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帝的玫瑰-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漫步春雨中进入好莱坞的最佳跳板(图)

  彼得驾车亲自来把英格丽从德国接走。时值仲夏,整个欧洲大陆弥漫着惬意的微风。没有人知道仅仅一年以后,战火将从这片美丽的土地燃起,转而吞噬全世界。英格丽夫妇二人从压抑中解脱,携手游历大陆,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历程。他们先到巴黎,在傍晚时候登上铁塔,鸟瞰夜色中的灯光。以后,他们又到蒙特卡罗。  他们年轻、幸福和欢乐,他们在卡西诺的午后茶舞会的地板上回旋着,他们在狐步舞和华尔兹舞之间一点一点地吃着法国糕点的时候,他们遇见了两个快活的中年瑞典人。他们的同胞对他们非常称赞。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一对啊。他们怎么会跳舞跳得那么好……保持着那么矫健和那么窈窕?这就是英格丽的假期。她在今天想起来都会发笑。“窈窕!”那时—她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她确实会为了生孩子变得非常之忙。但是以她的容光焕发的健康和精力她会很快地起床走动,而且会一面喂奶一面练习对话。  可是英格丽仍然与乌发公司有着要完成两部影片的合同。回到瑞典,彼得来到英格丽的代理人赫尔默·恩瓦尔的办公室,告诉他说,乌发的合同必须塞到角落里去,或者可能的话就把它取消掉。对纳粹德国的合同既无法寻求也无法改换。赫尔默宁愿尽力设法给她在英国或是美国找一个订约的机会,实际上是什么地方都行,只除去命运已经注定了的中欧地区。  英格丽一直向往着的好莱坞已经有过几次邀请,但都只是与福克斯、派拉蒙、雷电华以及其他公司签订合同的建议。这些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在欧洲到处都有代理人,只要见谁在欧洲稍露头角就围了上去。他们要的不是角色或导演,他们只想和你签订合同:这意味着用合同把男演员或女演员拴上七年;把他们发到好莱坞去。他们在那里要这些演员们扮演公司老板认为适合的老一套的影片中的一成不变的角色。这些演员可能在整个的七年中只能充当象使女或听差一类的配角。所以英格丽在彼得的指导下,对此类邀请一律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绝。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英格丽马上就要临盆了。生孩子对她来说,好像是结婚以后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不应当有孩子,或是生孩子会妨碍自己的演艺事业。后来当她终于到了美国以后,每个人都为了我已经有了个孩子而吃惊:“你有了孩子!你会毁了你的体型!你会毁坏你这个年轻美丽的电影明星的形象!千万千万别和你的孩子一起照相,也别在谈话中提到你是一个母亲!”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们如果想要孩子就只能去领一个;他们就是不能有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叫英格丽十分不以为然。  彼得比妻子更清楚她自己的意愿。在去美国发展这个问题上,他都是很豁达而且很坚决。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他的支持,英格丽是不会做出决定的。她从来都不会自己拿主意。如果他说,“呆在这儿,如果战争爆发,可能需要你去当个护士什么的。”她就会呆下来。或者他如果是说,“我们已经结婚了,我们应当住在一起,你不是真打算去好莱坞,是吗?”她肯定是不会去的。她就是那么优柔寡断,一点没有主见。  1936年英格丽拍摄过她的第六部瑞典影片《插曲》。这部影片是根据古斯塔夫·莫兰德尔的构思编写成的。莫兰德尔本人参与了编剧兼导演。英格丽扮演了一个聪颖贤慧,然而又是孤独寂寞的女钢琴教师。女主人公虽然洁身自好,却又堕入情网,爱上了一个已经有了美满家庭的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那个小提琴家由屈斯泰·爱克曼扮演。  在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不觉地钟情相爱。他们尽管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然而这桩风流韵事却是好梦难成的。经过一段时日感情上的煎熬,大家扪心自问,不胜惶惑,最后小提琴家重新回到了自己妻子儿女身边。至此,这桩情海憾事便云散烟消了。影片结尾,一缕轻曼的小提琴和弦声如怨如诉,在浪漫色彩十足的袅袅谐音中曲终人散。这一对恋人追今抚昔,感叹人生之坎坷,命途之多舛,面容显得稍有几分憔悴,然而神情并不颓唐。他们带着迷惘而又乐观的眼光正视着明天的太阳。  这部影片的题材并无新奇之意,然而它却拨动了千千万万观众心灵之弦,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不是已经遭受过这同样的痛苦,就是可能要遭受这种痛苦。就是这部电影成了英格丽以明星姿态进入好莱坞的最佳跳板。  在许多年之后,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认,发现英格丽是他的功劳。一点不错,正是他竭力主张她留在电影界里。一点也不错,正是他策划编写和导演了《插曲》这部影片。  古斯塔夫对英格丽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个动作都带有一股不可言状的雍容大方的风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朗读台词的那股优雅洒脱的劲头和她光彩照人的美貌就使我赞叹不止,暗自叫绝。她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当听到赞扬恭维时,尽管也颇为窃喜,且腼腆地领受下来,但是这些赞扬恭维却从来不会削弱她在表演艺术中自成一体的3个特征:真实、自然和富有想像力。我为她创作了《插曲》这部片子,但是我并不能担保这部影片定能取得成功。这部影片的成功全靠了英格丽本人的精湛演技。实际上不是靠哪个人发现了她,不是靠哪个人捧她走红。而是她自己显露了才华和魅力。”  《插曲》终于在纽约和好莱坞上映了。《洛杉矶日报》说,这部影片不仅是迄今为止瑞典送到美国放映的最佳影片,且可以同好莱坞的任何影片竞争,甚至还略高一筹一  报纸论说:“英格丽小姐固然姿容艳美,然而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天生丽质不足为奇。她不仅长得秀丽,而且具有一种令人着魔的女性内涵,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不久的将来她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甚至是一个大明星。好莱坞制片商应当机立断,不拘一格重金聘请她到美国来。一定要设法让她尽快离开瑞典影坛,因为瑞典电影正在日臻完美,争雄世界。”


