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地宣扬造“业”和“轮回”说。他们说,人的生前思想和行动可以造“业”
(即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的善与恶,从而决定人在来世的种姓之高与
低。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才能免罪超生,在未来世界中获得神的赦免并在
种姓轮回中转为较高种姓,反之则被降为低等种姓。其目的当然是劝说人们,
特别是劳动者和奴隶安于现状,忍受剥削和压迫。婆罗门教的造业和轮回思
想在以后出现的印度其他宗教中也被继承下来,成为长期束缚人民的精神枷
锁。婆罗门集团也是现实社会的中心,控制着大大小小的政治领袖,没有他
们出面主持就职仪式的祭典,任何政治领袖的社会地位是不被承认的。即使
是平时,他们也常常干涉政治领袖的行动。公元前6 世纪,北印度已经形成
了十六个较重要的王国和部落联盟。在这些国家和联盟的扩张战争中,以国
王和武士为代表的刹帝利种姓的力量不断强大起来,吠舍种姓中也出现了富
有的商贾。他们对把持着社会最高特权的婆罗门集团和维护森严社会等级制
度的婆罗门教日益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于是,在印度思想界出现了反婆罗门
教的、主张思想自由的沙门思想,并导致耆那教和佛教在北印度婆罗门教势
力较弱的地区相继产生。耆那教和佛教兴起时,正值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
展,城市国家大批出现,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雅利安人此时早已东移
至恒河流域,他们对当地土著居民的奴役又产生了严重的民族矛盾。婆罗门
教已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奴隶制国家的思想武器。低等种姓和奴隶们在普遍无
权、屈辱、绝望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产生了逃避尘世的幻想,企图通过宗
教来寻求自我解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样出身于王族刹帝利种姓
的大雄和释迦牟尼才创立了耆那教和佛教。这就是恩格斯所说:“创立宗教
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

到公元前3 世纪,佛教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第
一个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从瓶沙王起直到阿育王止
的历代帝王都是佛教的皈依者和支持者。以佛教王国著称的孔雀王朝不但在
印度境内广建寺塔,号召人们巡礼佛迹,而且还派出一批高僧大德到国外大
规模布教,从而对后世佛教见重于亚洲并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了深


远影响。当时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所谓“乘”即寻求解脱的“乘载工具”
或“道路”)不拜偶像,只拜舍利(即佛骨)和窣堵波(佛骨葬地),主张
个人修行以成罗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佛教内部分化出大乘佛教,提出“菩
萨说”,认为菩萨也是一种神,并大胆主张神在“普渡众生”的同时也要轮
回,从而为大乘佛教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大乘佛教把小乘佛教视为现实世界
中传教者的佛租晋级为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全智全能、人格化了的神,并
为他杜撰了种种神奇的故事。佛教由此开始了偶像膜拜。大乘佛教宣扬的世
界如梦、现实世界苦难的不真实性,以及只有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的涅槃,按
照佛教教义持戒修行方可获得真正解脱的说教,正适应了君为国主、君权神
授、君命不可抗的意识,从而缓和了人民变革现实的阶级斗争。在这点上说
来,宣称普渡众生、人人成佛的大乘佛教的反动性,显然比小乘佛教更为昭
著。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的瓦解为宗教信仰提供了自由放任的机会。衰微
了近千年之久的婆罗门教徐徐苏醒,并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某些内涵的基
础上演化为印度教。4 世纪时,旃陀罗·芨多一世首先扬弃佛教,建立了享
有“印度教王朝”之称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注重于宗教理论的发展。但它
热心于追求烦琐空洞的理论论证的作法使佛教逐渐脱离广大徒众,导致佛教
占主导地位的状况逐渐结束,佛教进入了最后的密教时期。密教是大乘佛教、
印度教和地方民间信仰的混合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式为特征,
宣扬口诵真言咒语、手结契印、心作观想(即语密、身密、意密)同时相应,
即可立地成佛。八九世纪时,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的极度腐败、内部派
系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佛教开始衰微,到13 世纪时已基本消
亡。

印度教经过8 世纪时商羯罗的改革,恢复了婆罗门教时代通用的梵文,
开始重新重视并致力于研究吠陀经典。印度教把宇宙间的力量归纳为三种,
并从婆罗门教诸神中提取出三大主神加以崇拜: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原
型为因陀罗)和保护神毗湿奴。人们对三位主神的偏爱与疏远,自然地产生
了印度教的三大主要教派,天神们利益均沾,人间方得相安无事。新兴的印
度教也采用了轮回说、创业说,重视牺牲祭,如佛教一样重视圣地巡礼、偶
像膜拜和广社庙宇。实际上,印度教是印度旧有宗教的集大成者,它不但包
含有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成分和哲学精神,而且也将各教教主和
神抵推崇为印度教的圣人。正因为如此,印度教才能日见兴旺,最终成为印
度的国教,使佛教、耆那教的香火日沦一日。

