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多久,敌人便纷纷缴械投降。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大别山南麓展开(4)
高山铺一战歼敌第40师1。2万余人。这次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取得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胜利,对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山铺大捷使陕北的毛泽东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1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
“前进一千里,再前进五百里”
严冬的大别山,雪花飘飘。
12月10日夜,这是不同凡响的一个时刻,在距汉口仅100多公里的王家湾,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李达等野战军指挥员聚在一起讨论行动方案。
此时,军情紧迫。
围剿大别山连续失利,蒋介石气急败坏,11月3日、4日,他连续两天在南京国防部召集国民党统帅部成员,研究大别山的作战问题。蒋介石这次动了真格的,他不顾连日劳累,亲自草拟了《对大别山剿匪军事的指示》,决心乘刘邓所部在大别山地区立足未稳,根基未固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造成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一举歼灭刘邓,消除隐患”。蒋介石煞费苦心,亲自给宿敌白崇禧打电话,请他出任总指挥,统辖各路人马,妄图一举歼灭刘邓大军于大别山地区。11月22日,国民党成立“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任总指挥,统辖区内所有军队,指导豫、皖、赣、湘、鄂等五省省政府,并指挥各省的保安团队、水陆警察,在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平汉路以东、淮河以南大别山地区,围剿刘邓大军。
蒋介石这次进攻大别山所动用的力量之大,是以往的“围剿”无法比拟的。而且,为了支援地面作战,国民党军还以其空军第4军区在汉口设立了指挥所,负责对由徐州和南京调往武汉的2个飞行中队及原驻徐州地区的1个飞行大队的指挥和协调。
从12月初开始,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大部队开始向大别山解放区实施围攻。
各路蒋军两个师或三个师紧相靠拢,齐头并进渐次推进。
这是白崇禧对付刘伯承的“撒手锏”。
蒋军推进到哪里,就把国民党政权恢复到哪里。
于是,新生的中共红色政权惨遭杀戮,顿时,大别山血雨腥风……
白崇禧指挥的各路蒋军来势凶猛。
地上,步、炮、工兵等多兵种集团逐村逐山地齐头并进。
天上,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轮番飞临刘邓野战军行动地区,不停地向地面蒋军报告情况。一发生战斗,飞机则配合地面部队一起攻击。
实行“三网”、“三光”政策,国民党军及其地方政权卷土重来。
大别山,在流血。
面对严峻形势,刘伯承提出了“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部署。即:以刚抵达大别山不久的第十、十二纵队分别西越平汉路,开辟江汉、桐柏根据地。其中,第十纵队向桐柏地区展开,第十二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向江汉地区展开,乘该地区无敌主力之机广占县城,扩大己方的势力范围。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并以“后指”率第一纵队北渡淮河,协同陈粟、陈谢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以“前指”率第二、第三、第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区,寻机歼敌,巩固根据地。
部署确定后,在谁留在大别山指挥部队坚持斗争问题上,刘伯承与邓小平发生了“争执”,他们谁都提出要留下来,以承担更重的担子。
刘伯承说:“我留下来比较好。”
邓小平则说:“两副担子,哪个也不轻。更何况我的年纪比你轻,身体也好,适合留在大别山。”
刘伯承说:“年轻,光年轻也不见得就合适,还是我留下好。”
邓小平说:“你有影响力,敌人害怕你,你到淮西指挥全局,这也是从实际出发嘛!”
这两位朝夕与共多年的战友,心里都非常关心对方,也都很尊重对方。因此,经邓小平这么一说,刘伯承也不再坚持己见了。他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颠簸,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邓小平接着说:“分开以后,我们对上对下行文,还用刘邓的名义。”
两天后,即12月12日,留在大别山区的邓小平与李先念、李达为即将出征的刘伯承等人送行。
行到一个岔路口时,两股人马各朝一边走了,刘邓即要就此分手,他们一时间还真有些难舍难分,总觉得有许多话要相互倾吐。邓小平陪刘伯承走了好长一段后,刘伯承站下了,他拉着邓小平的手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再送,就要送过淮河了,我们分手吧!”
邓小平轻轻地点了点头说:“你要多保重!”并对张际春叮嘱道:“你要多操劳些,照顾好司令员。”
刘伯承也对陪送的李先念说:“请你协助邓政委指挥好部队。”
依依话别后,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们便各自分头追自己的部队去了。
刘邓大军北撤,凡是帮助过刘邓大军的老百姓,都难逃劫难……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大别山南麓展开(5)
山民们,那恍惑的眼神,带着失望。有的甚至直接质问即将撤走的野战军战士:“不是说好你们这回来就不走的吗?怎么说话又不算数?”
野战军主力刚向北撤退一天路程,就有一些干部大发牢骚:“千里跃进大别山,跃进一千里,后退五百里,算什么来着?”
