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摩和大猴王得知消息后,便率领猴军直奔楞伽城,两军展开了一场激
战。这时熊王阎波梵也率熊军前来支援,结果罗刹大军溃败,罗刹王罗婆那
也在同罗摩对战时被杀。罗摩胜利后救出了悉多,这时罗摩的放逐期限已满,
他们一起凯旋回到阿瑜陀,人民欢欣鼓舞,热烈欢迎他们归来。婆罗多把王
位交还给罗摩。罗摩就位,普施仁政,成为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君王。
以上是这两大史诗的梗概。据专家研究,两大史诗本来都是口头文学,
是由讲故事的人在民间世代相传。因而越传越长,越传越玄,传到一定时候,
才有人笔录整理下来。
两大史诗成书后,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
这些娓娓动听的故事,从中受到“好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很多孩子
也以罗摩、悉多、克里希那等史诗中的人物取名。史诗中宣扬的人生观、道
德观、宗教观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中。平时,人们无论在欢乐还是悲伤时,
无论是在分别还是悲伤时,都要念“罗摩,罗摩”。罗摩的完美,悉多的忠
贞、阿周那的勇敢和黑公主的献身精神,成了亿万印度人做人的楷模。
我国读者对罗摩的故事想来也不陌生。汉末三国罘康僧会译的一个佛经
里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勤政爱民,百姓爱戴。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王,
兴兵来犯。国王怕百姓受难,自动让位,与元妃逃到山林里。有一个龙把元
妃劫走,路上碰到一只巨鸟,阻挠龙道。龙发出雷电,把鸟打倒,逃归大海。
国王寻妃,碰到一只大猴子,这只猴子的命运同国王一样,也是被舅夺取了
王位,于是同病相怜,结为良友。最后猴子帮助国王斩龙救妃,复国为王。
这个故事可说同《罗摩衍那》同出一辙。到了元朝,另一部译过来的经书《杂
宝藏经》里有《十奢王缘》的故事,也直接讲到了十车罗刹王、罗摩、罗什
曼那和婆罗多等。
玄奘游历印度,回来后也曾记道:“如《逻摩衍孥书》有二明逻摩将私
多还。”这说明他也把这个故事的大概带了回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看
到的《罗摩衍那》只有12000 颂,而今天的通行本子有24000 颂,说明从唐
朝到近代,《罗摩衍那》“长”了一倍。这足以证明它是在世代口耳相传的
过程中不断增补扩大的。
文前提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是受了《罗摩衍那》里神
猴哈奴曼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首肯。各国文学艺术的借鉴是常有的
事,这种移植是很可能发生的。
现今我国著名梵文学家季羡林先生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已从梵文将脍炙
人口的《罗摩衍那》全部译成中文,这可谓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壮举。
相信不久,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也会很快与读者见面的!
3。历史悠久的古代寓言
印度的文化宝库里有丰富的古代寓言。这些寓言,短小精悍,构思奇巧,
语言深刻。它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鲜明的形象和简洁
的哲理启迪人们的智慧,揭露丑恶的现实,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在社会、
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内均起了重要作用。印度寓言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不
愧为巨大的思想和艺术宝库,在本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
今天,寓言仍然熠熠闪光,有着现实意义。
印度古代寓言出现很早,在《梨俱吠陀》中已有了记载。说印度寓言比
希腊的还早,恐怕这是事实,因为公元前6 世纪《伊索寓言》里已有了不少
印度寓言,可见印度寓言早就对希腊发生了影响。
印度寓言,起初来自民间,是人民口头创作。这些口头创作长期在人民
中间流传,人民喜欢这些东西,辗转讲述,因而难免有所增减。尤其在印度
这样一个“宗教的王国”内,“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学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
喜欢的这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宗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因此,同一个寓
言故事,可见于佛教经典,也可见于耆那教的经典,还可见于其它书籍。佛
教徒把它说成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它说成是雄前生的故事,
其他人又各自根据自己的信仰把它应用到各自圣人的身上”。这样,原始的
寓言故事便在所难免地发生了分化。
印度寓言故事的高度发展,即它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的几个世
纪里。当时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由于小王国林立,
互相攻伐,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印度人民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一个强烈
的统一愿望,希望过和平安定的日子。人们思想非常活跃,从而引起科学、
文学和哲学等学术的空前繁荣,形成了一个类似我国春秋之际“百家争鸣”
的局面。各教派的弟子们,为了宣传宗教和提供例证,以及统治者为了更好
地进行统治,他们全都看中了民间流行的生动活泼、语言精辟、深入人心的
民间寓言,或收集整理,编成专集;或改造修加,杂入经典。例如《五卷书》、
《益世嘉言集》、《百喻经》等,就属这类。
印度寓言倍受欢迎,世代流传,这与寓言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它的特点
之一就是富有反抗精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作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奴
隶和农民等等劳动人民的日子是十分不好过的。他们是社会上的主要劳动
