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妇借其意,认为来到会上尽情地玩耍一天,就会拾到一个宝宝回去。正如一
首流传年代久远的歌谣所唱:“正月初十出大门儿,小两口一块赶‘十子儿’;
赶十子儿,拾个子儿,今年一定得宝贝儿。”
                                 鼓山三览
     到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不能不去南郊的峰峰矿区观光赏景,那黑龙洞的
泉水,南北响堂寺的石窟和磁州窑的陶瓷,足以使你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因这三处优美的风景区地处婉蜒起伏的鼓山,故素以“鼓山三览”称之。
     黑龙洞又名“龙洞珠泉”。位于神麇山北麓的洼阳河边。石洞深逢,俗
传有黑龙潜藏。近旁有天然头形石三块,为旧时乡民求雨之处。洞上有黑龙
庙,依山而筑,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代,山门之内有大殿及配房等。大殿
原供龙神,洞下深潭,其色黛碧,奔泉飞涌,滚滚有声,故称“龙泉”。与
鼓山的广胜泉、滏阳泉及八字涧汇流,为滏阳河的发源地。或谓泉水从沙际
上涌,状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于鼓山南端 (一名釜山)之阳,故
名滏阳河。洞前山峦映翠,河柳成荫,殿阁若隐若现,风景清幽。
     黑龙洞以泉多水大,清澈见底,出泉成河著称。相传古代一位举家遭屈
的忠良之后,由于愤世嫉俗,怨忿死于此地,变成黑龙,安居山洞,故而得
名。这位忠良之后生不能为民尽力,死后也要为民做点好事,黑龙洞大大小
小的泉眼,就是黑龙爷吐出的玉珠。这里的泉眼,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只见大泉径如盆口,中泉口若碗粗,小泉状多形异,无计其数。游人弯腰嬉
水,掬捧品尝,清凉爽口。据化验,内含多种矿物质,属于上等饮料。据当
地人讲,黑龙洞的泉水,夏饮能解暑去闷,冬喝能散热驱寒,是价廉的天然
良药。
     澄源上游特产的晶澈大米雪片藕,就是靠黑龙洞的泉水浇灌的。这里的
泉水,冬不结冰,夏无腐味,春不冷,秋不凉,一年四季姑娘媳妇们在泉水
下流洗衣裳。据说,衣衫经黑龙洞泉水漂洗,洁净犹新,闪光生辉。清泉自
然形成的椭圆形河床,也是人们沐浴游泳的天然池塘。盛夏泳人多见,春未
秋初亦有之。其周围,山野草木丛生,郁郁葱葱,河川芳草密布,茂树成林,
空气非常新鲜,环境十分幽雅,轻云与百鸟比飞,长天共碧水一色,是游人
乘凉避暑、恋人谈情说爱的绝佳之所。
     响堂寺分南北两窟。南响堂在鼓山南麓西纸坊村北,北响堂在鼓山之腰
和村东。两地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幽深在洞内拂袖、谈笑即能发出铜锣铿
锵之声而得名。南北响堂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余尊。石洞构思巧
妙,窟内石像造型优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相传为神工鲁班所开凿。北
响堂山至今还残存着鲁班之妻为他开凿石窟送饭至山前的脚印。自然,这只
是古人利用鲁班宣传响堂山光辉灿烂的石窟罢了。其实,南北响堂寺的营建
与鲁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文献记载,石窟始建于北齐(公元550—577
年)。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为邺都 (今河北省临漳县),一为
晋阳 (今山西省太原市)。响堂地处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山清水秀,风景优
美。北齐丈宣帝高洋于此营建官苑,凿窟建寺。后来,隋、唐、宋、元、明
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石窟的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殿阁亭楼依山而筑,层层
迭迭,浑然一体。如南响堂寺石窟中有一“千佛洞”,洞内有石佛1;028尊,
颇为壮观,窟顶中央作莲花图,四周配以歌舞飞天,精巧典雅,体态轻盈,
使人神驰遐想,宛若置身仙境。再如北响堂寺之”大佛洞”,宽 13米,深
12米,高12米,规模宏大雄伟,雕刻精巧,菩萨笑貌如生,飞天欢乐多姿,
衣纹密集而富有装饰性,给人以薄沙透体之感。整个寺院清幽威严,曲栏回
廊,芳草如茵,游人无不流连忘返。
     南北响堂光辉灿烂的石窟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我国古
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佛教发展的宝库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久负盛名的磁州窑也是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游览区。窑址在古镇彭城一
带,远及10公里外的义井拔剑。据史书记载,“磁州窑”一名源于宋代,当
时地属磁州,故而得名。“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说明磁州窑当时在我国
陶瓷行业中的重要地位。磁州窑的制陶历史,始自公元前6000—5700年早朔
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起,至唐宋发展成制陶瓷业。当时制品已达相当
水平,技艺精美,胎质细腻,造型豪放质朴,雅洁典丽。其高超技艺曾产生
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国古陶瓷业的发展。磁州窑的瓷器,大量使网在胎坯上
甩笔作铁釉画的方法,烧成白瓷黑花器。这种方法较刻、堆更为自由活泼,
易于发挥艺人的才能,为后来绘瓷工艺由纯图案过渡到半绘或纯绘形式开辟
了新的道路。磁州窑的装饰方法,还有半刻半画、多彩剔花、刻花填色、戳
印珍珠地等。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东北、内蒙等地的民窑都烧
制磁州窑类型的瓷器,被陶瓷历史专家们称为“磁州窑型”或“磁州窑系”。
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邻国的陶瓷制作也深受其影响。大量的出土文物
和幸存于世的珍品,以其所独有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吸引着中外考古学
家、中国古瓷研究专家和学者前来探索磁州窑的奇特技艺的奥秘。
