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大石油交易市场,开展跨市交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实现对全球资源和有效市场的合理布局。2010年,海外权益原油产量达到2500万吨,权益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立方米;海外收入达到120亿美元,可以占到全中油集团公司总收入的14%以上。
如今,主持中石油海外投资事务的是其所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经过10年打拼,中石油已在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等三个颇具规模的投资区域内,运营了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的多个投资项目。
2004年,中石油正在执行44个海外项目,投资规模超过50亿美元。其海外原油产量已达到8。24万吨/日。
除了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秘鲁等国的石油投资项目外,中石油的标志还出现在加拿大、泰国、缅甸、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曼、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与对方的合作则囊括了产品分成、合资、租让和工程服务等所有方式。
2004年年中,俄罗斯斯基姆尔石油公司股份的争端在经历了重重波折之后,中石油最终取得了成功。2004年6月7日,中美俄三方公司在莫斯科签署了股权转让最终文件,中石油的对手俄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实际获得斯基姆尔石油公司51%的控股权,中石油得到了斯基姆尔剩余49%的股份。斯基姆尔是一家位于奥伦堡东部地区的石油公司。2003年,斯基姆尔石油公
第六部分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3)
司的石油产量为36万吨,石油销售收入4000万美元。有关资料显示,该油田储油量超过了1亿吨。预计到2009年,原油开采量将达到150万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列出的时间表是:到2010年,要把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股权多元、科技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到2020年,把中国石化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中国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是中石化旗下专事海外投资的子公司。中石化的海外触角已经延伸到伊朗、也门、阿尔及利亚、土库曼斯坦、尼日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伊朗,中石化采用回购方式在当地一处油田提供风险勘探服务;在也门,中石化利用产品分成方式,享有该国S2区块37。5%的合同者权益;在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两处油田,中石化通过采取提供工程服务和研究的方式,为最终进入打下基础;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的边际油田则动用投入较少的产品分成法获得利益。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不示弱。这家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石油公司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六大战略:有效益的发展战略、天然气战略、资本运营战略、低成本战略、高科技战略和扩大开放战略。战略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通过重组改制建立国际石油公司管理体制,通过资本运营获得资金支持,通过产业调整实现上下游一体化,通过走国际化道路重点开拓国际市场。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冲击世界500强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迈进。
近几年,中海油的几次海外大手笔收购震惊四方,其中2002年年初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最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在这笔收购合同中,中海油出资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油。同时,中海油还将担任其中3个油田的作业者,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这也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境外担当海上油田的作业者。
中海油的海外投资策略很清晰:利用20年来与世界大中型石油公司合作的丰富经验,将投资领域从上游打通到下游,从生产领域发展到金融领域,从较为简单的合作形式发展为复杂多元的形式。
继年初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后,7月,中海油收购BP公司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部分股权。8月23日,中海油宣布,获要约收购澳大利亚西北礁层天然气项目的上游生产及部分储量权益。2002年,中海油对澳大利亚和印尼油气田的收购共耗资12亿美元。
2002年12月12日,国际著名的评级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海油的信贷评级从Baa2调高到了Baa1。这是中国公司从穆迪公司得到的最高评级,中海油由此成为惟一一家从穆迪公司得到Baa1(正面)评级的中国公司。2003年1月15日,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亚洲货币》将中海油的收购评为2002年度“最佳收购”。
三次跨国并购,使中海油的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并购之后,海外产量占到总公司产量的1/4,海外油气储量的比例达到了20%,海外资产占到公司总资产的1/3,中海油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公司。
跨国企业是世界的,同时也是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世界油气资源的占有,首先是为本国的油气供应服务。中国石油企业也不例外。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会在国内的市场供应中更居主动地位。海外能源供应基地的建立,会为国内的石油供应安全多上几道保险锁。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在全球石油版图中遍地开花,为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建设做出了努力。