公元712 年,伊斯兰教教徒穆罕默德·伊本·哈希姆首次将伊斯兰教传
入印度西北海岸。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集政治、军事
和宗教于一身的体系。这一性质,决定了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何处,便迟早
要在那里建立起伊斯兰教政权。印度由印度教时代转入伊斯兰教时代,足足
经历了8 个世纪的历程。信奉伊斯兰教的德里王朝(公元1206—1526 年)和
莫卧儿帝国(公元1526—1859 年)统治印度长达650 年,伊斯兰教的势力在
印度日益繁殖,以至根深蒂固,成为印度的第二国教。印度固有的宗教颇受
摧残,特别是佛教的塔庙寺院,几乎被毁灭殆尽,印度佛教因之绝灭。耆那
教也受到严重影响,唯有根基坚固的印度教在民间得以一息尚存。

伊斯兰教使印度的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乃至行政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伊斯兰教有很多不同于印度教传统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伊斯兰
教的现实主义精神。伊斯兰教要求全体穆斯林不分种族、家族和部落,统一
在伊斯兰的星月旗下。因此,伊斯兰教对徒众的控制和统治远较其他宗教为
强。伊斯兰教最初不仅仅是宗教,也是一套代表阿拉伯封建主利益的政治、
经济、法律及文化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通过“舍利阿”(即伊斯兰教律)
的形式得到充实与巩固。这样,伊斯兰教一直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其宗教
影响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顺从全能全智的真
主安拉的安排,顺从安拉的使者和代表安拉发布命令的人,以便适应现实,
而非逃避或否定现实。伊斯兰教也崇尚武功、肯定战争,认为参加保卫伊斯
兰教的圣战可使穆斯林获得真理而升入天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不但强调
个人行善与仁爱,而且尤为注重团结合作,互助御外。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在
印度固有的传统宗教社会里所鲜见的,它使得穆斯林社会在印度表现出明显
的组织性和斗争性。

在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受到其它宗教势力的顽强抵抗。但
是,军事力量支撑下的穆斯林政权通过给予穆斯林某些经济、法律特权,通
过征收沉重的异教人头税和广建寺院等措施,迫使许多印度人改宗伊斯兰
教。同时,伊斯兰政权推行的维护私有制的种种措施也逐渐赢得了印度封建
主的欢心。居民中伊斯兰教徒大增,西北印度尤为显著。除了南端还散存的
一些独立的印度教小国外,伊斯兰政权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但是,由
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
家。

据说早在4 世纪后,基督教就从西亚传入了印度西南海岸,但基督教大
规模传入印度却是在15 世纪末随着“地理大发现”一起到来的。1498 年5
月20 日,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西南印度的卡利库特,此后,西方人便纷至
沓来。他们在印度贸易殖民之初便祭起了基督教的旗帜。1541 年,果阿出现
了印度近代第一个耶稣传教会,1727 年英国人在印度首创了自己的传教组
织。西方殖民者在武力征服印度的同时,极力以基督教文化为骨干的西方文
明对印度实行精神上的征服。基督教文化并非全盘输入近代西方文明,而是
选择那些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内容作有计划的移植。基督教传教士们在向印度
输入殖民化了的西方文明的同时,大力兴学办教,不遗余力地互相竞争。其
热心固然可佩,但他们那种浅薄的商业化传教精神对于文化低落及固有宗教
信仰薄弱的民族来说,可能较易奏效,而对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浓郁的宗
教气氛和自信力较强的印度来说,则收效不大。1941 年时,经过传教士们几
百年的努力之后,印度基督徒也不过才475 万人,占印度人口的1。5%,而
这个数目中还包括了前英属缅甸、在印欧洲人和英印血统人中的基督徒。1981 
年,印度基督徒已增至1400 万人,占印度人口的2。6%。尽管其人数虽然不
多,但却派别林立而复杂,大概说来计有英格兰教团、路德教会派、埃塞俄
比亚派、浸礼教会派、组合教会派、希腊教会派、美以美正派、小新教派、
长老会教派、新基督教派、教友派、罗马天主教派、救世军人派、甫印度联
合教会派、叙利亚景教派和叙利亚罗马叙利亚派等二十多个派别。这样繁多
的教派不能不使人们联想到它赖以产生的殖民奴役的历史背景。

几乎在基督教于近代传入印度的同时,印度宗教中出现了一个以革新宗
教闻名的锡克教。该教是旁遮普贵族纳那克(1469—1538 年)所创。当时,
印度正处于莫卧儿帝国初创时期,伊斯兰教政权对印度教的宗教迫害事件屡


见不鲜。很多宗教改革家试图弥合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对立,使人们在共同
信仰中团结起来,锡克教遂以印度教改革派的面目问世。后来,锡克教逐渐
发展为完全独立的宗教体系。该教信徒自称“锡克”,意为门徒或弟子,尊
纳那克为古鲁(即祖师)。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不拜
偶像,信奉不生不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上帝,不重祭祀,主张各种宗教
和睦亲善。当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早已盛行于印度,基督教也开始传入,因
而使锡克教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锡克教徒大多聚居在旁遮普一带,至今依
然如故。锡克人由于遭到莫卧儿帝国的迫害渐渐变得倔强而尚武。锡克教也
渐渐与争取锡克人的政治地位问题紧密连在一起。锡克教徒数目虽然不多,
但势力却很强大,曾在1765—1849 年间建立了独立的锡克国家,直到旁遮普
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兼并时为止。从此,躯体魁梧、骁勇好斗的锡克人常
常被召到英属殖民地军队中服役,旧中国上海租界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