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天师道第一代宗师张陵(图)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清虚以守神”,意为清虚空灵构建成的仙境,原出自中国古代神话。青城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城邑,它与新津龙马宝墩古城等并列为成都五处史前遗址,同为长江上游文化起源中心。青城山位于湔氐道和邛棘道的交汇处,是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青城山又是古蜀王杜宇的西隐之地,是开明三世蜀王西征的长征通道。秦及两汉时,青城山名为渎山,又称岷山或汶山。秦并天下后,秦始皇敕封国家祭祀山川只有十八座,青城山成为皇帝敕封的圣地。“圣名”之下,不少仙道方士隐居青城山,炼丹修道,或研修图谶、占卜、轨革封影之术。东汉中、晚期,青城山一带的土著部族信奉古氐羌人的鬼神,流行“妖巫淫祀”,“巫鬼道”泛滥。汉安二年,即公元143年,沛国人张陵“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从中原向西而来,选择了鹤鸣山结茅传道。次年来到青城山混元顶隐居修行,造作道书二十四篇,改造当地的“五斗米道”为“天师正一道”。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说:张天师“在青城行明威之法,清涤林泽折冲万里,拔鬼城鬼市”。张陵在青城山以老子学说的精微和他所著道书的精义,改造了巴蜀原始宗教,让中国道教在这里石破天惊地诞生了。
青城山这座秦汉时皇帝所定祭祀山川的圣地,为道教的创立奠定了悠久的仙源。中国道教发祥于此,渊源自有,它的教义和精髓体现在青城山的深幽涵碧之中,幽幽青城遍布着道教的踪迹。青城山是天师道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那里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珍贵的道教文物,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其中包括道教和佛教的文化遗产,尤以道教文化最富有代表性。天师洞(古为常道观)正殿左侧有古银杏树,高六七丈,粗五人围,老干盘空,传为张天师所植。唐开元十一年在天师洞有三皇中的神农造像,《神农本草》记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天师洞现存有不少名人为青城山书写的联对,很富于哲理:“山居深处无尘俗,境过幽时到客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师洞三皇殿还有副茶联对:“既登福地仙宫,且放下从前俗虑;尽有花笺茗碗,试拓开到此诗情。”此联意境深邃,极写踏入仙地,遁世绝俗,幽隐山林,抛弃一切俗念,从茶中体悟到大自然的道理,吟咏起来,可获得一种淡然无极的美感。青城山留下的大量的文化遗产,不但反映了道家的思想文化,也反映了道家的饮食习俗,无不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 青城山自古有被称为“神仙都会”、“天师祖庭”、“天下第五名山”、“昆仑下都”的美誉。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历来都是羽人道士隐逸修炼的地方。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高道大隐、仙道方士深居其间,修身养性,体真悟道,深研教理。从东汉顺帝道教入青城山,至今1800多年的历史中,古今道教杰出人物,许多在此扬名。仅青城山道教界在清代以前见于记载的高道,即达五十人之多。青城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传道至今,高道辈出。文中所列羽人道士都是高道中人,他们对道教的发展、道教文化的传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师道第一代宗师张陵 张陵,公元34年~156年,东汉沛国(今江苏)丰县人,七岁始研学老子《道德经》,成年后漫游名山古迹,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公元59年任江州(今重庆市)令,公元62年辞官去洛阳北部邙山隐居修道,于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入蜀,“闻蜀民朴素可敬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张陵学道于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后来到青城山赤诚崖舍,结茅传道,将黄老的经义论典同西蜀的原始宗教结合,创立了天师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张陵在青城山教区传道十一年之久,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登仙,享年122岁。天师洞现存有隋代石刻天师像。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一代道门先贤范长生(图)
范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四川涪陵丹兴人,蜀汉初年率众千余户迁居青城山。晋时为天师道首领,长生善天文,深研易理,有术教,民奉之如神。公元303年,为反抗益州刺史罗尚对李流、李雄流民集团的镇压,范贤慨然资助粮草,辅佐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李雄称帝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封天地太师、西山侯,百姓称之为山中宰相。 范长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蜀汉时“先帝征之不起”,被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视之术,刘禅易其宅为长生观。青城山以范长生为首的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得到各族人民的崇奉。经过系师张鲁(张陵之孙)和范贤先后数十年的经营,天师道奠定了牢固的根基。自晋以来,青城山因范长生而更为显赫。从此,道观林立,其中的长生宫为专祠,且以其名为宫名,为晋代范贤修真之地,长生得道之所。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道教著名学者杜光庭(图)