者,然而自己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时候连性命也难保,这就难免要
引起斗争和反抗,如《暴君》上讲: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当全
国人民张灯结彩庆贺这件事的时候,一个卫兵却哭泣起来。新国王十分诧异,
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现在哭泣,是担心先王对阎王爷也是这种态
度,万一阎王爷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来怎么办?”多么绝妙的讽刺!作者
没写暴君生前的恶行,单写他死后给人们留下的余悸,这种揭露比正面谴责
还要深刻几倍。又如《狮子和骆驼的友谊》则是通过狐狸和乌鸦两个坏家伙
在狮子大王面前进谗言,陷害诚实的骆驼的故事,影射了宫廷里奸佞当道的
现实。总之,这类寓言讽刺辛辣,一针见血。这种大无畏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社会中出现,尤为令人敬佩。
由于社会残酷,压迫沉重,斗争复杂,人民百姓的斗争和反抗方式就需
讲究。出于斗争的需要,就要会曲折隐晦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就要会托物寄
言。加之印度的自然特点,多有珍禽异兽,于是,大量动物形象便进入了寓
言故事,这可谓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
这些动物计有:狮子、老虎、猴子、大象、猫、狗、狼、牛、羊、马,
以及乌鸦、麻雀、苍蝇、蚊子和臭虫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借助动物特
征,抒发人的思想;当然这种动物并非是“真的动物”,而是拟人化的动物。
它们说的是人话,做的是人事,连思想感情也是人的,社会上的一切,通过
它们来表现罢了。人类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存在着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动
物的世界是一种自然现象,虽不同于人类,但是,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强弱的
不同,有的吃人,有的被吃;有的害人,有的被害。在奴隶和封建社会里,
劳动人民所处的生活境遇,常常也是被“吃”或被“害”的。这就使得劳动
人民在创造寓言时,往往借助动物之间的关系,加以想象,使之曲折地反映
出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并且通过故事情节告诉人们,凶恶残暴的“动物”
本性难改,是善良被害“动物”的敌人,只要他们存在,“山林世界”就不
会有和平安定的生活。这类寓言故事多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我
们自然应当把它们看做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品欣赏,而不应把它们等同
于动物学的文章来看待。
故事的结局,总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例
如寓言《聪明的兔子》,讲的是聪明弱小的小兔,为众兽报仇,巧计使凶恶
的狮子掉进井里淹死;在《鹌鹑和大象比哈利》中,鹌鹑、乌鸦、苍蝇和青
蛙四个小东西,团结一致,战胜了欺侮他们的大象。这些故事,总是弱者用
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写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会中
的斗争。通过残暴动物的描写,既表现了动物残暴的本性,又表现了一些阶
级敌人的凶恶、狠毒、野蛮和骄横等丑恶嘴脸。看到了它们,仿佛旧社会的
那些欺压人民百姓的统治者就在眼前;在你的脑海中也自然会浮现出劳动人
民的勤劳、善良、聪明和正义等优良品质。这些寓言故事,既是动物的事,
又是关于人的事,是人与动物的统一,是现实与幻想的统一,它鼓励受欺侮
的弱者起来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
战胜强大敌人。
不少寓言故事,通过不同动物的典型形象来表现,这也是印度寓言的一
个特点。多数情况下,凶恶残暴的典型是用老虎、豺狼来表现的;善良被害
的典型形象是通过山羊和兔子等表现的;狡猾者的典型则是通过狐狸、猴子
等表现的。这些典型形象与动物的本来习性有关,不过也不完全固定。如猴
子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狐狸、老虎也是同样。它们的形象所以不同,
主要同他们所处的地位、关系、行为的不同有关,因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
就不同。如老鼠,通常给人印象不好,中国有句俗话:“老鼠过街,人人喊
打”,印度寓言中也有这种情况。然而在《老鼠和大象》一则寓言中,讲的
是老鼠如何团结一致,咬断猎人的网绳,救出大象,做了好事,受到许多动
物的夸赞。又如猴子的形象是聪明、好奇、淘气。一次,猴子乘木工休息之
机,随便动木工未锯完的木头,结果夹住了尾巴,受人嘲弄。可是在《人和
猴子》里,则讲述猴如何反对自私,如何教训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诸如此类
的寓言很多。因此,一个动物的习性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是根据故事
主题需要,突出它的不同习性罢了。
寓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同样是印度寓言的一个
特点。翻开印度寓言,仿佛看到天鹅带着乌龟在天空飞翔,接着又听到乌龟
因自满开口讲话,掉在地上而被摔成碎骨的声音;又仿佛看到一只狼掉进染
缸后的可怜样子,而后又招摇撞骗的可憎举动;一只狐狸耀武扬威地走在老
虎前面,也不由得使人深思,现实中有谁是这种形象呢?印度寓言中形形色
色的人物,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栩栩如生,生机勃勃。这说明寓
言来于民间,来于实际生活。
印度的寓言主题故事很多,内容广泛,除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以外,还
有许多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劳动、学习、斗争等方面的寓言,或
告诫人们如何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犯错误等等。有的教人要未雨绸缪,勿
临渴掘井,如《聪明的天鹅》;有的教人办事要调查研究,避免主观主义,
如《鹦鹉黑姆林格》;有的教人要纳人善言,不要忘乎所以,如《爱唱歌的
驴》;有的教人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