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厘定24 种脉象和确定诊脉方法的基础上,王叔和对各部各种脉象的
诊断学意义,即各种脉象所反映的病理或生理情况,以及各脏腑的正常和
病态脉象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论述;还指出了男女老幼胖瘦等各类型人脉
象的体质差异和脉象的四时乃至在一日中的变化规律。王叔和非常重视脉
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他并不认为脉诊是万能的。他在《脉
经·序》中称:“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意指在
疾病诊断中应将脉象与症状和其他体征结合起来综合判断,而不能只凭脉
象作结论。因此,《脉经》在论述疾病诊断及其预后的判断时,往往是脉
证合参,而且还强调要注意脉象与证候是否相适应的问题。如《脉经·辨
三部九候脉证》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
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脉证并重,合参诊病是《脉经》


一书的特点之一。

王叔和在总结和吸收前人脉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实践经验
和亲身体会,建立起内容丰富、概念明晰、系统规范的脉学体系,在中国
古代脉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脉经》一书成为后世脉
学的范本。唐代的皇家医学校“太医署”和宋代的皇家医学校“太医局”
都把《脉经》作为脉学教科书。寸口脉法理论自魏晋时期推广应用后一直
作为规范而沿用至今;24 脉象也成为后世辨脉的标准,明代李时珍在此基
础上补充长、短、牢3 脉成为27 脉,李中梓又增加疾脉而遂有28 脉之称,
当今中医脉学仍然沿用这些脉名。其他如脉象主病、病证脉象、脉象的性
质和四时差异、脉证合参等理论也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脉经》不仅在
中国医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流传到了国外。公元808 年日本医家
编辑的《大同类聚方》 100 卷,其脉学内容即取自王叔和的《脉经》,与
此同时,在日本医学教育中,一直以该书为教材。公元10 世纪,阿拉伯著
名医家A.A.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 年)所著《医典》也引
用了不少《脉经》中关于脉象的资料。公元13 世纪末至14 世纪初,波斯
国(伊朗)学者兼医生R.A.哈姆达尼(al…Hamdāni,1247—1318)主编的一
部波斯文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医学宝藏》中收载有脉学内
容,并特别提到王叔和的名字。中医脉法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与王叔和的
功绩是分不开的。

王叔和撰著的医书有《脉经》和《论病》各10 卷。《论病》在南北朝
时期尚在流传,至隋代亡佚,今已无法知其详情。《脉经》在脉学方面的
成就已于前述,但《脉经》并不只是单纯的脉学专著,而是以脉学为主体
并含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医书,因而其成就
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生理学方面,《脉经》提出了五脏在各个季节(春、
夏、季夏、秋、冬)、各日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各时辰
中的废、王、相、囚、死的关系,发展和完善了《黄帝内经》中五脏主时
的时间生理学理论。在病理学方面,《脉经》卷六集中地叙述了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的各种病证,系统地总结归纳了《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
中的脏腑经脉病证理论。在诊断学方面,《脉经》卷五选录了《扁鹊华佗
察声色要诀》中有关通过望诊和闻诊判断死证的内容。在治疗学方面,《脉
经》总结出春宜吐不宜下,夏宜汗不宜下,秋宜下不宜吐,冬宜温的四时
治则,并根据《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叙述了许多病证的治法及其针灸
取穴和药物处方。此外,《脉经》还具有中医文献学上的价值。王叔和在
引用前人的文献时,或者以标题的形式,或者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所引
文献的出处,为后世树立了正确引用古籍的典范。在《脉经》的全部内容
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张仲景遗论,载录了《伤寒杂病论》的大部分(全部?)
内容,因此,《脉经》可视为《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一种传本。通过它不
仅可以窥测《伤寒杂病论》原著的篇目情况和原始内容,而且还可为校勘
研究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供可靠的佐证。

王叔和性情沉静,不尚浮华,治学严谨,不务虚谈;博采众长而不掠
美,勤求古训而不拘泥;躬身实践,体察入微。他在医学上所取得的成就
与他的精神品格不无关系。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王叔和: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元)广勤书堂刊本,1956。

研究文献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金匮要略论注,中华书局,1980,
第643—647 页。
'3'朱鸿铭等:王叔和籍贯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5(1985),4,第205
页。
'4'孟庆云:王叔和对祖国医学的贡献,黑龙江中医药,1984,4,第
49—51 页。
蒲元

