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忆中,把正常的认识和分手视为坎坷、曲折的命运捉弄,在这个问题上,当事人都有夸大自己不幸的倾向,总认为自己才是受苦受难的典型。因此,过多的回忆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回忆是造就诗人的必经之路,是诗人展示比常人更“完美的折磨”自己的手段,对一般人而言,会令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    
    保持好的回忆是一种享受,如果想要忘掉一个人就去想想他的坏处,这样想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了。对于我来说,忘掉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时间和旅行。时间可以证明所有的事情,而旅行就会让你看到更多的人,更新鲜的世界。奉劝那些失恋的女孩子不要哭哭啼啼的,暂时离开自己身边的环境,一切都会好的。    
    发贴:    
    重温旧梦就会破坏旧梦,破坏旧梦就会讨厌。    
    ⊙李敖•;《李语录》    
    跟贴:    
    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说过,“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你的记忆为何,如何记忆。”


第三章第19节 比较

        
    接触不久的男女其实一直在比较,一直在利用身边的参照物或过去的交往对象,来权衡对方的优劣。但在这个比较时期,人们一般回避了选择的实质和功利,只是说,还处在了解之中。有个已经退出江湖的词汇——择偶,倒还是道出了一些真实目的。    
    由于钱财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构成个人魅力的最主要成分,这一标准已为绝大多数人认可。这实际上是件好事,因为它的出现,就破除了以往对体制内爱情标准的认同,诸如对地位、职业、学历、风度等等的繁琐考究,在经济的起跑线上,就使得一个人必须亮出自己的财富,或者说努力表现自己的优势,接受对方的检阅。    
    这种选择一直在进行之中,即使在婚姻的轨道上出轨,多半也是经济的原因:一种是缘于钱多得找不到地方开支,就要设法寻求更好的目标投资;一种是迫于经济压力,开始赚取感情外快,最后干脆离异,跟富裕的持有者一起生活。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挑肥捡瘦,而是异口同声地声明感情不合。    
    比较是人的本能,情调中的男女在剧烈地比较斗争中,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路线冲突。不断徘徊、彷徨,这个过程也是感情逐步渗透到对方的过程,选无可选的时候,红尘滚滚,两眼茫茫,突然,自己会对某人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到这个时候,选择大体上才告一段落。    
    通常我都不太会比较。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好了。另外,可能因为我的阅历原因,加上我本人还算机灵,通常我和一个男人聊天超过一小时,我就能看出他内心的企图。来内地两年,我觉得内地单纯的男人很少,但是只要我把老爸李敖和我的名字亮出来,再大胆的骗子在我的面前也混不开了。    
    发贴:    
    不论在床上床下,我都坚忍不拔。女人喜欢我坚忍不拔,男人怕我坚忍不拔。    
    ⊙李敖•;《李语录》    
    跟贴:    
    老爸你真会“比较”……


第三章第20节 离别

        
    离别是个常用常新的词汇,每一次离别的伤痛,都是对热恋的男女一次增进魅力的洗礼,并使平庸的男欢女爱,在这股伤痛的拉扯下,完成了灵魂的涤洗与升华,使两人情感的境界亦达到了另一层面。    
    各种形式的现代驿站是上演离别的最佳场所,乱哄哄的人流和车辆不但加剧了烦躁的程度,也使激动的情绪危机顿现。拥抱、流泪、亲吻、嚎啕大哭在旁若无人地举行,旁观者也获得了一次感化教育。那种拉住车窗、跟着奔跑的人儿,实际上是拒绝未来的,他(她)以自己的脚力追赶着现实,爱的本质就在于珍视眼前的一分一秒,不知不觉,这些电影画面都在眼前重现,自己一蹿成为剧中的男女主角。    
    当情侣彻底从视线里消失以后,当事人返回空荡荡的站台或者机场,一种从未有过的疼痛像鱼刺一样卡在咽喉中,并在缓慢刺入。这大概就是对俗话“摔倒不痛爬起来痛”的实践。在痛楚、宽慰、失落、充实的奇怪混淆状态中,一种崭新的飘飞开始起程,这就是一种在想象当中进行的精神追寻。    
    奇怪的是,经过几次离别的人,自己不但不再畏惧这种撕扯,反倒坚硬起来,鼓励对方大胆上路。这固然说明了一个绝对的真相:最柔软的感情,可以锻造最坚韧的品性,但也需要警惕,是不是当事人感到有些疲乏了?如同一部戏不断反复同样的情景,所以再感人的情节也经不起重复。    
    我曾问过老爸李敖:什么样的男人才有格调?他说:你不要看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要看两个人分开来的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最能看出一个男人的真面目。对爱情不要太执着,执着对爱情本身不好,对自己也不好。爱情就像爬山,到了山顶,到了极限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爱情就是男欢女爱,在爱情之路上,离别更是一种艺术。    
    发贴:    
    同志扬镳、情人再见、朋友分手、骨肉失散,人生有如此际遇,也是造化。    
    ⊙李敖•;《李语录》    
    跟贴:    
    “离别”有时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三章第21节 信物

