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佛教

佛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公元前6 至5 世纪的古印度,至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

关于悉达多·乔答摩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大多数认为,他约生于公
元前566 年,卒于公元前486 年。他属于释迦族,牟尼(即圣人)是释迦族
的酋长,住在迦毗罗卫。乔达摩生于迦毗罗卫(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年
轻时(据说16 岁)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29 岁生了儿子罗睺罗。后弃下娇
妻与爱子出家修行,当时虽受到父母的劝阻,但仍不失决心,毅然至山林冥
思苦修,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在最后一夜悟出道,遂巡游各国,进行说法,
终年80 岁。后来他的“道”又经弟子发扬光大,遂成为今天有着世界影响的
宗教——佛教。

佛教,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基本教义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1。四谛说:即苦、集、灭、道四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苦谛对人生

作出价值判断,认为人生的真实是生、老、病、怨憎会(不愿在一起的确偏
在一起)、爱别离(愿在一起的又不得不分离)、求不得苦和五阴盛苦的总
和。其中的“五阴”又称五蕴(五种集合)。佛教宣称,世界和人体由色(物
质现象)、受(感受)、想(观念形态)、行(意志)、识(意识)等五种
生灭变化的因素组成。“五阴盛苦”即人生的一切身心痛苦。集谛是探求苦
的原因或根据,故而又称因谛。灭谛是讲解脱,最彻底的解脱是没有任何痛
苦的涅槃境界。道谛是讲实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
法,即持戒、禅定和教理学习等。道谛中还包括了早期佛教提出的“八正道”,
即寻求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八种正确途径:正信仰、正思维、正言语、正作
业、正生活、正努力、正思念、正禅定。其中的“正信仰”提倡对人生应持
中庸之道的正确观念。它是佛学的基础,强调宗教道德义务,强调个人要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人生觉悟的过程就是“从染转净”,“从愚及贤”,
“去恶向善”的过程。这种主张的意义和作用是复杂的,需要作全面的、历
史的,具体的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四谛的核心在于讲世界是一个无
边的苦海,只有皈依佛祖才能寻找到摆脱苦海的彼岸。佛教无意于宇宙观的
不切实际的探索,认为解脱人类的痛苦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佛教理论可以
看作是一种有关人生哲学的体系。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它不可能把社会原
因造成的痛苦提到应有的位置上,也没有把法理与社会现象造成的痛苦加以
区别。虽然佛教的全部理论集中于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并作出独特的价值
判断,提供了有趣的设计方案,却无法开出改造社会的良药,只能给人们以
精神的希望、慰藉、满足与寄托。

2。“十二因缘说”。佛教在分析人生之苦及其成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
说,认为世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种因
缘: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识(意识)、名(身体精神)、色(肉
体)、六入(眼、耳、鼻、舌、身、心)、受(感受)、爱(贪爱)、取(对
外界事物的求取)、有(生存环境)、生和死。其中心是说人生的痛苦均由
“无明”所引起,只有消除无明,才能获得解脱。
3。“三世两重因果说”。这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把十二因缘说和其他
佛教理论结合起来后提出的教义之一。佛教宣称,一切生灵均有三世(过去、
现在、未来),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轮回有六条道路:天、人、魔鬼(阿
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一个人只有今生的行为符合佛教之“法”,才
能免却轮回之苦,否则将永远在轮回中在劫难逃。这种说教的核心在于宣传
“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并以此证明只有皈依佛教,消除“无明”,
才能摆脱苦海,进入极乐世界的天堂。
4。“三法印说”。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主要教义概括
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体系。其中心是说,包括人
的精神与肉体在内的万物处在不断的生无变化之中;世上并不存在宇宙的精
神“我”和个人的精神“我”,即“法无我”和“人无我”。涅槃寂静是说
佛教徒追求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绝对安静而神秘的
精神状态。三印说的要害在于鼓吹世界上的万物虚幻无常,引导人们去逃避
现实的社会斗争。
当然,今天佛教的这些教义,与释迦牟尼初创时所宣扬的,已相去甚远。
这与其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一作用是分不开的。每一种宗教,自其产
生后,都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佛教也


当不例外。乔达摩在宣传“众生平等”思想的同时,又打出邱度教生死轮回
的思想旗帜,并使之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以图束缚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安定
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便于统治者很好地统治。难怪他的理论一出
来,便得到国王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乔达摩在世时,还是逝世后,国王们
对传播他的佛教、思想给予了很大合作。阿育王就是个突出例子。

