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碧NBA篮球解说大赛,评委有徐济成、刘玉民、钱澄海、岑传理、宋晓波、NBA中国区的经理等8个人。比赛先分两组,单号选手一组双号选手一组。开始于嘉的得分就比较高,因为他的模样显得成熟一点。那是播3分钟比赛录像,选手对着画面解说,于嘉在3分钟结束时来了一句:“观众朋友,在一段广告过后,咱们再回来继续欣赏这场比赛。”底下的人一听就开始鼓掌。复赛是8个人,第1项是理论问答,他的分数较低,排在第3位。第2项还是解说,得分还是第3。这比赛取前两名为优胜者,于嘉心想,可能人家两个能拿冠军。他当时参加比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就是想“我喜欢篮球,其他参加比赛的孩子也喜欢篮球,大家通过比赛认识一下多好,让他们知道我也喜欢篮球就够了”。
第3项比赛是英语问答,于嘉得的分数奇高。提问是:“湖人队把罗德曼裁掉了,你认为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说说你的理由。”于嘉非常喜欢罗德曼,就像喜欢巴克利一样,这两个人都有些浑不吝的劲头,“是我比较追求的生活方式”。他很流利地开始回答,时间用光了,评委也不觉得,还在听他说。随后主持节目的孙正平打断他:“差不多了吧?”于嘉的成绩上升到了第2位。但当时他不知道分数的变化,后来他转播打分的比赛,也能理解运动员的紧张心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得分,什么都听不见。
最后一项是采访,采访对象是苏群,他提了3个问题,像是有记者天分那样打算着能从苏群的话里听出下一个问题在哪儿。他的第1个问题是:“你报道转播了那么多NBA比赛,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苏群说是乔丹退役的最后一战,两个人很顺利地就聊了下去。
雪碧组织的解说比赛(2)
全部比赛结束,8个选手站在台上,于嘉就看见观众席里杭州送他来的可口可乐经理冲着他直挥拳头——他进入前两名,有资格去解说2000年的全明星赛了。评委大徐把他比喻成邓肯,一进NBA就跟打了10年球似的,少年老成。于嘉自觉是个“闷骚”的人,也喜欢“闷骚”的邓肯。
周洋和于嘉在电视里一起说了马刺和爵士的一场比赛,小于说第2节,周洋说第3节。2000年,他们随中央台报道组到美国说全明星赛。周洋说的是3分球大赛,特别激动,几乎一直在喊。小于说的是扣篮大赛,他运气好,赶上那一年是卡特的表演,对手是麦克格雷迪,每个动作都技惊四座。全明星赛也是两个人一人一段,但周洋老是发出惊叹,国内观众有意见,打电话到中央台,中央台打电话到美国去。
生瓜蛋子于嘉第一次去解说这么引人注目的比赛,怎么就能比较沉稳呢?他说:“我从来不追星,我不要他们的签名合影,我想,为什么他们不来要我的签名合影?这样想对做一个记者很有好处。NBA瞧不起那些围着他们要签名的人,我第一次去全明星,忍住没有要任何一个球星的签名。我觉得我就该干工作,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而且成了我的工作,回来之后我觉得注定干这个工作。”
大二的时候,于嘉开始给报纸写文章,他说,当解说员不写文章会越来越枯竭。上学期间也说过CUBA总决赛,那是2000年6月浙江大学的比赛,中央电视台要转播。这转播不用去解说员了,不用花机票,连“的票”都不用报销,让杭州商学院的于嘉蹬着自行车去解说就行了,他和浙江大学的那些队员平时就很熟悉。上学的时候他还主持一些广场秀、球迷见面会。2001年科比访华,3对3街头篮球赛的主持人也是他。大学生于嘉不管家里要钱了,还能给家里钱,但他上课越来越少了,好在英语靠自学就可以。毕业之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体育频道,说起了篮球。
24岁的于嘉像44岁的大徐(1)
罗德曼当年出过一本自传叫《像我一样坏》,那简直是“伤痕文学”的路数,讲自己怎样坎坷,又怎样靠篮球过上好日子。这家伙写文章可以找人捉刀,但嘴皮子未必好使。
巴克利却是天生一张“好嘴”,他退役后担任TNT解说顾问。在转播上,闭路的TNT与开路的NBC是竞争对手,到周末4场球,3场在开路NBC,1场在闭路TNT,不过巴克利的解说,名声在外。中国球迷对解说员巴克利最为熟悉的一幕是他亲吻“驴屁股”——他一开始不喜欢姚明,选秀的时候就说,休斯顿火箭队简直脑子坏了,选一个从来没有接触美国篮球、没在美国大学里打过球的人,他那么高那么笨那么瘦,没有力量,他会被沙克碾死。如果他能得16分以上,我就亲解说员史密斯的屁股。很快,姚明一场比赛就拿下了16分,解说员史密斯说,你真不打算亲我的屁股吗?那就亲吻一条驴。演播室里牵进一条驴,巴克利温柔一吻。拿体育频道的话说,这就叫“演播室包装”。
巴克利也有向着姚明的时候,2004年全明星赛的个人技巧挑战赛,后卫们要比运球过障碍、投篮、3分,是一个综合技艺展示,谁用时间最短谁获得胜利。4个参加比赛的组织后卫有3个已经比赛完了,还剩下一个要出场的时候,转播镜头给了看台上的姚明。巴克利就说了:他难道在找他们队里那个看不见屋子里大象的那个家伙吗?那家伙有什么用?他到这里会用4分钟还是5分钟完成比赛?
