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臣,在做最后的决定时,一定得问一声嬴政,问问是否可以这样决定?他没有这样做,原因是意识上认为嬴政还小,而且小嬴政是他的儿子。现在,嬴政不满,讲话了。
这样,剩下的问题是,他吕不韦对作为君王的嬴政的这种表现,到底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认定这是对自己权威的一次挑战?
有一点吕不韦想清楚了,无论如何,嬴政渐渐长大了,自己是父亲,但毕竟处于臣下的位置,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
那么,嬴政这样表态之后,如何是好呢?
刚刚想明白,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但遇到实际事情时,吕不韦又忘记了这一层。他的意识中,父亲不好主动去找儿子,因此,他决定等一等,看看嬴政那边有没有主动行动,会不会派人来找他。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吕不韦下令,没有他的手谕,修渠的工程绝对不许停下来。
他还安排李斯把郑国圈了起来,借此加以保护。
二十四、兵动
出征的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停当,当日的廷议无非是走一个过场,可万万没有想到,在郑国问题上出现了岔子。
出征日子原已确定,一切仪式都已经进行了安排。就是说,事情不好由于出现了那样的岔子而改变。
吕不韦曾想,秦王会有些主动的表示,但一夜过去,宫内什么消息也没有传出来。
吕不韦按照原定的时辰去了仪式现场。他幻想在仪式前或仪式进行中,秦王会就郑国的事向他讲点什么。
秦王在蒙骜的陪同下到了现场。吕不韦迎了过去。秦王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般,没有讲一句话。
仪式很是隆重。先祭旗,接着,秦王在吕不韦、蒙骜的陪同下,同乘一辆战车检阅了列队整齐的秦军。
无数面旌旗在风中飘扬,上千只号角齐鸣,几千面战鼓一起敲响,形成的兵动交响乐震撼着三秦大地。
将要检阅完毕时,秦王转向吕不韦,道:“相国,寡人要下一道指令,把一切客卿统统逐出秦国……”
尽管鼓声、号角声震耳欲聋,秦王的话吕不韦还是听清楚了。他受到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等了一夜,这算是等来了秦王的一句话,可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呀!不但把郑国打发了,而且把所有的客卿统统逐出秦国!或许还包括他相国吕不韦呢!
吕不韦没加思索,立即表态:“臣以为不可……”
秦王道:“吾意已决……”
这对吕不韦来说简直是一声霹雳,他整个心身都被震撼了。
吕不韦先是震怒。好一个不听话的孽种!我明明讲了“以为不可”,你那里就来了一个“意已决”!
随后,吕不韦嘲笑了嬴政:好哇,好哇,你以王的名义发号施令了,而且号令是拗着你的父亲发出的!可你的这第一号号令是多么蹩脚啊!
接着,吕不韦害怕了。嬴政这是怎么啦?左一件,右一件,连续出手,到底想要干什么?
最后,吕不韦迷茫了: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十分明显,吕不韦思想上的上述三种变化,反映了他刹那间内心思考的一个过程。
无疑,震怒、嘲笑,他都是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在内心里责备自己的儿子。害怕、迷茫,说明他开始变得清醒。
我们交代过,吕不韦曾想清楚,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嬴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我们也交代过,尽管他这样想过了,但是,遇到实际事情时,他又往往会忘记这一层。
眼下,开始时就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阅兵时,嬴政告诉他,要下一道指令,把一切客卿统统逐出秦国。当时,吕不韦立即表态:“臣以为不可……”
那时,或者吕不韦还记着自己要把嬴政当成君王的话,或者出于习惯,自己称了一声“臣”。而当嬴政讲了“吾意已决”之后,他的表现,肯定是把自己的那些话全部忘掉了。他不能容忍,他震怒、他无情地嘲笑儿子。随后,他害怕了。他先是觉得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这个儿子了。那么,儿子要做什么呢?进而思考,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做什么?要逐客,而且“一切逐客”。那么,背后反映了什么心理?
吕不韦想不清楚。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在大殿上,在廷议处理郑国问题时,他讲了“让他继续主持”后,儿子来了一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此后吕不韦在想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时,他曾想到,是自己讲话的方式不对,在“君”前,没有问嬴政一句就做了决定,因此把嬴政惹恼了。现在,这还能够解释得通吗?