一是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正处于开发早期,需要引进国外资金。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历来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谊。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非洲国家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埃莱·埃利·埃蒂安(ELEIHELLEETIAN)先生说,是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连接起了中国和非洲。中国可以在非洲战胜贫穷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国在苏丹的石油勘探开发已经取得突破。2003年,中国从苏丹获得的份额油总额超过1000万吨,位居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加蓬后,两国展示了良好的合作前景。加蓬也希望打破西方大国对石油开发的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与我国展开合作。2004年2月3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宣布与法国公司签署协议,中国将首次从加蓬购买石油。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与加蓬矿产、能源、石油和水资源部长奥努维耶特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签署框架协议,表示双方将密切合作,支持和鼓励两国企业在矿产、能源领域的投资合作与技术交流,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加蓬冶金矿产资源的开发。
第六部分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4)
埃及、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毛里塔尼亚、乍得、尼日利亚等国家也向中国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展示了良好的合作前景。2004年2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与埃及、阿尔及利亚签署了石油合作协议。2004年5月20日,中国石化集团与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将在尼日利亚投资5亿美元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并从7月份起,每天从尼日利亚进口7万桶原油。
当前,进口的非洲地区的石油已经占到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多一点。有着丰富石油蕴藏,又与我国有着友好关系的非洲,随着石油产量的迅速增长,有望在最近几年内取代中亚俄罗斯,成为我国第二大进口石油来源地,比例将上升到30%左右。
二是中亚—俄罗斯地区。
中亚—俄罗斯地区资源丰富,其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而且相对于遥远的海上运输线来说,陆路运输更为有利。中亚和俄罗斯与我国合作优势明显。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大国,又互为邻国。双方有着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两国都致力于国内改革和发展,这使得两国保持和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尤为必要。从地缘政治角度讲,中俄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相互关系的状况和水平对整个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中哈石油管道已于2004年9月28日动工兴建,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进一步增加在哈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并辐射中亚诸国。2004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访问时,一再强调中俄石油管线一定要修建,中国公司已经参与到俄罗斯的一些油气合作项目中,相信会有良好的结果。
三是中东地区。
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是中东地区。中国已经在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曼取得了一些项目,并在成功运作。
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为中国公司进入中东进行油气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是南美地区。
在委内瑞拉和秘鲁,中国公司都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石油公司的信任。如今,中国公司正在努力,争取连点成线,推动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拿到更多更大的项目。
五是东南亚地区。
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基斯坦等国家与中国关系稳定。在这些国家,中国已经相继取得了一些项目。如今,中国公司正在这些国家继续推进,以上游业务为重点,向前发展石油风险勘探,向后发展炼油、化工与销售业务,以上游推动管道建设,带动下游发展;上、下游业务相互促进,实现海外油气项目一体化经营。
建立海外能源供应基地,犹如虎口夺食,并非易事。前些年,当我国石油公司还在同俄就能源合作进行谈判之时,英国的BP公司投资20亿美元购买了俄露西亚石油公司10%的股份,部分控制了原本拟向我国供气的俄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克维克金斯克的勘探开发权;英荷壳牌公司则购买了俄最大的垄断集团——天然气股份公司的股权,以控制西西伯利亚的开发权。此外,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菱公司都已购买俄萨哈林石油公司的股份。日美联合投资俄萨哈林三个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两个项目。由此可见,要想分享世界石油资源,必然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是最为活跃、最为生机勃勃的一支劲旅。
中国石油企业的努力,一方面将为国家的石油供应安全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将为石油公司更进一步壮大创造良好的契机。
现在,石油七姊妹经过合并重组变成了五姊妹。也许,当人们再一次称呼“七姊妹”时,未必其中不会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
第七部分轿车进入家庭的尴尬(1)
雄心勃勃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必然带来对原料和能源的需求激增。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越过了1000美元大关,轿车正以井喷式的速度进入家庭,这些都给中国的石油供应带来压力。
节油和寻找替代能源不可回避。有人说,如果中国的节能降耗水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