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十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十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孔林又称“至圣林”,占地3000余亩,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已有25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言论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现实意义】
  孔子的名言非常多,古人谓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觉得老师只会给学生灌输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这值得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借鉴。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节 儒家——孟子(1)


  ——傲岸善辩的亚圣
  人物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学派: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发扬和继承者。
  生平
  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的孟子天资过人却又十分贪玩,孟母痛心之下,用刀割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教育不懂事的儿子就像残布断匹一样,荒废了学业。“孟子惧”,从此早晚勤学不息。
  孟母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不畏辛苦,果断地三迁其居,造就了一代圣人。孟子故里原在邹县以北12公里一个名叫凫村的小村落里,其家在山林之中,邻近墓地。孟子看到人们出殡下葬,便喜欢模仿送葬筑埋的游戏,这在当时是对葬者的大不敬,孟母见状,决定迁舍于邹县城内西北区。这里是店商云集的地方,生性好模仿的孟子又顽皮地学起商人的叫卖、交易,孟母无奈之下,再次迁舍,搬至城南门的子思学宫旁。子思,即孔子之孙,孟子时,学宫主要由子思的门人执掌,这一次孟子模仿的只能是诗书礼乐了。孟母终于松下一口气,再没有迁居。
  孟子在子思门人的影响下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去朝见。第二日却去见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由于齐国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孟子“仁政”的思想得不到重视。孟子在齐大约住了有两年的时间,齐威王三十年(前327年)孟母去世,孟子离齐归葬。行丧三年后返齐,仍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只好离开齐国。临行前,齐威王赠金百镒,被孟子拒绝了。
  孟子离开齐国后,听说宋国要实行仁政,便率领弟子前往宋国。在宋国,孟子以幼子学语为比喻,通过与宋臣戴不胜的谈话,强调了环境的重要影响和任贤使能的重要性,告诫戴不胜要多荐贤士。孟子劝宋大夫戴盈之实行什一之税,去关市之征。当戴盈之告诉他今年还办不到,预备先减轻一些,明年全实行时,孟子以攘邻之鸡为比喻,指责说:“如果这种行为不对,就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孟子在宋期间,滕国的世子即后来的滕文公曾两次拜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向滕文公讲述了许多关于仁政的道理。孟子看到宋国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于是离开了宋国。
  孟子离开宋国后,约在公元前323年回到家乡邹国。在留邹国时,他回答了关于礼和食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帮助曹交领会“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真正含义。公元前322年,滕定公去世,滕世子派然友至邹拜见孟子,询问办理丧事的有关事宜。这一年,鲁平公用孟子弟子乐正子为政。孟子认为乐正子爱好善言,对自己仁政理想的实现会有帮助,于是来到鲁国。在乐正子的举荐下,鲁平公打算接见孟子,但臧仓却以孟母葬礼的排场超过孟父为由从中阻挠,使孟子的仁政计划再次落空。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对孟子十分敬重,将其馆于上宫,凡事都要请教于他。此期间,孟子较系统地阐述了“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等仁政理论。(《孟子·滕文公上》)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滕文公对孟子是尊敬的,而作为为君所信任的臣子,孟子却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滕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时,孟子只是说了些君民上下同心、与国家共存亡之类务虚不务实的话,让滕文公颇感不满。孟子最后在滕的处境颇有些尴尬,为实行仁政而付出的努力再次落空。于是,孟子离开滕国来到魏国。
  孟子来到魏都大梁时,在位五十年的梁惠王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对于孟子的到来,梁惠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他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您不远千里来到魏国,对我们国家会很有利吗”孟子回答:“大王您为什么说利益,我只有仁义而已”。他精辟地分析了大夫、士庶人舍弃仁义而追逐私利的危害性,阐明了“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并根据自己的仁政学说为魏国设计了一幅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老有所养、养有所终的“王道”蓝图。孟子在魏期间,虽然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但其仁政主张并未得到采用。到魏的第二年,梁惠王卒,襄王即位。孟子离开魏都大梁。时值齐宣王初立,努力复兴稷下之学,于是孟子又到了齐国。
  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孟子深受礼遇,被聘为客卿。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并就此询问孟子。孟子则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加以推托,然后大讲“保民而王”和“制民之产”的道理,劝宣王实行“王道”仁政(《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和齐宣王的多次交谈中,还宣扬了应“与民偕乐”,要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选拔贤才要“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等主张。在齐伐燕之前,齐大臣沈同曾私下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可”。齐国获胜后,孟子竭力反对吞并燕国,劝宣王送回俘虏,归还重器,和燕国臣民商量立君,然后撤兵,可是宣王不听。第二年,燕国和诸侯的军队并力攻齐,齐国大败,“齐宣王甚惭于孟子”。谏诤并燕使孟子和齐宣王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也使孟子在齐国实现仁政的理想彻底破灭。孟子辞去客卿之职准备离开齐国,齐宣王“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坚辞不受。齐国大臣淳于髡想为齐宣王留住孟子,并在孟子离齐后于齐西南昼地过夜时拜见孟子。但孟子在昼地停留了三晚,最终认识到齐宣王并不准备采纳自己的主张,于是便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游历,大约在公元前311年,返回自己的故乡邹国。
  孟子回到故乡后,便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约公元前289年,孟子离开了人世,享年约84岁。时值冬至节日,为哀悼孟子,邹人废除了贺冬之礼,遂以成俗,以至今日。
  孟子的一生是以接受了孔子传统自居的。孟子自幼在儒家思想的熏习之下,便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又,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被尊为“亚圣”。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成为了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二节 儒家——孟子(2)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