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见。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患病,隔不多时,出御右顺门,将诊病
不当的侍医交付狱司,独抚慰思恭说:“汝仁义人也,毋恐!”同年五月,
太祖病亡,惠帝继位,将诸侍医治罪,独擢思恭为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永
乐初(1403)曾四次以老不仕为由辞归,成祖朱棣赐诰命,乃退居乡里。
次年十月,成祖召他,因病未就。永乐三年(1405)四月,派安车接进京
师,且免其跪拜,安置官舍中,有特召始进见皇帝。同年十月十五日复辞
归。临行时,成祖诏谕:“朕复召汝,汝其来也”,赐金,并派员护送。
思恭返归,即祭拜丹溪墓。不久病发而逝。
思恭娶诸暨杨氏为妻,生二子,名戴儒、戴俨,皆先思恭而卒。平生
与宋濂、楼英、僧缵西绪等交往甚契。
思恭学有渊源,业有师授。其师朱丹溪先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研习理
学,后又师武林(今杭州)罗天益学医,罗天益则学医于荆山浮屠,而荆
山浮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的学生。在丹溪众多的学生中,唯戴氏父
子最得其传。思恭还能采摭前代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医家要旨,“触
而伸之,类而长之,精研覃思,明体适用”,“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
例如,他的从叔仲章,六月患大热,面赤,口谵语,肤发红斑。他医用大
承气汤治疗,而热愈盛。他诊脉发现两脉皆浮虚无力,认为不是真热。援
引张从正“当解表而勿攻里”之说,用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诸药煎煮,冷服,
大汗而愈。又如,苏州某妇产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之上,举目则室
庐旋运,不能站稳。他医用补虚法治疗。思恭诊视后,认为是产后瘀血内
积所致。遂用下法,去其积血一斗而愈。如此验案甚多。撰有《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类方》、《类证用药》(一卷,已佚)、《推求师意》,并校
补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其著述多以朱丹溪学术思想为本,参以诸家学
说,结合临证实践,寓理论于证治,均有发挥。在理论方面,对丹溪的“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论,阐述其所未尽;在杂病的辩证论治方面,对气血
痰郁之治亦多阐发。
丹溪撰《金匮钩玄》,重视气血痰郁,善治杂证,且以补阴为宗。后
经思恭校补,于元正十八年(1358)刊行,共3 卷。书中标明“戴云”,
即思恭按语,亦多精确明晰,使内容更为丰富。如“六郁”,戴云:“郁
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
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然后,分别论述了气、湿、痰、
热、血、食郁的症脉,弥补了丹溪所论之不足。书末附有“火岂君相五志
俱有论”、“气属阳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滞下辩论”、
“三消之痰燥热胜阴论”、“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6 篇医论,均为思恭
所撰。刘完素倡“火热论”、李东垣创“气虚阴火论”、朱丹溪提出“阴
虚生火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火”的病理。思恭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火之为病,无脏不有的观点。认为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凡
动皆属火”,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指
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
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基础上,
思恭使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变,更突出“气化火,血易亏”的观点,
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气可化生万物,变则为火,可以败乱生机。人在气交
之中,多动少静,故阳气最易滋长,阴血最易损耗,发展成为“气血盛衰
论”,并对后人汪机的“营卫论”有一定影响。
思恭有遗稿失落民间。嘉靖甲午(1534)为祁门(今属安徽)汪机所
见,谓“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
未发”,并题名《推求师意》。并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入《汪石山医
书八种》。这是一本医论医话集,两卷,分杂病、小儿、妇人三门,共论
述了58 种病证的病因病理、脉证和治法等,附验案若干则。此书传丹溪之
学而有思恭自己的发挥。如丹溪对杂病的辨证论治,重在气、血、痰、郁,
其中尤以痰、郁为主,故对于痰证郁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思恭作了
详细的推求。如主张“郁病多在中焦”。认为六淫七情,劳役妄动,致脏
气有虚实克胜之变。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
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所以中焦致郁者多。治疗用药主张
升降兼用。用苍术一药,强健脾胃,开发水谷之气,取其升散解郁;用香
附一药,取其下气最速,降气解郁。二药一升一降,气行而郁散。用抚芎
一药,可直达三焦,使生发之气,上至头目,下抵血海,疏通阴阳,为气
血之使。如此细推详究,这在历代医著中实不多见。又如,思恭把丹溪“阳
有余阴不足论”单指阳火和阴精的关系发展为泛论气血的盛衰,颇为独到。
《四库全书提要》评《推求师意》说:“震亨(丹溪)以补阴为主,世言
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
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
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证治要诀》12 卷。思恭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
《伤寒论》直至宋元名医22 家的学术经验,参以作者自己的心得,论述了
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病症诊治。书分诸中、诸伤等12
