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修的思想
  因欧阳修钻研儒家大经,以文章名冠天下,恭名求教者络绎不绝;欧阳修又特别喜欢奖掖后进。天下翁然尊以为师,形成学派。他是庐陵人,故被称为“庐陵学派”。该派为学,博通五经,勇于疑古,开宋人疑古和以己意释经之风。此学派门人弟子甚多,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曾是该派的佼佼者。王安石后创“荆公新学”,吕希哲另创“荥阳学派”,苏轼、苏辙等创“苏氏蜀学”等,进一步发展了庐陵学派的思想,同时,也出现了与庐陵学派思想相左之处。
  欧阳修重儒反佛,认为佛法“为患千百余年,屡禁不止,流传越来越广”,其主要原因是“王政阙,礼义废”。为治之方,就是要使王政明而礼义大兴。只要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虽有佛,也无由而入。主张大立学校,讲授“圣学”,进行儒家思想教育,使天下之人皆知仁义礼智,就可以抵制佛教。
  同时,他注重弘扬史学,著书讲述圣王历史功绩,传播儒家思想。该派以经世为己任,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主张文学革新,为文朴实,注重思想内容,力矫五代以来雕饰卑弱的绮靡文风。
  在政治上,欧阳修积极支持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政治革新运动;在文学方面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以崭新的文风及高超的艺术造诣震惊当时文坛。欧阳修一生著书颇丰,其中编定成集的有153卷,另有《新唐书》、《新五代史》、《毛诗本义》等经史著作。
  欧阳修最大成就在于文学,他反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学风气,主张散文写作应以唐朝古文大家韩愈为表率,是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抒情委婉,如《醉翁亭记》、《朋党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名篇。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2)


  相关人文景点
  欧阳修陵园:欧阳修死后,宋神宗下旨,谥文忠,追封兖国公,赐葬于新郑的旌贤乡。欧阳修的祖母李氏、续配夫人薛氏、四个儿子和两个孙子及其他家族成员也陆续葬于此地,形成了墓群。其后世子孙为守墓尽孝亦安居于此,新郑欧阳寺村便由此而来。
  欧阳修陵园位于新郑市区西13公里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墓冢高约5米,周长15米,并排右侧有薛夫人墓。陵园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轴线建有外照壁、大门、内照壁、东西厢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有围墙。庭院中间修有南北甬道,直达大殿。
  大殿又称拜殿,共3间。内设暖阁一座,牌位一座,神幔一挂,供桌一张,锡香炉一个,锡烛台一对。殿前有祭台,祭台前左右各侍立一文官石雕像。陵园有宋、元、明、清石碑40多通,其中有苏轼撰“神道碑”,洋洋洒洒数千余字,对欧阳修人品文风给予极高评价。
  欧氏陵园在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松柏被伐,碑碣流失,垣墙倒塌。1994年,在政府和有关人士资助下,又修葺一新。
  欧阳修故事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欧阳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实则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其实,这副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物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学派
  “庆历易学”的倡导者。
  范仲淹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与“民为邦本”等优秀传统思想。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能“以天下为己任”,把民众始终放在心里。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正是其爱国爱民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四方多事,剥削日重,百姓日困的当时,这种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生平
  范仲淹,祖籍在今天陕西的彬县,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那时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 度掌书记。
  端拱二年(989年)8月2日,范仲淹生于徐州,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逝世,家境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范仲淹之母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生活极其艰苦。
  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范仲淹看不惯,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的。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当时南京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有时一天只能喝上一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 度推官,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入仕后很有成绩,因此被调到中央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他更关心朝政得失和民间疾苦,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斗争,经常犯颜直谏。
  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傀儡,范仲淹便批评这种不合理现象,奏请太后还政,由此触怒刘太后,被贬往河中府。后太后死,范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由于范仲淹经常大胆上谏,皇帝不快,又将他贬出朝廷。范仲淹贬到地方后,每到一地都兴利除弊,注重发展教育。由于政绩斐然,又被召回京师,授天章阁待制,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仅仅几个月,开封府就“肃然称治”。范仲淹又与宰相吕夷简等大官僚斗争,故而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但得罪权贵的结果则又是被撤职,贬降至饶州知州。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3)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宋朝西北边境的西夏突然挑衅,朝廷措手不及。在严峻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回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后来,又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他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范仲淹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等措施,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仁宗便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改革。因此,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督促他们立即写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一贯主张改革,但他又深知积重难返,然而皇上如此求治心切,于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对此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但是,这场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他们对范仲淹恨之入骨,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他们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宋仁宗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强大,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庆历五年初,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坚持了一年零4个月的庆历新政终于失败,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之后又辗转于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他调往颍州,走到出生地徐州时,不幸病逝,终年64岁。
  思想
  庆历之际,易学(又叫宋学)开始成为显学,其倡导者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而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等都是这一思潮中涌现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政治上,他们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