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已经粗到把火警铃声当作笑谈来讲的时候,每每想起这次的“午夜凶铃”,我还是心有余悸。所得的教训倒是实在:买保险以及把护照放在枕头边,以防二度凶铃来袭。
浑浑噩噩睡过去,在梦里,我把今年第一朵雪花捧给你,是的,有时候,我傻得像个孩子。
第二部分 午夜凶铃主流社会的入口?(1)(图)
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再再再走近一些。这是我一路逼着自己做的事情,我想走近这个主流社会,然后“睇真的”(看真切点)。虽然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便宜过学校宿舍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可我愿意住学校,因为环境好,因为设施全,因为这个多国籍的社区。Annie 一次在课上说:“如果你的英国同学们跟你要好到了给你取一个英文的外号,那么你就真的是走入主流社会了。”
我喜欢Annie,我遵循她所有的言论,我甚至模仿她说话的手势,我热爱她对生活的热爱态度,常常我跟她在课间闲聊,会聊到她戴的一件藏银首饰,跟她分享我的淘宝心得。可是,那主流社会,就如同Annie的手势一样,优雅的远远的,触不到真切。
有课的下午,通常会有一个简单的Tea Break(下午茶休息)时间,教室外面会有一些茶、咖啡、曲奇饼干。传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贝德芙公爵夫人,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无聊,心想此时距离穿著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后来她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
不仅是人会被文化感染,胃也会的。我的胃开始被英国化,就算是没有课的下午,坐在图书馆里面看书,一到了钟点,我的胃就开始不安,怎么着也想出去透透气。天气明媚的日子不多,一到了明媚的下午,我就不乐意在屋子里待着了,飞快地抱着书本跑出去,在Avenda 餐厅门口的木头长椅长桌上霸一个位子,叫一杯茶,一份点心,一边看书,一边吃,又或者一边喝下午茶,一边跟坐在旁边的、不认识的人闲扯。如果不幸长椅上都坐满了人的话,我就去坡上的草地上坐在黄色的洋水仙中间,周围或坐或卧的都是一些懒洋洋的享受下午时光的人们。水仙开花的时节,会有一年一度的水仙花节,为癌症患者和照料他们的护士捐款。3月的午后阳光里,我跟朋友们聊起在火车站看到的水仙花节广告,那些平面的还有多媒体的广告令许多过往的乘客都被打动了,我也未能例外的,在车站的Tesco超市买了一束水仙花。事实上,在全英的大小店铺里,只要买一束水仙花,就会有一定数额的钱捐献给玛丽库里癌症基金会。
我了解着这个社会里发生的大小事情,我关注,也被打动;我思考,也被同化。有空的时候,也跟英国人一样去追无聊电视片《Big Brother》,看一群人被关在摄像头24小时监控的空间里在做些什么,猜测这个星期谁会被观众踢出局。西瓜来邀我一起去Globe Cafe(地球咖啡屋),那是当地教会给留学生开展的每周一次的公益活动,通常在每个周四的晚上。有时候是玩英国游戏,猜英国谜语,有时候是做“地球厨房”的主题活动,提前通知大家,让大家各自煮一道拿手的菜过去分享。类似的主题活动还有许多,当然我也知道地球咖啡屋的组织者不是为了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他们当然是希望有多一些留学生参加教会,信仰他们的宗教。我喜欢去跟人交流,但是,我不喜欢被别人灌输信仰。起初我会跟他们辩论说:“John,你是一个工程师,事实上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你告诉我,你如何去解释玛利亚未婚生子的事?我们都知道生命的孕育是因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你能告诉我你全能的上帝是如何完成这样一个奇异的过程的吗?”然后就是无休无止的辩论,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信神的人信神迹。”这不是荒谬么?到了最后,我实在不愿意被灌输了,我就走开,或者干脆说一句:I am a Buddhist(我信佛)。
西瓜参加了教会组织的周末短途旅行,去离曼彻斯特大约50 公里的小镇Macs field(麦克斯费尔德)的另一个教会内的一个寄宿家庭做客。麦克斯费尔德的教会与我们本地的教会常有往来,所以在麦克斯费尔德找到一些家庭,志愿接待留学生们去过一个周末。所有的食宿都是免费,只用出交通费用。西瓜想去,又想拉我一起,看她那么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不好拒绝,就答应了。
星期六的中午,本地教会的人开着车一个个地去接报名的学生,驱车往北。大约4个小时以后,便到了麦克斯费尔德教会的所在地。一座很普通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里面倒是非常宽敞,看得出来花了心思做了很多布置,大家坐下互相介绍之后,地主非常热情地说了一些欢迎的话语,然后就开始晚餐。寄宿家庭的代表们跟各自要接待的学生们接上了头,各自坐到一桌上去边吃边聊天。我和西瓜的寄宿家庭姓Thomson(汤姆逊),汤姆逊先生带着女儿来接我和西瓜,这小姑娘叫Laura,才11 岁,已经很爱美,非常介意自己的身材。她看到端着土豆的阿姨走到餐桌边时,赶紧对她说:“给我一个小的,小一点的。”我对她说:“Laura,看你多么健康漂亮,你这个年纪应该多吃一些东西的哦。”Laura的回答是:“哦,是吗,可是我觉得我的大腿有那么一点太粗了也。”正往嘴里放食物的西瓜,就此受到打击,食不下咽。