第三部分:漫步春雨中去更大的天地里翱翔

  也许就是这段极其吸引人的影评提起了好莱坞大牌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兴趣。  我们有必要彻底地了解一下这个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身高六英尺,长着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他的面孔和身躯在某些适当的地方有些松弛下垂,他一直设法减肥但却颇不成功。一双明亮而好询问的蓝眼睛,藏在厚厚的眼镜后面。他的妻子艾琳是电影巨头路易斯·B·迈耶的女儿。  从一九二九年起,他在米高梅、雷电华和派拉蒙等几大著名电影公司工作并且逐步上升。一九三六年他成立了塞尔兹尼克国际公司,并且加入了由成功的电影业巨擘经过精选组成的小圈子。他在当时对于这一行业的内幕简直了如指掌,并且以无穷尽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里面。他改写剧本,向制片人讲课,委派导演,责骂演员,无尽无休地干涉他所管理的各个部门,驱使得他手下的人各个都快要崩溃。他曾经同时运作达夫妮·杜·莫里叶的《蝴蝶梦》和《乱世佳人》,前者获得极大的成功,后者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好莱坞最好的一部影片。  他不仅有发现明星的慧眼,而且还善于“制造明星”。他们给一个美丽而年轻的西班牙裔姑娘,用电针把她前额上的发线向上移了一英寸,从而赋予她一种非凡的美感,再加上她天然的才能与巧妙的宣传的支持,就产生了丽泰·海华兹。就在大卫·塞尔兹尼克沉思地注视着〈插曲〉剧照里那个圆圆脸、眉宇间透露着欢乐气氛的英格丽·英格丽时,毫无疑问,这种“制造明星”的想法也在他下意识中出现了。  赛尔兹尼克的得力助手,凯·布朗女士一直记得第一次看到英格丽·英格丽时候的情景:“……笃的一声叩门声,我开门一看,眼前豁然一亮:门外站着一对打扮入时的年轻男女—彼得和英格丽。英格丽身穿一件深色海狸皮大衣,头上戴着裘皮帽子。她的脸庞白皙红润,光彩照人,恍若仙女一般。她手捧一束黄蓝两色的花束—这两种颜色代表瑞典的国色。她是那么甜美可爱,怯生生、羞答答地启唇说:‘欢迎您到瑞典来。’随后他们告诉我说,他们还要去亲戚家,不能陪我共进晚餐了。可是过了两个晚上等我们熟悉之后,他们才承认说,那天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只不过要同我见见面。”   “第二天我到她家登门造访,在那里会见了她的代理人赫尔默·恩瓦尔和一位律师。我们开门见山,洽谈起签订合同的事。英格丽一声不响,笑容可掬坐在椅子上为新生的婴儿打毛衣。我对合同条款一项项斟酌落实,那位律师只是坐在一旁,等着把我们谈妥的决定笔录在案。第三天我们又对合同条款反复商议。虽然双方意见颇有分歧之处,但是我们越谈越融洽。”  英格丽从布朗女士那里得知了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成功业绩。而且他们初步的计划是希望由好莱坞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威廉·惠勒来导演英格丽的影片,李恩廉·霍华德扮演男主角,与她合拍。  当布朗女士与英格丽单独相处的时候,她语重心长地说:“你要知道,你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孩子。你在这里日子过得很幸福。要是我换了你的话,我一定会瞻前顾后。”英格丽觉得她这真是肺腑之言,便说道:“既然在美国好莱坞有像你这样的好人,那么我相信我会喜欢的。所以我要去,不妨去试试自己的胆量,冒点风险。”  赛尔兹尼克原来想签订一个为期7年的合同。但是他从来没有碰到过彼得·林斯特罗姆这样精明的谈判对手,对他简直是毫无办法。他斤斤计较,非要把什么事情都算计得一清二楚才肯成交。彼得本身一直很支持妻子的事业,希望她能在更大的天地里翱翔,但是最关键的时候,他的把关对于英格丽来说,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最终他们双方终于签订了一个合同:先拍摄一部影片,如一切顺利,再合作拍摄一部。英格丽开始步入了她梦想已久的好莱坞的星光大道。


第四部分:瑞典人在美国敲开天堂之门(1)…(图)

  1939年5月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英格丽搭乘“玛丽皇后号”邮船抵达纽约,布朗女士亲自到码头迎接她。布朗女士将她安顿在卡特汉姆旅馆,带她去观光了市容,并且建议她在纽约住上几周先温习一下英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学一下美国英语。  英格丽刚一到达就认识到她已经酿成了一个可怕的错误。在斯德哥尔摩她是跟一个从英国来的老师学的英语。现在她成了一个英国口音的瑞典人,当抵达纽约时,美国人说的话她却一个字也听不懂。英格丽几乎要急死了,所以她告诉凯,对这个问题必须采取一些果断的措施。每天晚上她要去看戏,她要在那儿整整坐三幕戏来听美国演员们说的每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学得快一些。   凯完全赞成。英格丽就到旅馆大厅的接待处去打听有关话剧的情况,她被告知有一出叫《烟草路》的戏,演了许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