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浙江人氏,从少学习儒学,后入天台山学道,为上清派著名道士。在他的清修中,曾游学各地久居长安。他博学多才,晓通经书,融前人知识贯通为己所用,名声远播道里道外。唐僖宗仰慕他的才名,召入宫中,赐他紫袍玉带,成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公元881年,他随僖宗入蜀,赐号“广成先生”。僖宗返京,杜光庭见唐王朝日渐衰败,观蜀山多峻奇,遂辞官留蜀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并以青城山为中心重振道教。对此,唐张令向《寄杜光庭》诗赞曰:“试向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做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杜光庭修灵宝道场,潜心研究道学和道乐,总结出道教斋醮法事中所使用的音乐,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道教音乐家。 杜光庭居青城山近五十年,一生著述颇丰。他不仅对道教教义有研究,还通晓《易》理,他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精辟地分析了老子学说中“理、导、通”三者的关系,阐明了“通生万法,变通无壅”的大易之道,他本人曾对道教科仪及其音乐进行过规范整理,他在《蜀王青城山所祈雨醮词》中说:“天师演教,有章奏之品,有祈醮之科。”他还对修道方术等方面也做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继老子道德经的六十余家注解诠释进行了比较考察,概而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为推崇。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 他还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教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数十种著作,在道教中影响非常之大,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不愧为道教著名学者、一代宗师。他的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人称“扶宗主教,海内一人而已”。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一代道门画手张素卿(图)
青城山的独特景观和宗教魅力,让登临者和画家们接踵而至。唐五代时期,因唐朝对道教的推崇,使道教进入了一个全盛期。这时期,由于来青城山作画的道人张素卿所绘的道门神像,被当时的学者称他为“一代画手”。道教画以“恶以戒世,善于示后”为主题,让生动逼真的神像画逐步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宗教画的一大门类。 张素卿,四川简州人,生活在唐武宗、僖宗、昭宗年间(公元884~927年),他出身卑微,少孤而贫困,但却对绘画有着执著的爱好。他在节席使夏侯孜家做差役时,有机会见识了许多隋唐名画。张素卿经过刻苦学习,绘画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厌倦喧扰红尘,进入了清静无为的道家之门。 僖宗年间,张素卿居青城山,青城山的绮丽和幽深又进一步拓展了他的视野和胸襟,成就了一代画师。 张素卿善画道门神像,曾在青城山丈人观绘有《老子过流沙图》、《二十四化真》、《八仙朝真图》、《五岳四渎》、《十二溪女》。所绘道门尊像、天帝星宫,构图奇古,屡有创新,而且惟妙惟肖;所绘树木诸神及岳渎曹史,其像诡怪而逼真,让观画人都会感到恐惧。道教一代宗师杜光庭在《修青城山诸观功德记碑》中,盛赞张素卿的道画:“复命赐紫大德张素卿,图九江五岳之主,十山四渎之神,妙极丹青,弥加焕丽。”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碧洞真人陈清觉(图)
青城丹台碧洞宗陈清觉,湖北武昌人,字寒松,号烟霞子,少年习儒学。明末世道多乱,陈清觉在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派道士詹太林为师,出家修道。据青城山道家大师彭鹤年、傅圆天言传:陈清觉还曾与幼时的康熙帝同在北京白云观受过戒。
清康熙八年,陈清觉与师弟陈清湖来到青城山,住天师洞主持庙务。他招集道众,修桥铺路,重建常道观;重兴法事,重振玄坛。他除了让青城山各道观用全真道科仪音乐外,还派人学习北京白云观的戒律仪制和经韵音乐。经过陈清觉的努力,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焕然一新。四川察使赵良璧遇陈清觉于青羊宫,见他谈吐不凡,有出世之姿,非平常人也,十分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陈清觉住持。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因赵良璧奏闻,陈清觉奉诏进京。康熙帝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还亲笔书写了“丹台碧洞”的匾额(现存天师洞三清大殿),并赐有象牙朝笏(现存都江堰市文物局)。陈清觉借机献上道家青城茶。康熙品后,备受赞赏,认为青城茶其汤如玉,其味悠长,便下令地方官,岁供青城茶,御定为贡茶。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古琴大师张孔山(图)
张孔山,清代青城道士,著名古琴大师。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后寓居二王庙,自号半髯道人,祖籍浙江。 张孔山在悟道的同时,潜心研究古蜀琴艺术。他曾上溯岷江,登达源头的弓杠岭,听山水轻咽;登临青城山,望云海汹涌。最终他将山水林泉,谱入琴曲,创作出了古琴曲《流水》,成功地攀上了古蜀琴艺术的顶峰。此曲创用了“大打圆”及大量“滚沸”与隐伏复调,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沸”指法,以及流水的各种形态,故又称《七十二滚沸流水》。 《流水》中运用的“七十二滚沸”的技巧,在乐曲的弹奏中可得到全面的展现。悠扬的古琴声有如巍巍高山、荡荡流水,动人心魂。此曲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被录入镀金唱片,选为全球优秀乐曲之一,由太空飞船“旅行者二号”携入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人类的知音,让宇宙倾听到人类心灵与自然的美妙对话。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殊荣,也是青城山道教文化培育出的一颗粲然明珠。
张孔山一生作品很多,由他传谱的琴曲还有《高山》、《化蝶》、《孔子读易》、《平沙落雁》、《醉渔唱晚》、《潇湘夜雨》和《渔樵问答》等,皆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