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29-废都后院-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评委尚未表决之前,评论界已经广泛注意到您的作品,相信它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都能获得青睐。    
    我希望您的小说能由于您在法国取得的成功,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喜爱。    
    我非常希望能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接见您,以便使您的光辉成就得以延续,并通过此开创法中文学交流的新局面。    
    谨请贾先生接受我崇高的敬意!”    
    我的夫人燕玲,还有在座的乡党张三弟,争相传阅,大家都为平凹高兴。    
    我问平凹:“法文版《废都》是谁翻译的?”    
    平凹说:“是个法国人,女的,叫安博兰。”    
    我说:“尽管获了奖,可是这括号里的书名(指《废都》)有的能发,有的不一定能发。”    
    平凹反驳说:“批评人的时候指名道姓,表扬人的时候为啥不指名道姓呢?”    
    我一时语塞。    
    平凹又说:“这个消息发了,也可以给咱恢复个名声么。”    
    此后,我又拿出8月初去医院看望平凹时拍的照片。我说:“你看咱的手艺咋样?”    
    平凹说:“咋把人拍得虚胖?”说后一想,“那一阵子脸肿胀着呢。”    
    张三弟也说:“刚住院时肿胀得还厉害。”    
    我说:“你当时还害着红眼病,照片上还看不出来呢!”    
    燕玲说:“发消息时,把我和贾老师的合影一起发表,别人还以为我是个外国翻译呢。”    
    平凹说:“你照得好,我只不过是个陪衬。”    
    电话响了,平凹进卧室接电话,我们又看平凹收藏的石头。    
    张三弟介绍说:“你看,这是平凹的脸、鼻子、眼窝、嘴,抽象的。这‘平’、这‘凹’,就像他手写的一样。”    
    我和燕玲俯身仔细端详,果然天人合一惟妙惟肖,我俩惊叹不已:“真像!真像!”    
    平凹刚走进小客厅,传呼又响了。平凹一看,赶紧又进卧室打电话。听得出,他很高兴,又是祝贺恭喜的。他放下电话,高高兴兴地走到小客厅对我们说:“这陈彦打来传呼,你们看这显示的啥?”    
    我们三人凑上前一看,是:“著名作家陈彦电话×××××××,请业余作者贾平凹回话。”    
    平凹说:“肯定是孙见喜捣的鬼。”    
    我说:“这陈彦也是,竟然把自己称为‘著名作家’,反而把平凹称为‘业余作者’,而且还是在今夜平凹获大奖的时候!”    
    大家高兴。平凹高兴。一大碗中药汤,他仰脖一口气喝完了。    
    平凹说:“我今天吃多了,肚胀得很。”    
    我说:“看你也是见好的不饶,见瞎的不招。”    
    平凹说:“我看三弟没吃完,怪可惜的,就把他的也吃了。”    
    燕玲说:“贾老师,那该出去走一走。”    
    平凹也说:“正好到陈彦家去,几个朋友都在那里等着呢。”    
    趁此,我们一起出门。    
    今天是1997年11月4日。    
    今夜星光灿烂。


《废都后院》 星光灿烂价值百万

    1998年1月25日晚,我下班回家,妻女出门游玩,家中冰锅冷灶。我懒得做饭,更无心吃饭。也难得清静,我顺便翻阅搜集整理的有关平凹的专访、评论文章。    
    王新民正在选编一本《贾平凹序跋书画集》。    
    而我,也在选编一本《贾平凹访谈印象集》。    
    苦于工作繁忙,社交局限,我的搜集整理好比“大海捞针”,也很难“集腋成裘”。但是,我在努力。    
    我也求助过平凹,只是年关将至,再过两三天,就是虎年春节了,不知道他帮我找寻资料没有?    
    想到此,我给平凹打电话,无人接听。又打传呼,平凹回话。    
    平凹说:“我这儿有些资料,我忙得很,你自己来看。”    
    我一听,心花怒放,“打的”直奔西北大学。    
    我是7点整到平凹家的,屋里窄小的客厅坐满了人,有的面生,有的面熟。我顾不上有“礼帽”,还是无“礼帽”,径直问平凹:“资料在哪儿?”    
    平凹说:“你来。”他把我领进卧室,这也是他的书房,他指着写字台靠墙的一角说,“就是那一堆,你慢慢看,我去招呼客人。”    
    平凹支持我,更放心我,我一人在他的卧室兼书房翻选资料。我像是到了太阳山,遍地是金银,满山是珠宝,恨不得全部给他搬走。可是,不行。我只好仔细翻阅,没有以往的快速阅读——“看报看题儿,看书看皮儿”。报纸是一版一版地看,杂志是一页一页地翻。不一会儿,我就翻选出了很多好文章,把我也累得满头大汗。    
    其中,有1993年10月17日的《华侨日报》,1994年7月14日的《南洋商报》,1994年第5期《前哨》,1995年第1398期《明报》周刊,1996年1月号《镜报》月刊,1996年11月23日的《粤港信息日报》等等,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报刊,又有难得一见的文章。其中《明报》周刊登载的“贾与女友”的合影也是难得一见的照片。    
    大量的是全国各地的报刊。我又把它们临时分成两堆,一部分是采访文章,一部分是评论文章。有意思的,我还要先睹为快,多看几眼。    
    送走客人,平凹进门就问:“咋还没完?”    
    我说:“你这是一座金山银山,弄得人眼花缭乱不说,还把人整得满头大汗。”    
    平凹说:“你歇会儿,我帮你寻。”    
    我说:“重复的,不要的,都放在那边了,你不要放乱了。”    
    平凹比我熟悉,翻选得更快。我也没歇,继续寻找。    
    整整忙碌了两个小时,平凹书桌旁的“小山”让我挖掉了一半。    
    平凹把我翻选的资料帮着装进黑色大提包里,满当当、沉甸甸的一大包。他对我说:“这么多资料,值100多万呢!假若有人抢,丢了性命,这包资料也不能丢!”    
    我说:“你放心,我用生命担保,人在,阵地在!”    
    平凹送我出门时,又说:“价值百万呢,路上小心!”    
    我依旧是那句话:“你放心,人在,阵地在!”    
    已是寒冬腊月,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我挡着一辆奥拓,坐在后排,用手紧紧拉着大提包的背带,生怕被人抢走。    
    奥拓一直开到我的书房窗下,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趁着给司机递车费时,我故意问他:“你知道我这大提包里装的是啥?”    
    司机说:“不知道,看着挺贵重的。”他又说,“你把提包拿好。”    
    我说:“安全到家了,我才告诉你,这大提包里装的是贾平凹的资料,价值百万呢!”    
    从此以后,我每天的业余时间,特别是虎年春节,我一头扎进这“价值百万”的资料里。我每天精分细检,我每文精读细品。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与“平凹”几乎是形影相随,我与“平凹”常常是梦绕情牵。    
    我掂量出这些资料的“价值”,何止“百万”!    
    它的真正“价值”是:让我看到了,也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平凹。    
    他是人,而不是神。    
    他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而不是一个神乎其神的神。    
    正因为如此,我对平凹这座文品、人品俱佳的大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长途跋涉和长期觅踪。    
    这些“价值”,何止“百万”?    
    这些“价值”,无法估量!


