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多为“河北之士”,不尚符录,不事烧炼,有少数人还从事抗金活动,
大多则凭借耕田凿井自食其力,“不求闻达于诸侯”。陈■也是“平生读
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由于陈■在“西山”等处“躬
耕”过,取得相当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所写《农书》不是“誊
口空言”,他自信地说“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
乃敢著其说以示人!”加之,陈■写《农书》为的是“有补于来世”。因
此,其书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生产中行之有效。

与陈■《农书》第一次刊刻有密切关系的洪兴祖,好古博学,对《易》
尤深有研究。他做过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和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地方官,
对农业生产很重视。《农书》写成后,陈■亲自送到真州去给洪兴祖阅看,
请他支持刊刻。洪兴祖很敬重陈■,说他能贯穿出入于“六经诸子百家之
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而且“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
者《易》也”;对《农书》,洪兴祖“读之三复”,并将《仪真劝农文》
附于其后,命人刊刻,在所辖地区广为传播。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把洪、
陈二人结合了起来。所以,他们第一次见面就谈得很投机。宋儒治经,重
《易》、《春秋》、《礼记》,而又着重在《易》中寻究哲理。同时,宋
儒常以自我为中心,敢于独立思考,另立新说。陈■受当时学术思潮影响,
写作《农书》时,从研究方法到编写体例,都力求突破以往农书的框框。
他认为后魏时的《齐民要术》和唐代的《四时纂要》等农书“迂疏不适用”。
他不抄书,着重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即使引用古书,也努力融会贯通在自
己的文章里。

陈■《农书》是以种稻、养蚕为主的江南农学专著,也是私人著作的
地区性农书的典型。由于其针对性较强,对水田地区农业生产有所裨益。
在南宋,除洪兴祖首次为之刊刻外,宁宗嘉定七年(1214),绍兴余姚知事
朱拔和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的汪纲,又将《农书》再次刊刻传播。朱拔和


汪纲都是新安(今河南新安)人。明代以来,《农书》的刊本、抄本、单行
本、合编本有多种。目前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函海》
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与《蚕书》或《耕织图诗》的合编本等。
除旧有版本外,1956 年中华书局曾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过一次,
首尾附件较完全。1965 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万国鼎的《陈■农书校注》。

《陈■农书》篇幅不大,连序跋共计12000 余字,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不设卷名,为全书重点,阐述农业生产经营原理和生产技术。其下又
分12 篇:《财力之宜篇第一》,论述进行农业生产要“量力而为”,采取
集约经营;《地势之宜篇第二》指出生产基地的地势高下不同,应予以不
同的适当安排;《耕耨之宜篇第三》主要谈土壤耕作;《天时之宜篇第四》
指出种庄稼必须知道“阴阳消长”之理,才能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地进行
生产;《六种之宜篇第五》提出要按时宜安排各项作物,实行多种经营,
或增加复种次数;《居处之宜篇第六》强调农家住宅要考虑农事的方便,
予以适当安排;《粪田之宜篇第七》指出对肥瘠不同的土壤,各要治之得
宜,“用粪犹用药”;《薅耘之宜篇第八》指出稻田除草,在不同季节要
采用不同的办法;《节用之宜篇第九》强调丰收后,要“节用御欲”;《稽
功之宜篇第十》强调管理者要对农民检查督促,“以明赏罚”;《器用之
宜篇第十一》阐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念虑之宜篇
第十二》指出对农事要时刻考虑,料理缉治。最后附两篇专论,《祈报篇》
记述农业春祭、秋报的祭祀礼仪;《善其根苗篇》则专门论述培育壮秧的
道理和技术。卷中题为《牛说》,分两篇:《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强调
养牛“必先知爱重”,并记述了一套牧养技术;《医治之宜篇第二》指出
牛的某些病疫会传染,对病畜要及时隔离和适时养治。卷下名《蚕桑》,
主要介绍种桑和养蚕的技术,分《种桑之法篇第一》、《收蚕种之法篇第
二》、《育蚕之法篇第三》、《采桑之法篇第四》和《簇箔藏茧之法篇第
五》。

从陈■的《农书》可以看到他使中国古代农学有了不少新进展。《农
书》之前的古农书,大都侧重耕作栽培技术的记述;而《农书》则从生产
全局出发,以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二者并重。强调经营农业要有预见,
防患于未然,所以一开始就须做好规划。提出经营规模“不在连阡跨陌之
多,唯其财力相称”;对生产基地,要根据地势高低不同,制订土地适宜
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种植同样要计划安排,做到“种无虚日,收无虚月”。
规划既定,还须认真贯彻执行。总之,陈■把农业经营管理视为生产成败
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陈■《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
部农书。总结时,从播种到收获,区分轻重缓急,不像以前的农书那样平
铺直叙。如谈论江南水田整地,分别四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早田收
获后,随即耕治施肥;晚田收获后,等待来春残茬腐朽后耕;排水不良,
且较冷的土地,在秋后排水深耕;宽阔平坦的土地,冬季翻耕,并浸灌以
水,使残茬杂草在水中沤烂。《薅耘之宜》篇对中耕除草、烤田和稻田水
的控制等技术都有精到的论述。烤田措施的最早记载见于后魏的《齐民要
术》,到陈■《农书》方始指出其好处,并总结出与自下向上的耘田相结
合的方法。陈■认为,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比稻田土壤耕作
和田间管理更为重要。