汤姆逊先生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工博士,在麦克斯费尔德的一家很出名的制药公司工作,他扮得很严肃的样子说:“我以一个科学家的立场告诉你们这些女孩子们,你们都吃得太少了。”大家都笑,可是我却笑得比较无厘头,因为我在心里偷笑,“呵呵,科学家。”我想起了那个在Globe Café跟我辩论玛利亚未婚生子的科学家。
晚饭后我们做游戏比赛,汤姆逊博士带队的我们这一组打从一开始就遥遥领先,最后赢得非常漂亮。邻组的组长是汤姆逊博士的同学兼同事,一个出生在香港,念书在英国,工作在英国的华人,叫Peter。Peter和我在游戏的间歇闲聊,他知道我来自深圳以后,就换广东话跟我聊,他说他好久没有讲过广东话,非常想念。我只有用我的三脚猫广东话胡乱对付。Peter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以后,已经在麦克斯费尔德工作了十年,在当地安了家,却还没成家。Peter人非常温厚,我问他平素的闲暇娱乐是什么,他说来教会做义工,或者在家拉小提琴。呵呵,有趣,小提琴爱好者,我想起亦舒《玫瑰的故事》里的家明,他除了工作也就是足不出户在家拉小提琴,跟他好动好热闹的兄弟家敏截然相反,家敏嘲笑他:“你这样窝在家里,难道指望你的她从天上掉到你的门口么?”呵呵,天上果然就掉下一个她,一朵玫瑰,颠倒众生的玫瑰。只是这故事的结果不好,家明患了绝症,三个月的爱情,然后撒手人寰,叫人肝肠寸断。Peter问我为何笑,我问:“你可读过亦舒?”彼得答:“倪匡的妹妹嘛,当然读过。怎么啦?”我欲言又止,想跟他说那个爱拉小提琴的家明,又恐怕讲出来意头不吉利,人家不高兴,只好打个圆场说:“没什么,没什么,突然想到而已。”
第二部分主流社会的入口?(2)
愉快的聊天时间之后,我们在教会门口道别,我和西瓜跟汤姆逊先生,劳拉,一起回他们的家。Peter过来说goodbye,顺便若无其事地说,“哦,对了Scarlett,亦舒的书里面,《玫瑰的故事》最好。”我大惊,回头看了他一眼,他居然很淘气地眨了一下眼睛,带着他接待的两个寄宿学生朝自己的车子走过去。
汤姆逊太太带着9岁的小儿子David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然后带我和西瓜上楼去客房,她细心地教我们洗手间的洗浴设备怎么用,跟我和西瓜说,如果我们不困的话,待会可以到楼下的起居室聊天。我和西瓜冲完凉便去楼下,Laura和David在地上坐着玩字谜游戏,汤姆逊太太招呼我们坐下。汤姆逊先生一会也下来了,我们聊各自的出生地方,家庭,读书,工作,当然还是避不开他们的信仰。
汤姆逊先生和太太是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的同学,但是汤姆逊太太在小儿子出生以后就没有工作了,因为小儿子患有先天的支气管炎,身体不好,特别需要照顾。汤姆逊太太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也去各种慈善机构做义工,她很高兴地拿给我们看她在弱智儿童学校做义工满1000个小时的奖状,用玻璃框装着,挂在餐厅的墙上,跟两个孩子的绘画涂鸦作品一起陈列着,她称之为他们家的家庭艺术廊。
起先我以为他们是因为David的病,才信仰宗教,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后来发现不是,他们原来是因为父母信仰宗教,所以一出生就受洗礼。他们受了非常优秀的高等教育,尤其汤姆逊先生是化工博士,还在制药公司工作,所以更加不可能是把孩子的健康全部寄托在神迹上。他们细心地照顾孩子们,积极地寻求治疗办法,汤姆迅先生甚至还研究了中国的针灸,向我们打听针灸的功效。只可惜我对针灸的了解可谓是近似于0,还不如汤姆逊博士的了解多。他们一边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治病方法,一边又虔诚地祈祷神的庇佑,我觉得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平衡。
我突然觉得,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可怕的。在一切的道德信仰基础被摧毁以后,人们就在无神论的外衣下猖獗起来,变得无所忌惮,无所敬畏,于是各种伤天害理层出不穷。我因为尝试着寻找主流社会的入口而接触到了宗教信仰,我始终是站在门口张望的,虽然很多人告诉我由信仰而主流是一种最便捷的途径,可是我一直坚持站在门口,而不走入,我的心理上本能的排斥。可能是一种逆反心理吧,在国内生活的时候,商场的专柜小姐不断说好,不断推销,我觉得烦,远远就避开过于热情的专柜小姐,心情不好的时候还给一个白眼;在英国的专柜售货员始终保持一种indifferent but helpful(淡然而相助)的态度,我感到轻松自在,就算接受了人家传播的知识或者好意,不想买,我也会很衷心地感谢,想买,当然就愉快地成交。信仰也是一样,越是推向我,我越走开,越淡然,我越想看个究竟。
入口已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在我面前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在《主流社会的入口》中的故事发生的三年后,我已经回到中国工作了两年多,与许多朋友聊过,与过往的生活相映照,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关于社会和信仰的,这里的许多思想,并不是得自我的原创,而是朋友们的思想火花,感谢小喻,梁兄,缥兄,慷慨地让我引录他们的著述:
1.一本正经暧昧,三心二意执着
小喻那个家伙作了一个对子:一本正经暧昧,漫不经心深刻。我想了想,作一本正经暧昧,三心二意执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