“大踏步前进,又大踏步后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们这一走,老百姓再不相信我们了。下次就是打回来,也没人敢帮我们了……”
听到这些牢骚,邓小平批评道:“什么前进了又后退,我的数学不高明,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是前进了一千里,又再前进了五百里!”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中原战场的战局发展极为关注,因为刘邓在大别山是否立得住脚,是中原解放区能否最后确立与巩固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刘邓关于三军协同作战,粉碎敌对大别山“围剿”的建议。毛泽东专门给刘邓发来指示,并告陈粟、陈谢说:“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是中原根据地能否最后确立和巩固的关键,足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因此,南线三军必须内外线紧密配合。由大别山的刘邓野战军主力坚持现地斗争,由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向平汉、陇海线展开大规模的破击作战,寻机歼敌,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直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为止。”
同时,中央军委紧急指示晋冀鲁豫军区派第十、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大别山。其中,李先念亲自率领第十二纵队于11月27日到达大别山,与刘邓实现了会合。而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则奉命护送晋冀鲁豫军区征集、返队的新兵和伤病痊愈的官兵及携带的大批弹药、药品、银元到大别山。
这对即将迎击敌人“围剿”的刘邓所部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与支持,从而更加坚定了全军团结一致战胜敌人的信心。
12月16日,刘伯承率“后方指挥部”和第一纵队冒雪渡过淮河,并于18日进抵息县,随即收复县城。23日,在豫皖苏独立旅配合下,收复汝南城,歼敌河南省保安副司令温汉卿以下1;800余人。27日,指挥部进驻杨埠附近的韩老家。这里处于沙河与洪河、汝河之间,虽然几面环水,但却处于敌人的结合部,相对安全稳定。在这里,刘伯承又筹划了一系列出击敌人侧背的作战行动。仅十来天时间,便开辟了息县、临泉、项城、上蔡、正阳等10余个县的地区,成立了豫皖苏军区第4军分区,使豫皖苏同大别山两区联成了一片。
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所”,指挥留在大别山区的第二、第三、第六纵队,与“围剿”的国民党军展开了兜圈子的机动作战。他们一会儿到这,一会儿到那,钻敌人的空子,以小规模作战消耗着敌人。
第三纵队于12月16日解放岳西全境。随后,在皖西地区辗转机动。
第六纵队于12月3日,乘敌整85师西移、宋埠空虚之际,突然围攻宋埠,歼麻城伪县长以下地方团队2;000余人。随后,该纵队在大别山南地区活动。12月24日,第六纵队第16旅以急行军跳出内线,突袭广济县,全歼敌青年军203师第2团1;800余人。待敌以整7师回援时,该部即转向木子店。待敌人驰援时,该部又跳出敌合围圈。
除刘邓亲率的部队外,其余部队也按计划开展了积极的反“围剿”斗争。其中,第十纵队于12月6日从信阳以南地区跨过平汉路,向桐柏区展开,并成立桐柏军区。15日,该部解放桐柏县城,歼敌保安团700余人。16日,该部又解放枣阳县城,22日,再解放新野县城。
第十二纵队于14日跨过平汉路向江汉地区展开,并与中原独立旅组成了江汉军区。12月20日,江汉军区部队解放天门等地。22日,又解放钟祥城,歼敌湖北保安第2总队4个大队,俘敌1;600余人。继而,再解放潜江县城。
至12月底止,桐江、江汉两军区部队,共歼敌4;000余人,解放桐柏、枣阳、泌县、唐河、新野、京山、钟祥、天门、潜江等县城,完成了战略展开,迫使敌人从大别山区内抽调整编第85师增援江汉地区,有力地策应了大别山区的反围攻、反“清剿”斗争。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刘邓大军在陈粟、陈谢两军的配合下,内线、外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开辟了桐柏、江汉两区,并在豫鄂、皖西区歼敌11万余人。
蒋介石策划的全面围攻大别山区的计划再次破产了。
后来走马上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的陈毅在与中原野战军干部战士见面会上,激动地挥舞着手,说:
“……毛主席和中央是很关心中原部队的,因为你们大别山兵团无后方作战一年,战略上成就最大,吃的苦也不少;第二是陈谢兵团,四、九两纵过黄河也是无后方作战。中央给我任务,要我代表中央向中原全体同志致敬……
“去年八九月我们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从内线转入外线作战。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伟大的转变……
“十二月会议总结从1946年6月中原战争爆发,到1947年年底,一年又半,整个人民解放战争,提出了新的作战方针。特别是根据中原的经验,根据中原各兵团已站住脚跟,整个形势稳定,来探讨全中国的形势,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纲领。毛主席亲自讲:‘我在大别山各兵团没有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我也不敢讲这个话,不敢写这篇文章,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蒋介石可以打倒。这篇文章要等一年半载再写。因为中原的部队站住了脚,胜利靠得住,现在我们要开会分析,估计,大胆地写文章,向全国人民号召,准备在几年内取得全国的胜利。’”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造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