个人技巧挑战赛,最多用40多秒就完,巴克利在挤兑弗朗西斯,NBA的俗话“看不见自己客厅里大象的人”——就是有个好中锋但又不会使用,比如科比看不到奥尼尔。巴克利以敢说话赢得观众,2000年湖人对骑士的一场比赛,湖人当时强大,骑士状况不佳,奥胖把球传给科比,科比重扣得分,两个人撞胸相互庆祝。巴克利又说了: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快感吗?难道你们和妻子在家做爱也有这样的快感吗?你们欺负这样一支球队就能显示你们团结了?不,大家谁也不会相信你们亲如兄弟,要不到更衣室里看看,希望那时候你们还有快感。
巴克利解说NBA,但不会给NBA说什么好话。有一次半场的时候播放某球队公益活动的短片,球队到某学校和孩子交流,这本来是解说员说两句就得了,没什么解说顾问的事,巴克利抢过话筒说:我现在要告诉孩子们,你要崇敬谁就崇敬你们的父母,听他们的话,他们才是真心对你们好的。你为什么要听这些球员的话呢?为什么要相信一个自己都不守规矩管不好自己的人?他们很可能就没读过书,但你们要好好读书。
大嘴巴巴克利的自传叫《我可能错了,但我置疑》,里面有他对社会万象的看法。他当球员的时候就有口才,有一次他和一帮球星坐电梯,说道:这电梯要是掉下去,美国黑人富翁就少了好多个,社会财富结构就发生变化了。现在,在解说席上,于嘉还能看到黑人球星的统治地位。2004年他在美国转NBA全明星赛,是和解说顾问张卫平一起去的,转播席上,小于说:“您肯定比我有名,不过在这里最没名的就是咱们两个。”中央台的席位旁边是TNT,5个人一字排开,是巴克利,公牛队的科尔,魔术师约翰逊,肯尼·史密斯和一位解说员。ESPN的解说顾问是乔治城大学队的篮球教练,他是莫宁和尤因的教练,另一个是拉姆齐,他是比尔·沃顿的教练,他边上是比尔·沃顿。这些年龄相差不小的球星见面像当球员时一样,握一下手,拉过来拥抱一下,击掌,用拳头捶捶对方的肩膀,然后再树一下大拇哥,一鼓掌,自己开始工作。这帮人互相亲热的场面能让其他电视台的人感受到孤立,虽然他们是更大的群体,但篮球是那几个人玩的,是那几个人的东西。
NBA中国赛,ESPN的解说顾问比尔·沃顿也来了,他是第一个说姚明可以改变篮球历史的人,他特别喜欢姚明。于嘉说:“他在美国的解说大概是挨骂最多的,因为他的解说比较深入浅出,美国人就说,您说点我们不知道的。”
NBA现场解说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湖人之声”赫恩,他为湖人工作多年,每天每场比赛都去,现已去世。
NBA现场解说有单边注入记者参与,负责搜寻场上情况,有个摄影队跟着他,看见名人坐在场边就立刻采访,或者在队伍替补席后边听见什么就报道出来。解说员、解说顾问分工明确,解说员说:“现在姚把球传给了麦克格雷迪,麦克运球过了半场,他把球传给霍华德,两个要打一个挡拆配合。”说到这里停下,解说顾问接着说:“麦克格雷迪和霍华德在魔术队多次打这样的配合,注意霍华德落位很高,这样麦克接球后有下延的空间,他可以跳投或者突破。”这后半段比尔·沃顿有资格说,一般人就不行。但于嘉梦想着:咱能不能像巴克利那样说两句?
24岁的于嘉像44岁的大徐(2)
2003…2004赛季,湖人对火箭第一场季后赛,奥尼尔表现凶猛,火箭队主教练就把姚明换下场,换上替补中锋泰勒。当时普遍认为会在夏季被清洗掉的泰勒上去打了3分钟,0分0个篮板0个助攻0个盖帽两个失误3个犯规,中央台的于嘉就说了:“让这种队员上去有什么用呀?”这句话被广电总局监看组听到了,提出问题是“用词不雅”。于嘉说:“我解说篮球,估计永远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姚明和麦克格莱迪好得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简直可以做爱了。”
24岁的小于要像44岁的大徐那样,要去思考去表达去忍耐一些东西。这家伙在电视上看起来老实持重,电视下面还像个大孩子。不过说起话来也有很成熟的味道:“钱澄海教练说过一句话——中国搞篮球的人原来是只练不说,搞足球的人光说不练,现在不一样了,搞篮球的人也开始说了,中国篮球的发展前景就好了。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1984年就有篮球的报道,有NBA的消息了。姚明说他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一个希望小学,校舍破烂,但操场上还会有一个木头篮球架,篮框是铁丝弯成的,看见它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觉我也有,篮球似乎和我们的生存更近。篮球场上的声音——汗水滴在地板上的声音,球鞋与地板摩擦的声音,重扣发出咣咣的声音,投篮之后篮网唰唰的声音,就像是交响曲,这个运动能提升你。奥运会中国男篮打得很糟糕,但打塞黑那场球还是让人很激动的,我看完了喉咙里像堵了一块东西,就是要做一个片子把情绪宣泄出来,编片子编了一夜。我可以认真地说,我每滴血都流着篮球的血。在我记忆里,没有哪一天和篮球无关,我在中央台90%的时间是做篮球,10%做别的,但中央电视台能给我90%就足够了。”
于嘉说他努力争取要“厚重一些”,“显得岁数大点”,但他能感受到体育频道里的“代沟”——“上一代人努力适应着去享受体育,他们在做出改变,在他们经历的时代,体育是荣誉,体育是一种担子,而不是享受。我们比较轻松,这不是说你无视刘翔那块金牌的厚重,无视女排那块金牌的艰辛,而是身心愉悦的理解体育。篮球就是一种时尚和文化模式,你在球场上穿NIKE,穿Andl,或者是hip…hop那样的大肥裤子都是在喜欢篮球。”
影像民主化与新的篮球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