阿育王于公元前256—226 年统一印度,这位皇帝为人残暴,杀人成性。
可是他一统印度之后,也懂得安定民心与巩固统治的关系,“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对佛教异常重视,将其宛为国教,并派大批使臣到国外大力宣传,
致使佛教一度盛行,教徒众多。佛教所以有如此发展与传播,显然同各国国
王的支持有关。其实,“阿育王”并不是专心一志地皈依佛教,对其它宗教
他也崇拜。只要对他的统治和经商有利,什么宗教他都信仰。古今中外所有
剥削阶级的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是实用主义者,阿育王也不例外。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流传,尤其是初期,对社会发展,确有积极意义。
到后来,由于热衷于偶像崇拜,一般人染上了虚无色彩,民族健康大受其害。
从公元八九世纪以后,印度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到
后来,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以后,印度佛教受到了致命性打击。到13 世纪初,
佛教在印度趋于消灭。19 世纪以后虽又有所复兴,有一定恢复,但至今佛教
徒的人数也不算多。

在佛教的历史上传说有过几次佛教大结集,这对佛教的发展和佛典的形
成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是在佛陀去世几年后(地点在王舍城),就他的教义
作了整理并编辑成经典,即所谓的三藏,第一部分为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
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为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为论
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第二次佛教大结集是在佛陀逝世的一世纪左
右,于吠舍里举行。这次结集,分成了几派,谴责了一些异教,佛教徒修订
了佛经。第三次结集是由阿育王亲自主持的,在华氏城举行,分了十八派,
会上为佛经的最后定型作了努力。自从阿育王时代后,佛教是印度的主要宗
教,在迦腻色迎时期举行了第四次大结集,这次结集为经典作了权威性的注
释。迦腻色迦是佛教史上仅次于阿育王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登位的年代是
公元78 年。印度独立后,佛教又有所发展,于1954 年在缅甸迦巴阿约举行
了会议。会上讨论了用巴利文出版三藏经典和在宗教的各方面有关修改问题
进行了讨论。1956 年10 月14 日,印度政府利用佛陀涅槃2500 年庆祝活动
之机,组织了活动,吸收了500 万“贱民”加入佛教。自此以后,一直为宣
传佛教而不断努力,据统计,1971 年佛徒人数又有大量增加,已有3000 万
“贱民”改信了佛教。

从前,佛教强调独身,但是现在也讲结婚了。佛教界妇女的情形有了改
善,对她们的教育也受到重视。今天印度的一些表列种姓的人们为了改善自
己的境况大量皈依了佛教。实际上,这些人改信佛教以后,各方面的处境变
化并不大,有些地方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佛教自其产生后,便开始向外传播,约在公元1 世纪左右,已有印度和
尚来到中国。如公元179 年有竺佛朔;公元197 年有竺大力;公元3 世纪有
释迦跋澄、释迦提婆;5 世纪有求那跋陀罗;6 世纪有真蒂。到隋唐时,来我
国的就更多了,可谓举不胜举。直到13 世纪印度的佛教虽然差不多衰亡了,
但南印度有个敦巴桑结还五次来我国西藏传教。当然,其中最有名的是鸠摩
罗什,他系统地将印度古代重要哲学思想介绍到我国,还翻译了大量佛教经


典,是一位在我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学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印度学者。印度
学者来中国后,译经、传教、讲学,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对我国文化发展起
了帮助作用,而且同中国学者合作,把许多印文典籍译成汉文,使得这些迄
今已在印度失传的典籍得以保存。

看过《西游记》的中国人都知道唐代有个唐僧曾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即
印度)去取经,其实在唐僧之前,便已有许多人到过印度。据史书记载,公
元前2 世纪,中印两国之间就有了接触。在魏晋时就有些人去印度学习佛教,
以后时断时续,不断有人前往,从公元3 世纪中叶起到8 世纪中叶,500 年
间到印度去的佛教徒就有160 余人。在以后1000 年间,仍有许多佛教徒去过
印度学习。这些人中最著名的算是法显、宋云、惠生、玄奘(即唐僧)、王
玄策、义净等人了。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在那里取经求
学,交流文化,同印度人民缔结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在印度,玄奘等人的名
字家喻户晓。提到中国人,必首先想到玄奘,见到中国人也自然会想到玄类,
他们不只是把他看作学习印度的先师,还把玄奘视为中印友谊的象征。还有
些人,当说是大多数人,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有去无回,有的在印度归天,
有的葬于半路,连姓名都没留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留于世,为中印人民所
敬重。从中国去印的和尚虽时多时少,断断续续,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却一
直存在,直到19 世纪在西方思想未传入中国前,中国信佛教的人数依然很
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有些人虽然不懂得什么是佛教,但或多或少都受着佛
教的一些思想影响,例如相信因果报应、转业轮回等等。可以说,自佛教传
入中国后,便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至皇帝,下至庶民,
无不蒙受影响,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科学和文化起了刺激作用,在某种程度
上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随着时代的前进也需发展。现今许多佛教上层有
识之士,已开展了各种旨在繁荣佛教的活动,仅1960 年以来印度各地成立的
佛教组织就有上百个。世界各国对佛教的研究也在加强,近年来已在印度召
开了多次有关佛教研究的国际性会议。

(三)锡克教

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有一座几乎通体馏金的寺庙。它
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