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选项A否认了语言的物质性,备选项B把语言排除在物质和意识之外,备选项D把语言和
意识的关系说反了,都是错误的,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意识和语言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
“自在之物”和与之相对应的“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用法是有差别的,一
般说来,“自在之物”或“自在世界”指未被认识或改造、自行存在之物,主要指天然自然
;“为我之物”指已被人认识或改造、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为人所用之物。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它使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分为二,造成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介入,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为我之物”。试题以化学工业制造出品种繁多的人工化合物的事实,说明了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B。
备选项A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物质世界首先是自然界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人类创造的,它
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语)。备选项C认为“物质世界依赖于
人的意识而存在”,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备选项D认为“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
质而存在”,也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人造物质是对天然物质的加工,以天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只是改变了天然物质的结构或存在形态。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在实践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区别。
【命题趋势】关于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实践的作用具有正负效应的二重性。今后考研中还有较大可能出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试题。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和世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交
错点”(列宁语),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因此,
在实践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
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页)他把实践理解为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同上书,第77页)。因此,C为正确选项。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自然界
的变化却是相对“微小”(马克思语)的,因此,造成人和世界发展、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备选项A是错误的。人的意识固然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
要达到改变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的目的,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的途径,因此备选项B
是不准确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固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它本身就属于人的
实践活动,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还包括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因
此,备选项D也是不准确的。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活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这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仍然有再考的可能性。在理论上,要弄清楚“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三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A
【简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即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指被人类实践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它已经属于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即社会有机体,它是由人和人群组织、生产力、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世界”这个特定的概念,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由上分析可知,选项A是正确答案。
备选项B认为人类世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不准确。主观世界,即人的精
神世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固然属于人类世界,但客观世界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中
却包含着天然自然界,则不属于人类世界。备选项C则明确把自在自然即未被认识、改造
的自然也列入人类世界之中,扩大了人类世界这一概念的范围,但却把人类社会排除在人类世界这一概念之外,则又大大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外延。备选项D只把“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为人类世界的内容,而“社会关系”只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又缩小了这一概念的范围。【相关知识衔接】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要在概念上注意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年单选题第1题)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富口袋”,是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所以,正确选项是B。
但精神(意识)是主观反映性的存在,它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它同物质有着原则的区别。单纯的精神(意识),连一个原子也移动不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备选项C关于精神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的说法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原则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因此应排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意识)是物质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简言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备选项A和D否认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命题趋势】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以及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要注意划清在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的理论界限。此类知识点属于常考点。
12。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部分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化是指事务所发生的改变包括数量,结构,性质等的改变,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命题趋势】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法部分的难点,也是常考点。
(二)选择题Ⅱ
1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类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
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答案】C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涉及对自然客体(客体基本形式之一)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语)。无论是“第一自然”(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和“第二自然”(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两者都是物质自然,而后者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哲学上的客体指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第一自然”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