    估计信物的历史早于情书,如果终止的话,也比情书晚。一个眼下的证据是,当人们已经厌倦于情书的形式主义公式后,信物一直在显示不可替代的形式兼物质作用。很多人分手时,不也是要退还信物的吗?    
    一件普通的物器,交到异性手里,附载其中的精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构成了一种契约,犹如金箍棒在地上画出的圆圈,使小小的领地变成祭坛,一方面阻止爱欲的入侵,一方面在于自我约束,在空白的时光里独处时,可供怀念以及对两人的明天展开虚构幻想。    
    恋爱中的男女比较看重对方赠予的信物,大体一致的看法是,信物本身的经济价值跟感情浓度成正比。当某个男人在月光下的树林里,为女友戴上项链时,女人眼中闪耀的光比项链更为明媚。女人回赠的信物往往在于申明其精神价值的神圣,如钢笔、打火机、领带等等。有人不小心把戒指弄丢了,悄悄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戴在手上总觉得不真实,内心忐忑不安,他(她)疑神疑鬼地相信,这多半是一个不祥之兆。人们往往越在得到时,越是有好的意义上的联想,越在失去时,越会有不好的注解。    
    企图用项链拴住对方,或者用戒指套牢对方,动机无可指责,至于效果就不好确定了。在比较动乱的婚后几年,很多人往往就是在好奇心丧失后开始出墙的,别说什么信物,动刀子也要私奔!信物作为一种伦理的工具,作用是越来越式微了。    
    如果一个男人在分手的时候,要把信物要回去,是非常没有度量的。男朋友如果没有要走他送给你的信物,如果你觉得ok就保留下来好了,如果觉得不安的话,也可以“捐”出去……    
    发贴:    
    现在人们的大病在不肯睁开眼睛正视爱情的本质,而只是糊里糊涂地用传统的绳子往自己脖子上套。感情这东西不是阴丹士林,它是会褪色的。岁月、胃口、心情与外界的影响,随时会侵蚀一个人的海誓与山盟,很多人不肯承认这事实,不愿这种后果发生,于是他们拼命鼓吹“泛道德主义”,他们歌颂感情不变的情人,非议变了心的女人,憎恨水性杨花的卡门,同时用礼教、金钱、法律、证书、儿女、药水和刀子来防治感情的变,他们要戴戒指,意思是说:“咱们互相以金石为戒,戒向别的男女染指!”这是多可笑的中古文明!    
    ⊙李敖•;《张飞的眼睛》    
    跟贴:    
    女人没有不对信物狂喜的,其实信物好像一片白雪,总会有融化成水的时候……


第三章第22节 面具

    这里指的面具跟假面舞会佩戴的道具无关。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对“面具”有着十分深切的体悟,他指出,一个人的种种表情就像是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脸谱,跟表情下的真实没有多少关系。这样说未必尽然。因为真实的表情达意,也可能是脸谱中的一种而已。    
    情调中的男女对面具的更替使用极其频繁,这是在于情绪变化多端的缘故。声泪俱下的痛说家史、得意忘形的惊叹以及准备自绝于人世的决绝,时常轮流上演。面具的作用固然在于遮蔽自己的初衷,使对方的判断力晕旋于设计的迷宫当中,并对眼见为实的状态深信不疑。但结果经常事与愿违,对方轻易就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自己反倒被面具扭曲成了一个坏人。这在自己偶然照镜子时,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需要例证,是很现成的:某人一脸的庄严和善良,向女人解释他一夜不归的苦衷,但他过于流畅的叙述和夸张的苦难表情构成了某种荒谬意味,显示出这是经过认真排练的结果。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可以对自己的面具负责。它表达的所有意思,自己应该具备自圆其说的内在支撑力量,即使撒谎,面具跟言说也是合拍的。至于一些人以持续的漠然面具来应万变之势,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倒是自己对周围的事态有意“缓慢”地做出表态,确不失为一大明智之举。    
    还有一种面具是另一个自己,可能是潜意识的另一面,也有的人不确认有这一面。在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时,他都可以躲在面具的背后……    
    面具是没有自信的男人喜欢的玩意儿。我就是我,李文就是李文,我们李家的历史就像一部书一样,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如果这个世界上能多一点真诚的话,又何必带着面具生活呢。    
    发贴:    
    我正面没敌人,背面倒有开枪的朋友,我正面没朋友,他们给吓跑了。    
    ⊙李敖•;《李语录》    
    跟贴:    
    没听说有人敢戴着“面具”去见李敖……因为李敖是撕“面具”大师!    
    又贴:    
    十七世纪的人说:“上帝给你一张脸,你自己另造一张。”其实那时候的人,对另造一张脸并不在行,人类真正“给脸不要脸”而能另造一张,是三百年后二十世纪的事。这种造脸,就是今天的所谓“美容”。    
    看看美容广告,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人类在巧夺天工。什么“丰额丰颞”也、“印堂镇平”也、“眉骨加高”也、“割双眼皮”也、“鼻头拉长”也、“美化下巴”也、“笑颜成形”也、“瘦面加胖”也,花样之多,令上帝叹为观止。《创世纪》记上帝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我们的样式造人。”如今上帝看到人类如此美容,嫌他原始的形象与样式不中看,他在自惭形秽之余,真要感慨知人知心不知面了。    
    ⊙李敖•;《文化美容,财政美容,司法美容》    
    跟贴:    
    其实,美容也是一种面具。


第三章第23节 照相

    两性之间互赠照片虽不敌几十年前的以身相许,然而对玉照的选择,当事人还是不能不考虑再三。很多人面对自己的一大堆照片,挑来拣去,总是不满意。理由是自己不会临景表情,或者一时紧张,因此照片效果往往不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