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7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朴古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遗留下来的书作有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四种,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行书遒媚劲健,变化万千,是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而其传世奇作《兰亭集序》更是行书极品。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广源记”、“茂源记”、“康泰记”等等,名目繁多。据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的。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还能看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依稀可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晋书·王羲之传》云:“性爱鹅。”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呢?较为权威的说法认为,鹅是高洁的象征,形象洁白,姿态优雅,鸣声嘹亮,喻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王羲之正是这等如鹅高洁的人士,自然,他对“鹅”的性格产生共鸣,息息相通。据《晋书》记载,一位贫苦的卖扇老婆婆卖不出竹扇,王羲之就主动在她的竹扇上题字,使她的竹扇卖出好价钱。在会稽任内史期间,一年发生灾荒,民不聊生,王羲之冒着被追查法办的危险,开仓赈济百姓。当赋役繁重,他上疏力争,要求减少赋役,减轻人民负担。这一桩桩侠骨柔情的历史细节,正是王羲之爱鹅而以鹅自喻的表现。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兰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当之无愧。
《兰亭集序》,王羲之本是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20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最后为唐太宗所夺。唐太宗爱不释手,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王献之书法成就
王献之书法成就
王献之学书法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生于山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止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隋唐书法名家欧阳询
隋唐书法名家欧阳询
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577~641),唐初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仕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后兼临北朝三公郎中刘珉书,并融合当时众书家的长处,勤学苦练,细心揣摩,渐得书法之道,从摹体中脱出,形成自家体势、风格,其书以险劲刻厉的独特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
欧阳询书法在隋代已很出名,到了唐代更是书名卓著,远播外夷。高丽王曾派专使求其墨迹,故唐高祖李渊叹曰:“不意询之书远播夷狄。”他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碑书的特点而自成一家,稳重、简练、化矫野为文明,引旷达为端雅,开一代风气,对后世影响极大。清包世臣说他“楷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前代人评其书曰:“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他充分思考了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整体的章法和汉字形式的类别方面,使书法成为一种严肃的、郑重其事的创作方式。这种极端理性的用笔方式,也只有到了欧阳询的时代,才能被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到。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入了后人所作的若干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从欧阳询成功地改革了楷书的结构,并卓然自成大家以来,学习他的人就没有间断过,其中甚至有几次高峰期。米芾《书史》提到,唐末人学习欧书者尤其多,四明僧无作学习欧阳询的楷书,甚至可以达到八九分的程度,以欧书成名者又有七八家。至于宋代初期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人就更多了,皇妃孙氏之弟孙思皓学得最为逼真,名气也最大。
欧阳询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其书法理论传至今日的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四篇。从点画结构到用笔,是一套完整的书法理论。是历代书论中极为著名的论文。
欧阳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美妙的书式,渗透了对新笔法的自信与自负,而这正是他贡献给后人的最有价值之所在。后人所崇尚的“晋唐传统”,欧阳询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位。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书法大家虞世南
书法大家虞世南
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虞世南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笔圆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