《废都后院》 星光灿烂新春寄语

    虎年春节刚过,我和燕玲,还有孩子的干妈、三秦都市报记者梁文萍,从大荔经临潼返回西安。先送文萍回家,再顺路去看平凹。    
    平凹不在,只有大妈一人在家。送上大荔的红枣花生,也算给大妈拜个晚年。    
    因为有事,我给平凹留言:    
    平凹:你好!    
    来家未见,甚憾! 朋友索字,钱和礼品都在我处,明晚在家等我,切记勿忘!    
    鲁风    
    1998年2月8日    
    第二天晚上7点整,我顾不上看新闻联播,和燕玲乘车去西大平凹家。    
    平凹又不在,依旧是大妈一人在家。我和燕玲陪大妈聊天。    
    大妈煮元宵相让,我说:“下午吃得饱饱的,不饿。”我是最爱吃甜食的,若不是在婆婆家两碗面条下肚,不让也会抢的。燕玲碗里舀了四个,让我帮她吃一个,我也回绝。    
    正与大妈说话,有人摁门铃。我去开门,是平凹。    
    我说:“难得一见,总算把你盼回来了。”    
    平凹说:“等一会儿还要出去呢。”    
    大妈看儿子急匆匆的样子,说:“吃了再走。”转身进厨房给平凹舀了五个元宵。平凹三下五除二,放下碗筷,又看前、后出师表、铜车马。我当面把钱点清,递给平凹。    
    平凹急欲出门,问:“啥时要?”    
    我说:“现在。”    
    他边倒墨润笔边说:“昨天同学来家,让我写字,我说‘无笔、无墨、无纸,也无印章’,没写。”    
    我说:“关键是‘无钱’,你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对吧?”    
    平凹没有接话,狡黠一笑。    
    在窄小的不足三个平方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已经满满当当,又是案板又是书桌的上面也摆满了东西。听说儿子要写字,大妈赶紧走进厨房,帮着挪碗搬锅。我小心翼翼地把药罐放到窗台上。    
    平凹挥笔写字,我拉宣纸,燕玲换铺垫的报纸。    
    先给刘铁先生书写:    
    “除却诗书何有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再为中国航空工业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勇题字:    
    “谦心皆乐事,容膝即安居。”    
    裁下的纸,我放在一边。平凹说:“不要扔,还能用。”    
    这时,我看平凹给郭勇写完,就说:“给我写一幅字,当做今年的‘圣旨’,当做今年的座右铭。”    
    平凹没有犹豫,落笔见字:    
    “终身争一息,每事慎三思。”    
    落款是:“鲁风兄留念,九八年,平凹。”    
    燕玲说:“回去买个好镜框,装框挂起来。”    
    我说:“装框挂在墙上当‘圣旨’,当座右铭。”    
    平凹却说:“用浆糊粘到墙上就行了。”    
    燕玲又求说:“贾老师,你再帮我写个‘龙居歌舞厅’嘛!”    
    平凹说:“我就不给歌舞厅、洗脚堂写。”    
    我说:“这是咱的事情,不比别人。再说这‘龙居’,你也得去呀!”    
    燕玲也说:“到时还要请你参加开业典礼,到时还要请县老爷出面作陪呢。”    
    平凹很快写好。    
    燕玲眼尖,说:“贾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舞’字少了一竖。”    
    平凹一看,边说边写:“我给你加上一笔。”    
    燕玲把字拿在手中,用嘴吹墨,先写的几幅字在黑皮沙发上晾着。    
    平凹看手表,说:“我得走,你俩坐。”    
    我说:“你先走,我和燕玲陪大妈说会儿话,等墨干后再走。”    
    平凹出门,又站定,回头说:“妈,你再做些吃的。”    
    大妈说:“元宵吃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