周卫荣
蒲元三国时蜀汉人。籍贯、生卒年不详。冶金术。


蒲元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造刀技术能手,他曾在斜谷(今陕西眉县)
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1'。我国自汉代发明百炼钢工艺后,至三国,百炼钢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制作优质兵器。当时,魏、蜀、吴三国都
用它锻制刀剑,陶弘景《刀剑录》载蜀造“七十二炼”刀五万口'2'相传即
为蒲元所为。蒲元出众的制刀技术,不仅在于他对百炼钢技术的掌握和使
用,还在于他对淬火剂的识别和淬火技术的掌握。据《北堂书钞》引《蒲
元别传》说,蒲元是位心灵手巧之人,在冶铸器物方面常有独特的方法。
有一次造刀,当刀到“白亮”的程度时,说:“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
汉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于是派人去成都取江水,当水取回来后,蒲
元用刀一试,即说,有涪水掺杂,不能使用。取水者抵赖说,未掺。蒲元
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说,掺了八升涪水,岂说未掺。取水者这才叩头
认罪,原来他行至涪津渡时,不慎摔倒,把水泼了,惊恐之下就地加了八
升涪水。通过这件事,人人心悦诚服。当刀造好后,用装满铁珠的竹筒相
试,轻轻一刀就截为两段,宛如割草一般,顿时传为神刀。“淬”是中国
古代对于钢铁最重要的热处理方法,对钢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上述记
载,蒲元对淬火工艺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已经认识到不同水质对淬火后钢
质量的影响的规律,因而对水的选择特别讲究。正因为如此,所以他造的
刀削铁如泥,被称为神刀。由此可见,中国自战国发明淬火工艺后,经两
汉到三国,这一技术已非常成熟。

关于蒲元造刀,类似的记载还见于《艺文类聚》'3'、《太平御览》'4' 
等。

文献

'1'(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三,影宋刊本,1888。
'2'(梁)陶弘景:刀剑录,《说郛三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六十,中华书局,1965。
'4'(宋)李■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赵爽

郭书春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三国时吴国人,一说魏晋人,或汉人。籍


贯、生卒年不详。数学、天文学。

赵爽自称负薪余日,研究《周髀》,遂为之作注,可见是一个未脱离体力
劳动的天算学家。一般认为,《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100 年前后,是
一部引用分数运算及勾股定理等数学方法阐述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而大
约同时成书的《九章算术》则明确提出了勾股定理以及某些解勾股形问题。
赵爽《周髀算经注》逐段解释《周髀》经文。而最为精彩的是附录于首章
的勾股圆方图,短短500 余字,概括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来
中国人关于勾股算术的成就,其中包含了勾股定理(这里以a,b,c 分别代
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三边之长)a2+b2=C2 及其变形b2=c2…a2=(ca)(c+a),a2=c2…b2=(c…b)(c+b),c2=2ab+(b…a)2;有通过开带从平

1

方a2 +(b…a)a= 
2 
2 2 求勾,开平方a= 

'c …(b…a) ' a 


c2 …(c2 …a2)求勾,开
a 

2 
22a的方法以及c = (a

带从平方(c …a) + 2a(c …a) = c …a 求勾弦差c …;c …) 
b2 b2 (c+a) 2+b 2 (c+a) 2…b 2 

+a ,c+a= 
c…1 
,c…a = 
c +a 
,c= 
2(c+a) 
,a = 
2(c +a) 
等公
b c…b,c+b 及由c…b ,c+b c

式,与上述公式对称,也有求,b

求, 的公
式;又有由勾弦差、股弦差求勾、股、弦的公式

a = 


2(c …a)(c …b) + (c …b),
b =
2(c …a)(c …b) + (c …a), ,
c =



2(c …a)(c …b) + (c …b) + (c …a); 
以及勾股差b—a 与勾股并b+a 的关系式(a+b)2=2c2—(b…a)2,a+b 


1 

2c2 …(b …a)2 ;b …a = 
2c2 …(b + a) 2 ; 进而由此给出了求a; b 的公式b = 
2 
'a + b) + (b …a)';a = 
12'(a + b) …(b …a)'; 最后给出了由弦与勾或股表示的
() 

股(或勾)弦并与股(或勾)弦差之差

(c + b) …(c …b) = 


(2c) 2 …4a 2 ; 
(c + a) …(c …a) = 


(2c)2 …4b2 
赵爽用出入相补方法对上述公式作了证明。这些公式大都与《九章算术》
及其刘徽注所阐述的相同,证明方法也类似,只是最后两个公式为刘徽注
所没有,所用术语也与刘徽稍异。可见,这些知识是汉魏时期数学家们的
共识。《畴人传》说勾股圆方图注“五百余言耳,而后人数千言所不能详
者,皆包蕴无遗,精深简括,诚算氏之最也”。

文献
原始文献


'1'(吴)赵爽注:周髀算经,见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上册,中华书
局,1963。

研究文献

'2'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

'3'钱宝琮:周髀算经考,见《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1983。
'4'(清)阮元主编:畴人传,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5。

皇甫谧

朱建平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

人。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 年)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

年)卒。中医学、针灸学。

朝那皇甫氏原是东汉的望族。自皇甫谧六世祖以来,一直在朝廷中担
任要职。曾祖父皇甫嵩先为东汉冀州牧,后升朝官太尉,封槐里侯。至其
祖、父两代,家境日渐衰落。祖父皇甫叔献任灞陵令,父亲皇甫叔侯只举
孝廉。皇甫谧幼年过继给叔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17 岁时,
仍不好学,游荡无度,又性朴口讷,当时人们以为他是个痴呆,叔母任氏
也责备他。任氏一边流泪一边对他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孝者,莫大
于欣亲。你现在已快20 岁了,还是“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毫无上进之
心,你用什么来安慰我的心呢?从前孟母三迁以成仁,曾父煮猪以存教。
难道是我居不择邻,教有所缺吗?是什么使你这样鲁钝!修身笃学是你自
己得益,对于我有何好处!这番教诲触动了皇甫谧。自此,他振作起来,
先拜同乡席坦为师。后因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