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述病源,辨证施治。于临证时检阅十分方便。
王肯堂《证治准绳》就是仿此而作。书中所载诊治经验,十分宝贵。如卷
八载:“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近人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细菌感染复发时,其小便会产生“气尿”,病情加
重。可见,如果在古代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发现并详加描
述的。书中最早提出寒热发作有期是疟疾的主症,并与类似疾病相区别。
另撰《证治要诀类方》4 卷。胡■“序”说,“味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不特药之咸精,
抑亦治疗之有据,诚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思恭为人诚实谨慎,且有仁义之心。晋王旧病复发而死,太祖大怒,
要治晋王府诸侍医的罪。思恭在旁从容直谏道:“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
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说明不是侍
医的过错,诸侍医因此得免一死。他“位总医流,名扬四海,有正谊不谋
利,明道不计功之心,惟以活人为念”。太祖称其“仁义之人”,辽简王
大书“仁义”二字赐他。临终前,他给后辈留下“积善守法”的遗嘱,教
育后代要做好事,守国法。
文献
'1'(元)朱震亨撰,戴思恭校补:金匮钩玄,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1980。
'2'(明)戴思恭撰,汪机编:推求师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点注本,
1984。
'3'(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5。
'4'(清)张廷玉等:明史·方伎·戴思恭传,中华书局,1974。
'5'(明)李濂:医史·戴元礼补传,抄本。
'6'(明)王汝玉:太医院使戴公墓志铭,见李濂《医史》卷七附。
'7'(明)宋濂:送戴元礼还浦阳序,见(清)黄琳《脉确》,中医古
籍出版社,据广陵鹤来轩藏清抄本影印,1981,第79—83 页。
楼英
蔡景峰
楼英字全善,一名公爽。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元至顺三年(1334
年)生;明建文二年(1400 年)卒。中医学。
楼英出身在读书人家庭,自幼即读书识字。据载7 岁开始读《黄帝内
经》,自称“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
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学习勤奋,锲而不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
与当时名医戴原礼交往密切,戴氏是金元四大名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门
徒。楼英对朱丹溪的医术也深表敬佩,并潜心钻研,曾声言“私淑丹溪之
学”。广搜博采,使其学问大增,长期实践,使他的医术更臻高明。他还
深研《周易》中的哲理,因而融汇贯通,尤其精通阴阳五行学说和运气学
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在他45 岁那年,奉召进京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疗效
显著。朱元璋召他到太医院任太医,楼英坚辞不就,回家从事著书立说,
最后著成《医学纲目》40 卷,流传于世。
《医学纲目》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医学文献学工作。楼英对各种医书
下了极大的功夫,消化吸收,融汇贯通,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分门
别类,进行整理。即所谓“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大纲著矣”,
然后,在每一门类之下,“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
众目彰矣”。这也就是楼英的著作取名《医学纲目》的意图。全书分成40
卷,卷下再分成9 部,即阴阳脏腑部、肝胆部、心小肠部、脾胃部、肺大
肠部、肾膀胱部、伤寒部、妇人部及小儿部,最末一卷为运气部。以这9
部为纲,将人体各种常见病证约600 多种按所属部类分段叙述。每一种病
证均以论说开始,摘录从《黄帝内经》直到当时有代表性医家,尤其是宋、
金、元各代著名医家的医论、有效验方,按其所属性质归入上述各部类之
下,进行整理和论述。每一段摘录,他都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于后世研
究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治则、方药,都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如肾膀胱部之下,述腰痛、寒厥、热厥、痿厥、耳聋、耳鸣、牙齿痛、齿
摇、牙蛀、发落、欠嚏、欠伸、梦遗、白■、恐等病证,读者只要按所属
脏腑,找出病症,即可温习到自《内经》以下各家对该证的论述和治疗方
剂。在摘引资料的同时,楼英间或有所发挥,加以评注,其中亦不乏精辟
的见解。
中医学自唐宋以来,出现大量的经典著作及方剂,对此,初学者常常
无所适从。楼英说这是“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翰”。医家对这浩如烟
海的大量文献,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总结整理,但一般都未能进行概括性
的总结。宋代官方所修《圣济总录》,虽然完整,但卷帙浩繁,多达200
卷,一般读者难予问津。同时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也多达100
卷,且分类粗糙而笼统。相比之下,《医学纲目》在实用性和可检索性方
面,较之其他几部医学文献书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界一部简
明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近现代中医诊病的纲领称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般认为八纲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首先提出来的。现在看
来,最早提及这八纲的,当是楼英的《医学纲目》。他在自序中提到:“千
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表里也。。虚实也。。寒热也,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