用专篇讨论土地的利用,为陈■《农书》所首创。其中《地势之宜》
篇,堪称为一篇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专论。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
质多种多样,有高山、丘陵、高原、平原、低地、江河、湖泊等区别;地
势有高下之不同,寒暖肥瘠也随之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时,各有其适宜
的方法。所论述的地形和温度、肥瘠、水旱之间的关系颇符合科学道理。
接着又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尤
以高田的利用规划,讨论最为详细,即勘察地势,在高处来水汇归的地方
凿为陂塘,贮蓄春夏之交的雨水。陂塘的大小,根据灌溉所需水量而定,
大抵是10 亩田划出二三亩来凿塘蓄水。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以便系
牛。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
水(牛粪尿)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即不致于弥漫而害稼。”这确实
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小型土地利用规划。

陈■继承战国以来“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思想,在总结时,
特别注意积极发挥人在地力上的改造作用。《粪田之宜》篇认为,有人说
农田耕种三五年后,地力就会疲乏的说法是不对的,是没有经过认真的思
考。如果能常给农田添加新而肥沃的土壤和施用肥料,则可使土壤越来越
“精熟肥美”,地力将“常新壮”,何来衰败之理呢。这是陈■在土壤肥
力认识上的一个新建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神。在800 多年前,
就明确提出如此豪迈,而且具有重大实用意义的基本原则,说明陈■的观
察敏锐、深入。在这一基础上,陈■又指出,土壤好坏、肥瘠虽不一样,
但治理得宜,都可长出好庄稼。以上两条原则,包含着坚强的,可以用人
力改变自然的信念。它和近代苏联土壤学家B.P.威廉斯(Вильямс)提出的“没有不好的土壤,只有拙劣的耕作方法”的看法,基本相一致。

基于可使地力“常新壮”的认识,陈■对施用粪肥以增进地力方面,
有充分的论述。除列有专门的《粪田之宜》篇外,在其他篇中也常常提及
施肥问题。其新发展,一是千方百计地开辟肥源,多积肥料,增进肥效,
避免损失。如制造火粪、堆肥发酵、粪屋积肥、沤池积肥等,它们都为以
前农书所没有记载过;二是在肥料施用方面,强调“用粪得理”和重视多
次施用追肥,如种小麦“宜屡耘而屡粪”,此前的《汜胜之书》和《齐民
要术》只注重基肥和种肥,很少提到追肥;此外,还总结了对甲作物施肥,
而效及于乙作物的一举两得施肥法,如在桑园里种苎麻,给苎麻施肥,桑
树也可获得肥效。

陈■的《农书》在农学体系上,开始表现出有意识地追求完整和系统
的讨论。全书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土地经营与栽培总论的结合;中卷
的《牛说》,在性质上为农耕的一部分,因为牛是作为耕种用的役畜饲养
的;下卷《蚕桑》,只谈蚕和桑,而没有缫丝、纺、织、染的叙述。陈■
《农书》开先例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处理,影响到后来的
一些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都是“农”、
“桑”两字联称并举的。从上卷的编次说,用十二宜为篇名,有一定的内
容与顺序,并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陈■自己在《农书》后
序中明确说出这一意图:“故余纂述其源流,叙论其法式,诠次其先后,
首尾贯穿,俾览者有条而易见,用者有序而易循。”再从各篇内容看,虽
不都很充实,且一个问题往往散见于若干篇,但对每项内容都能提出一些
系统性的理论。陈■认为,对事物进行研究,摸索规律很重要,“盖法(规


律)可以为常,而幸(侥■)不可为常也”。在《天时之宜》篇中,他较系统
地讨论了天时变化的规律及其掌握的基本原则;《善其根苗》篇一开始就
指出培育壮秧的总原则;《牧养役用之宜》篇概括地论述了牛的饲养管理
原理等。

中国农史学家万国鼎说:“陈■《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
的特点,可以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
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研究中国农史的日本学者天野元
之助也说:“陈■《农书》三卷,是宋代农书中值得特笔大书的,因为它
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以来的农书放一异彩。”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陈■:农书,《知不足斋丛书》本,1798。

研究文献

'2'万国鼎:陈■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
'3'石声汉:中国古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1980。
'4'寺地遵著,曹隆恭译:陈■《农书》版本考,中国农史,1982,1,
第91—101 页。
'5'李长年:陈■及其《农书》,见《农史研究》第8 集,农业出版社,
1989。
赵佶

鄢良
赵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 年)生于开封;南
宋绍兴五年(1135 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医学。

赵佶是北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的第11 子,第七位皇帝宋哲宗
赵煦之弟。元丰八年(1085)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加封端王。元
符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