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活动促使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因此,“自觉意识活动”也不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至于“结成社会关系”,那也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类要改造自然,必需结成为一个群体,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备选项A、C、D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物质生产劳动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近期再考的可能性不大。    

     

6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2002年单选题第2题)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并涉及到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关怀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都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83页)恩格斯说的是一百多年以前人类改造自然的情况,当人类为追求眼前、近期的暂时利益而盲目改造自然、不尊重自然规律之时,虽然取得了一时的利益和“胜利”,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总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存在着不合理性,考题中提出的农业生产中的“过度开垦”就是这种不合理性的典型表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类物质需要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交换,这就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出现生态失衡。生态失衡实际上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因此,人类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生态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来的生态平衡,即生态系统没有受到“人力”破坏、借自然界本身自我调节而保持的平衡。另一种是人工生态平衡即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改造而形成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追求的是后一种生态平衡。因为人类不能停留于依赖自然,还要改造自然,才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备选项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否认了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是错误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只要严格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掌握科学方法,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自然界的“报复”,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备选项B认为“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是片面的。备选项C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否认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能动作用,同样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衔接】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生态平衡有两种类型。    

     

【命题趋势】生态失衡是“全球问题”之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    

     

7。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2005年单选题第4题)    

A。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宪法不属于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应排除备选项A。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宪法显然也不属于物质文明,应排除备选项C。    

精神文明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宪法不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应排除备选项D。    

政治文明是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等进步的程度的成果。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属于法律制度,“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3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我国宪法的修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我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B是惟一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命题趋势】此题是典型的概念型考题,是2005年难度最小的试题,只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些概念,此题答案是一目了然的。关于上述四个概念,2006年出题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关于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有出题的较大可能性。    

     

多选题    

1。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    

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2006年单选题第19题)    

A、 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 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A、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文化和文明的区别和联系。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另外,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但是,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明正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杜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二)辨析题    

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    

0题)    

【答案要点】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涉及考研《大纲》的第五章和第七章。    

主观唯心论即唯意志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决定的,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语),和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和秩序;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宿命论的历史观或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完全由历史必然性决定或社会发展是由自然和社会之外的某种精神力量,即天命、神意或绝对观念决定的,是事先决定的,否认人的自觉活动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根本不存在上述那种精神力量,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们可以认识、驾驭社会规律,加速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的选择。    

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社会规律又存在和实现于人的自觉能动活动之中。至于自然规律,则存在    

于自然现象之中。人们只要在实践活动中严格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就能够    

达到预想的结果,取得成功。    

因此,“谋事在人”——承认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把事情成败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于外在的天意,则是错误的,带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相关知识衔接】尊重客观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000年文、理科通用辨析题第31题)    

【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都处于一定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社会交往。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