     磁州窑烧制的缸、盆、碗、盘,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民用陶
瓷品种齐全,黑、白、黄、褐、绿及窑变釉色丰富多彩。瓷面美术装饰既有
蓬勃向上的刀刻缠枝牡丹纹,又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笔彩画。飞禽走兽,
呼之欲出,乌鱼虫虾,千姿百态,历史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也得到充分反映,
题材极其广泛。其表现手法不仅有唐代绘画技法的特点,明代的绘画艺术也
有所体现。嵌金、堆彩、釉下彩、雕金加彩等独特新工艺仍不失古磁州窑的
传统艺术风格。有些高超艺术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装饰家庭,美化环境,
增添情趣,陶冶情操。
                               太极拳之乡
     永年县广府古城是声扬海内外的“太极拳之乡”。广府城为河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全长九里十三步,神话般地坐落在碧波荡漾的洼淀之中。
洼淀面积四万六千多亩,是河北四大洼淀之一。这里芦苇茂密、鱼虾共生,
碧水风荷、雁戏鸟鸣。古城内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弘济桥、娘娘坟、
文昌阁、吕公祠、演武厅、点将台等被称为广府八景。清道光年间,“太极
拳”就中兴于这座优雅恬静的古城,闻名于世的武术泰斗杨露禅、武禹襄就
出生、成长在这里。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是前人对深受民众喜爱的太
极拳和八极拳的赞誉。太极拳创始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长期只作内传,不
授外姓。清道光年间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城关杨福魁(1799—1872),
字露禅,前往拜师,徒步跋涉5,000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过18年之久,
精揣细磨,不断改革,终于创出了独树一帜的“杨式大履太极拳”,后又带
到北京,名噪京华,被人称为“杨无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曾亲书一
副对联相赠:“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
艺技甚精,迄今民间仍流传着他的许多趣闻轶事,如“班侯进京”、”班侯
办案”、“过沧州”、“立擂台”等:露禅之孙澄甫,继承祖业,把杨式老
架进一步创新删改,成为今天人们常见的姿态优美、舒展大方、动作柔和的
 “杨式新架”,现已广为流传世界各地。
     一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李亦畲甥舅所创,其拳势小巧灵活柔中含刚、
开合有致,实存“太极”真髓。禹襄文武兼备,生前著有《打手要言》和《四
字不传秘诀》、《拳解五则》等文章,为武式太极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亦畲乃清道光举人,却不慕功名利禄,在家行医为业,用40余年时间写成《李
氏廉让堂太极拳谱》一书,洋洋10多万言,字字珠玉,被拳界拥为“太极”
经典。他还将其手抄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胞弟李启轩,一本送门徒郝为
真,是中外太极拳界闻名的经典拳谱《老三本》。此拳谱精练简要,无一浮
词,确系武禹襄、李亦畲两代人含辛菇苦的结晶。
     杨露禅、武禹襄之后,永年广府太极名师辈出,盛誉者甚多。除上面提
及的杨班侯,郝为真、杨澄甫等人之外,尚有杨健侯、郝月如、郝少如、傅
钟文、杨振基、杨振锋、姚继祖、李锦藩等,其拳术造诣之深、技艺之高、
名望之大,为武术界所共识。由于太极拳师们的传授和影响,广府城周围一
直完整地保留着太极拳的各种套路。这里的人们谈太极、练太极、研习太极,
太极拳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良友。每日晨曦,无论街心路边、林荫树下,还
是房前屋后、渠堤河岸,都会看到成群结伙的人行云走架,成为道地的风情
民俗。
     永年广府城的“太极拳”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国外武术、体育、医疗各界
的关注。日本、美国等曾多次派团来学习访问,多部“太极拳”经典著作被
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等数十种文字出版。为了满足国内外太极拳界同道
的联谊愿望,经有关部的批准,1990年10月25日至28日在这里举办了首
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与会者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9
名,其中国外代表43名,国内15个省市、43个太极拳组织的代表150名。
陈、杨、武、吴、孙、赵堡等六大派系的著名拳师均汇聚于此。
                           永年小曲与洺州花桌
      “永年小曲”是流传在邯郸地区北部永年县的一种民间舞蹈,相传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因其最早在永年县北正里、南北里一带盛行,故俗称“正
里小曲”。新中国成立后,它流传到外地,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们
始将其称为“永年小曲”。
     永年个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历年来,人们不但
在逢年过节、欢庆聚会的大喜日子里表演,而且在打醮开光、求雨酬神等活
动仪式中也要表演。这是一种舞蹈加伴唱的民间歌舞。舞蹈动作属秧歌类,
其表演简洁朴实、委婉细腻,具有鲜明的冀南特点。多年来,这种艺术形式
受冀南风土人情、审美习惯、气质特征等方面深刻影响,新颖别致的独特风
格日趋突出。在器乐伴奏上,全场演出只需要一件打击乐器——云锣。一人
操作指挥,与之配合的是几个伴唱人员及其各自手中叩打节奏用的两块瓦子
 (竹板),台上演员只舞不唱。现保留的传统曲目近百个,其中以“四辈上
工”、“丢戒指”、“腊梅花”、“绣荷花”、“哭五更”等等。这些曲目
大多以爱情生活为内容,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舞台常用道具为扇
子和手绢。
     永年小曲发源于何地,今已无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