历史。
从那以后,几乎每周我都要和迪昂到不同的美术馆去看展览。无数优秀的艺术品,深藏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或画廊里。每次,我们还要去一家不同的咖啡馆去喝意大利咖啡,听他“侃”意大利,感受意大利人发自内心热情奔放的性格。迷恋意大利咖啡从那时开始。一次,他告诉我,他曾在伦敦看过一个特殊的画展。在一个大展厅的巨幅屏幕前,一支交响乐队为屏幕上打出的每一幅作品做音乐注解。交响乐的恢弘气势,为绘画增添了丰富的想像空间,音乐和绘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展览确实很奇特。
在迪昂快要结束他在伦敦工作的时候,他邀我到皇家电影剧院,观看意大利电影《死在威尼斯》(Death in Venice)。这是一部曾获奥斯卡奖的优秀影片。讲述的是音乐家马勒在威尼斯的最后日子。他对一位英俊少年的暗恋,使电影充满一种神秘的色彩,抽象派梦幻般的背景画面,犹如亲临诗意般美丽的威尼斯。影片中穿插的马勒的音乐,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影片结束后,我们走出影院,顺着泰晤士河的河岸,穿过古老的街巷,走过著名的滑铁卢桥。迪昂说,到我那儿去喝咖啡吧!我看着他笑笑说,就在附近找个咖啡馆吧!我很喜欢他,不知为什么却用这样一句话拒绝了他的邀请。在河边的一家古老的咖啡馆里,我们相对而坐。他握住我的手说:“下个星期,我就要回意大利了,休息一段时间后,会到其他国家去。我一个人漂泊惯了,真想有一个像你这样喜爱艺术、懂得艺术的人陪着我一起谈艺术。”我看着他说,“不是一起谈艺术,是听你谈艺术。”他笑了。我接着说,“我还没到过意大利,那里的歌剧、绘画、建筑,还有美食,让我感到那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迪昂又讲起了意大利,那是他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喝完咖啡,离开小店,我们又走了很远。那晚夜色很美,在海德公园的长椅上,我们坐了很久,没有过多语言,只嗅到周围的花香和草香。
迪昂回意大利后,国立美术馆又举办了一次意大利画展。这次,我是一个人去的。回来后,我给迪昂发了一封伊妹儿说:“因为想念你,又去看意大利画展,没想到再一次被意大利绘画的浪漫激情所打动。希望你再到伦敦。”迪昂很快回答:“短时间内我不会再到伦敦。我已接到沙特大学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那里工作一年。这又是一次不同文化的挑战,也正是我希望的。很怀念在伦敦和你一起去看画展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欢你,并从心里祝福你。”关上电脑,我呆坐在那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他一起喝意大利咖啡。一种对意大利的心灵感受,似乎渐渐离我远去。
第四章后记
《下午茶》的初稿完成于英国汉莫斯特德修女院。
每当我一个人,在雨天的午后或傍晚,在伦敦不同的酒吧或咖啡馆里写作,也就是用心通过笔向纸倾诉的时候,我很孤独。
每当想起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又觉得很充实。那些鼓励和支持,常常让我觉得,我就是中国的罗琳。那些鼓励和支持,让我成就了梦想——把我的经历变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走入英伦、感受英伦、理解英伦。
在此,谨对我英国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他们是:Rt。 Rev。 Peter Wheatley Prof。Joyce Collinson,Mr。 Ian Downing,Dr。Erika Calvo,Robert Michniewicz,William Hopper,Robert Kipps,Rev。 Stephen Tucker,Andrew Bee,Jill Haslam,John Seewer,Derek Larkins,Paul Daybell,Irina Somertom,Winston Williams,Prof。 Sha Shi Patel; Mr。 Alan Kinsey,Miss。 Lisa Liu; Mrs。 Bing Luo。
我还要感谢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人博士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罗露西
200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