怕是不能了。可是什么原因呢?
容不得深想了,不管什么原因,还是以想过的那条处理:要把嬴政当成君,自己当成臣。既然君讲“吾意已决”,那他就没有什么好讲了。
检阅完毕,秦王回宫去了。
吕不韦立即找到李斯,对他说:“你不要随军了——大王要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客卿。你赶紧回去,写一道谏书递上去,事情或许尚有挽回的余地……”
李斯听后也感到甚为惊异,便问:“以相国名义上奏?”
吕不韦想了一想,道:“不,以你的名义……”然后又道:“结果派人告我……”
李斯驾车离队。
大军开拔,吕不韦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上了路。他所担心的,与其说是下逐客令的本身,倒不如说是闹不清楚自己的儿子究竟打算干什么。
二十五、书谏
李斯意识到自己接受了相国一项极为重要的托付。他回去之后立即写就了一篇奏折,递了上去。
从昨天的廷议,到当日的出征仪式,赵高一直在秦王的身边。秦王与相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引起了赵高的注意。秦王曾找来几名本土的大臣,一起议论了逐客的事。当时,赵高在场。最后秦王决定下令逐客,赵高曾询问秦王,这事要不要告知相国?对赵高的劝谏,秦王没有理睬。赵高很是紧张。故而,李斯的奏折一到,赵高就把它摆在了秦王几上,并有意把几上其他的简统统收起了。
秦王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人。他见几上有一扎新的简,便看了一下题目:《谏逐客令》。秦王一震,立即翻看内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秦王合上了简,道:“不是什么“‘吏议逐客’而是寡人定逐客……”
但随后,秦王又打开了那简,心想,看看奏者谏逐客,会讲些什么理由。他继续往下看: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秦王再次把简合上,心里道:“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合上后,秦王又把简打开了,心里道:“耐心看看,他究竟能讲些什么……”秦王继续看简。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读到这里,秦王想:讲得倒还有些道理。他继续读下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秦王一直读下去,随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读到这里,秦王心中连连道:“有道理,有道理!”他接着读:“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读到这里,秦王已经站了起来。他思索了片刻,把简拿在手里,站着读下去: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简读完了,秦王的一身汗也冒了出来。他读出了声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兴奋了起来,大叫:“赵高,快些召这个李斯……”
二十六、荐简
李斯被召进宫来,两个人就如此见面了。
秦王告诉李斯,他读了《谏逐客令》,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收回成命,客卿一律留下,郑国也继续修他的渠。
李斯很是兴奋,因为第一,他完成了相国的嘱托,第二,看来,自己受到了秦王的赏识。
秦王也很兴奋,问李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到秦国的,在相国府上做什么?
李斯回奏道:“臣楚人,年初来到,在相国门下做舍人……”
秦王又问:“你的老师是哪个?”
李斯回道:“荀卿……”
秦王一听吃惊道:“嗬!是他!大名鼎鼎啊!”秦王进一步问:“荀卿先生的学生一定很多吧?是不是跟孔子一样,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李斯回道:“学生倒是不少,可难以与孔子那会儿相比……”
秦王见李斯如此说,又问:“什么缘故呢?”
李斯回道:“老师的儒学,已经大大不同于孔子那会儿的儒学了……”
秦王惊奇道:“衰败了?”
李斯回道:“老师教出的学生,许多人已经改了原味儿……”
秦王更觉得奇怪了,问:“怎么这么讲呢?”
李斯回道:“臣有一同窗,名叫韩非,师事荀卿多年,臣来时路过韩国,见到了他,带来了他的文章——《韩非子》,如果大王想看看,臣便把它送进宫来——大王一看,就能了解臣讲的意思了。”
这一下子吊起了秦王的胃口,听后他立即道:“寡人要看!”
二十七、苦读
秦王命赵高亲自去送李斯,并跟李斯一起到李斯的住处去取韩非的书简。
李斯谏秦王收回逐客令,赵高很是高兴。他叫了宫中的车子,与李斯同乘一车,送李斯回去。赵高在路上对李斯讲,他很快就会抖起来的,因为他不但受到了秦王的赏识,也必定得到相国的信任。李斯并不了解这个太监,话很少。他绝对想不到,将来,自己的命运会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